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實:新的名片、新的職務、新的頭銜……無法讓我那些陳舊的工作情緒因此而變得更新鮮。除非,我自己內心的想法可以除舊布新。 自己的內心的想法,若沒有具體的改變動機,只是一味地依賴外在環境的刺激,想要借此扭轉自己的工作心情,甚至改變生涯發展的命運,其實是很難的。換湯不換藥,對生病的人來說,頂多只有心靈的安慰作用而已,沒有真正足夠的療效。 換湯還是換藥?其實是因人而異的。體質健全的人,不必吃藥,換個湯頭,就能感覺新鮮。而病入膏肓的人,絕對不能只是換湯不換藥,必須對症下藥。 當環境不景氣時,很多上班族都有“可能失業”的危機意識,都想趁著公司緊縮人事成本之前跳槽,換個比較有發展前途或比較有保障的工作環境。 其實,不論景氣好壞,若對自己的前途沒有清楚的想法,只是為了換工作而換工作,是很難成功的。 友情提示: 轉換工作須三思而後行 1.在轉換工作之前,不妨仔細想想下列問題:我為什麼想換工作?新的工作,對未來目標的實現,有哪些具體的幫助?留在原來的環境工作,我還可以得到哪些進步?現在碰到的哪些問題,會在新的工作中重現?我已經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愈清楚,轉換跑道之後的成功機會愈大。 2.如同“下一個男人會更好!”這句話,只能安慰失戀的女人,卻不是幸福的保證。同樣的道理,新的工作會不會更好,要看你自己是否愈來愈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而你。必須具備了足夠專業的能力,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才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發揮,讓人刮目相看。 是失業,還是待業? 在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之前,“失業”是上班族很可能被迫面臨的生涯段。失業,不見得是件壞事。很多激勵大師都說:“失業,是人生的轉折點。”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想,其中的關鍵在於你用什麼心態面對“失業”。 我把不景氣的失業現象,編成一支舞曲,並給它一個優美的名稱——“生涯華爾茲”。它們彼此有邏輯性的關聯:樂觀地失業+積極地待業=成功地轉業。 其實,失業僅僅在離開前一個工作的瞬間,可以稱之為“失業”。接下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處於“待業”狀態。這是很重要的心理建設,不能不重視。 “失業”和“待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失業”是站在過去的時間點,看待過去的事情;而“待業”是站在現在的時間觀點,看待未來的事情。 一個認為自己正處於“失業中”的人,看到的都是過去公司和主管的不義與背離;找新的工作時,也會拿過去的職稱及薪資標准來比較,那種“每況愈下”的感覺十分淒涼,不但心情愈來愈糟,工作也愈來愈難找。別的不說,光看表情吧!哪一個新的雇主樂意錄用一個愁眉苦臉的人? 讓自己站在“待業”這一邊,心中只有現在和未來;暫時拋開過去的包袱,把自己當成一個新人,用謙遜的精神、求知的態度、誠懇的言行,打動新的雇主。無論新的工作是什麼,待遇是否更好,都以“我願意試試”的出發點來思考,比較有機會為自己重新打開一扇門。 友情提示: 如何積極應對失業期? 失業,也很可能是職業生涯的另一種下面的轉折點——從平淡轉為輝煌。但當事人必須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包括: 虛心檢討——找出自己能力和經驗不足的地方。栽培自己——讓自己的專長更符合未來社會職場的需要。培植貴人——運用人際關系的網絡,得到下面的幫助。把握機會——主動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