平”人物相對而言)時便以奧斯丁的人物為例。
《傲慢與偏見》裡的班納特家的女主人班納特太太,作品在第一章裡就說到她是一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她“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自以為神經衰弱”。在作品開頭時,班納特太太急於搶先認識彬格萊,不指望靠朗格太太的介紹,她說“我不相信朗格太太肯這麼做。她自己有兩個侄女。她是個自私自利、假仁假義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而第五十四章到故事的結尾,吉英與彬格萊的婚事已成定局,班納特太太心裡高興,又提起這位始終沒有露面的朗格太太,說:“我覺得朗格太太這個人真太好了;她的侄女們都是些規規矩矩的好姑娘,只可惜長得一點也不好看。我真喜歡她們!”這兩段話一前一後,遙相呼應,不是把班納特太太嫁女兒的競爭心理以及她的反復無常、自我中心表現得淋漓盡致嗎?對咖苔琳夫人的描寫也是如此。咖苔琳夫人的馬車路過門口,柯林斯牧師全家手忙腳亂出去迎接,伊麗莎白卻說:“就是這麼回事嗎?我還以為是豬猡闖進了花園呢,原來只不過是咖苔琳夫人母女倆!”這話直接戳破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來的唬人架勢。再看下文中對咖苔琳夫人的描寫:“只要哪一個佃戶不馴服、不知足或窮得活不下去,她就親自出馬到村子裡去調解糾紛、壓制怨言,把他們罵得恢復太平與富足!”她請柯林斯等人吃飯,飯前“打發客人到窗口去欣賞風景”,飯後又要大家聆聽她來“斷定第二天的天氣會如何”。這裡僅僅通過幾個小詞的安排,一個專橫跋扈的老太婆的諷刺畫像便躍然紙上了。
再談談班納特家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吧,她是這部小說的中心人物,其他人物的愚蠢都是通過她反映出來的。如在尼日斐莊園舉行的舞會上,班納特太太和刀子的小女兒們的不得體的言行都通過伊麗莎白的眼睛看見的;當時吉英與彬格萊眉目傳情,根本沒有注意,只有伊麗莎白為她們臉紅。她“覺得她家裡的人好像是約定今天晚上到這兒來盡量出丑,而且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那樣起勁,從來沒有那樣成功。”難怪班納特先生在第一章裡,當伊麗莎白還沒有露面時就說過,“別的女兒都糊塗,只有伊麗莎白聰明”等話。在作品中,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刻畫她的性格,我覺得她是一個資質聰明,思想活潑,性格開朗的姑娘。對於彬格萊小姐的暗箭,她反唇相譏,對咖苔琳夫人的無禮,她膽敢頂撞。她憑自己的聰明大方博得了眾目所矚的男子達西先生的愛慕,擊敗了“情敵”彬格萊小姐,爭取到了自己的終身幸福。
文中還刻畫了一些小人物,如有著滔滔不絕的廢話、以巴結權貴作為特長的柯林斯牧師,為了金錢而閃電式結婚的夏綠蒂,以迷人的外表專門騙取有錢小姐芳心的無賴韋翰……這些人物正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三個不同階層的人,是這些人的典型代表。的確,正是這些小人物成了作品的靈魂。記得一本書上曾摘錄了作者的外甥詹·愛·奧斯丁利對她筆下的人物的評價,他在他的《簡奧斯丁回憶》中寫道:“在簡·奧斯丁筆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外,簡直沒有一個不是她本人那可愛的氣質和熱情的心胸的真實反映。”第四部分藝術的花絮
奧斯丁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嘲諷。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班納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再看看那個不可一世的咖苔琳夫人,為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辛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可最後兩人還是美滿地結合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是這幾位“智者”受到現實嘲弄的同時,書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班納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盡管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索。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的理解上的差異,制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達西趁彬格萊小姐彈起一支蘇格蘭小曲的當兒邀請伊麗莎白跳舞:“班納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這個機會跳一場蘇格蘭舞?”達西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傲慢,但他主觀上還是想討好伊麗莎白。可是伊麗莎白聽起來卻不以為然。她認為蘇格蘭舞是一種鄉土舞,達西請她跳這種舞,是想蔑視她的“低級趣味”,於是正顏厲色地說道:“我壓根兒不想跳蘇格蘭舞——現在,你是好樣的就是蔑視我吧。”達西回答了一聲:“實在不敢。”這句話可能作出多種解釋;伊麗莎白僅僅看作對方是在獻殷勤,彬格萊小姐可能理解為想結“良緣”的表示,而讀者只要多讀幾段便會發現,達西心裡可能在想:“這位迷人的小姐著實厲害,我這次只得認輸,以後可得謹慎從事。”類似這種微妙的對話,在小說裡還有很多。
記得奧斯丁在《諾桑覺寺》第五章,曾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贊揚了新小說:“總而言之,只是這樣一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對人生的最透徹的理解,對其千姿百態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處洋溢的機智和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我認為用上述這段話來概括《傲慢與偏見》倒是再恰當不過,因為該書的確運用“最精谌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最透徹的理解”,四處洋溢著“機智和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奪目”,情趣盎然,回味無窮。第五部分“二寸象牙”上的輝煌以英國當時的鄉間體面人家的婚姻大事為題材是奧斯丁所有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她的早期習作的范圍。她最關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體面人家的沒有豐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沒錯,這是個相當狹小的天地,但是,這正是奧斯丁終身逗留其間的天地。毫無疑問,奧斯丁是寫小題材的。據她自己說:“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是她“得心應手的好材料。”她還把自己的藝術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細細地描畫”。這是奧斯丁在藝術上自覺的選擇。當有人建議她在創作上改換路子寫這寫那,她都婉言謝絕,堅持說:“不,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按自己的方式寫下去……”
我常對她六部小說題材的大同小異感到不解。我總覺得一個作家應該不斷地突破自己,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作者不同時期的不同想法、觀點。作品的風格可以是不變的,但題材、內容卻不宜重復,真正優秀的作家應該是善於經常改變自己寫作視角的。很難想象簡·奧斯丁的每部作品為何都能流傳至今,成為世紀精典之作?!
但語文老師說過,文章來自於生活,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才能寫出真正的好文章。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往往是最能抓住生活中火花的,哪怕只是星星點點,也能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寫作靈感。我想這也正是簡·奧斯丁寫作的獨特風格吧——以小見大,在平凡中見真實。
夏綠蒂·勃朗特曾說:“我可不願意在她們的那些高雅而狹窄的房子裡跟她(奧斯丁)的那些紳士淑女們呆在一起。”在奧斯丁在小說中,房子的確可能是窄的,人物活動的天地也可能比較小,但這能限制作者的視野嗎?《傲慢與偏見》第九章中,達西說:“在鄉下,你四周圍的環境非常閉塞,很少變化。”伊麗莎白的回答顯然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可是人本身變化那麼多,你永遠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出新的東西。”小天地可以反映出大問題。別小看“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的家務事,英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經濟關系盡在其中。《傲慢與偏見》開卷第一句話便宣稱:“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在這裡,關鍵的字是兩個:“財產”、“需要”。原文中的inwantof系指客觀需要,不是主觀“想要”,這種提法使命題更具有“真理”的客觀性。《傲慢與偏見》便以班納特一家為典型來檢驗這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人們常常籠統地認為奧斯丁專門描寫愛情與婚姻,其實她首先和主要寫婚姻問題,不是作為愛情結果的婚姻,而是作為經濟需要的婚姻。這裡所說的婚姻,顯然不涉及感情,純粹是個經濟問題、生存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與作者的宣稱相反,所謂“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麼“舉世公認”的“真理”,而只是班納特太太的一廂情願。我們也可以說,在《傲慢與偏見》中,真正的“舉世公認的真理”,不是“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沒有財產的婦女需要嫁有財產的丈夫”!
這裡涉及婦女問題。的確,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沒有財產而受過教育的婦女,除了結婚,簡直就沒有別的出路。若要謀職,就只能去當家庭女教師,而奧斯丁在《愛瑪》第三十五章中借一個人物之口感歎道,家庭女教師的命運簡直還不如被販到美洲去的黑奴!但從《傲慢與偏見》的整個描寫來看,作者還不是探索婦女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即占有欲泛濫成災的社會條件下的婚姻關系,推而廣之,也是考察經濟關系在婚姻、在人們生活中的決定作用。《愛瑪》中另有一番話說:“單身婦女,苦收入微薄,當然令人恥笑,惹人討厭,是兒童取笑的對象。單身婦女若有財產,總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達理、討人喜歡。”很明顯,在奧斯丁看來,關鍵還是“財產”二字。總之,是經濟、是數字決定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決定著婚姻關系。
看到這些,我們怎能不欽佩奧斯丁的“兩寸象牙”的巨大容量,怎能不承認《傲慢與偏見》沒有寫歷史事件,可是通篇字字句句不露痕跡地透露了歷史社會的氣息。
奧斯丁的作品離不開她的生活。就當時的英國來看,奧斯丁的作品確實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而她的寫作目的也正是要批判使她筆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會習欲,痛惜青年男女的求愛方面的雙重標准:男方可以用種種計謀來俘獲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來換取經濟上的穩妥地位。所以,我覺得奧斯丁對現實關系的揭露,可算是入木三分了。難怪西方有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大衛·載克思說,在“揭露人類行為的經濟原因”方面,簡·奧斯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馬克思以前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了。”這固然是句俏皮話,但也不是沒有幾分真理的。
今天,奧斯丁所有的精雕細琢的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瑰寶。各種各樣的原文版本及其他語言的譯本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許許多多論文和專著對她的作品的各個方面作出了細致的研究。這說明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能永葆青春的。而這位文壇巨匠也給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她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貢獻都不會被人們遺忘,歷史將永遠記載著奧斯丁寫下的光輝一頁!
http://bbs.winsong.org/profile-htm-action-favor-job-add-tid-78495.html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05/46/02/1229054602.5487921.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05/46/02/1229054602.5487921.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