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詳細的介紹 謝謝 要的是在各個網站上可以找到的
液體壁紙 液體壁紙也稱壁紙漆,或者液體裝修裝飾材料,液體壁紙的施工比傳統壁紙施工方便,立體效果更明顯,使用年限更長久。可擦洗,具有防水性,防潮性。 液體壁紙裝修出的效果,性狀劃分種類: 滾花藝術壁紙系列:可滾塗出各種色彩的花型圖案,花色精美絕倫,清晰流暢,層次分明;視覺變換時,光彩流轉,如錦緞絲綢,高檔華貴;風格多樣,極富表現力、征服力,深受賓館、酒店、ktv包房及家庭裝修用戶喜愛!平面滾花→ 液體壁紙 液體壁紙的闡述 "液體壁紙”也稱壁紙漆,是集壁紙和乳膠漆優點於一身的環保水性塗料,可根據裝修者的意願創造不同的視覺效果,既克服了乳膠漆色彩單一、無層次感的缺限,也避免了壁紙易變色、翹邊、有接縫等缺點。,“液體壁紙”目前約有10大類別,可變換500多種花型,90多種顏色效果。比如,“夜光壁紙漆”(吸收可見光10—30分鐘,在黑暗中就可持續發光12小時以上)、“變色龍壁紙漆”(白熾燈照射是一種顏色,陽光照射又是另外一種顏色)、“浮雕壁紙漆”(經過特殊工藝,牆面可呈現浮雕效果)等。 “液體壁紙”之所以被稱為綠色環保塗料,是因為施工時無需使用107膠、聚乙烯醇等,所以不含鉛、汞等重金屬以及醛類物質,從而做到無毒、無污染。由於是水性塗料,“液體壁紙”的抗污性很強,同時具有良好的防潮、抗菌性能,不易生蟲,不易老化。壁紙漆顧名思義就是裝飾效果像壁紙的一種漆,該產品早已在歐美風行多年,成為居家、工程裝飾的最佳材料。近幾年來,壁紙漆產品開始在國內盛行,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成為牆面裝飾的最新產品,是一種新型的藝術裝飾塗料。通過專有模具,從而在牆面上做出風格各異的圖案。該產品主要取材於天然貝殼類生物殼體表層,粘合劑也選用無毒、無害的有機膠體,是真正天然的、環保的產品。壁紙漆不僅克服了乳膠漆色彩單一、無層次感及牆紙易變色、翹邊、起泡、有接縫、壽命短的缺點,而且又具有乳膠漆易施工,壽命長的優點和牆紙圖案精美,裝飾效果好的特征,是集乳膠漆與牆紙的優點於一身的高科技產品。采用這種產品一次性施工就能保持十五年以上風格各異、如絲似綢的超群效果,產品有印花、滾花、夜光、變色龍、浮雕五大產品系列,幾百種圖案供顧客選擇。其獨特的裝飾效果和優異的理化性能是任何塗料和壁紙都不能達到的,是匯集乳膠漆和牆紙的優點於一體的高科技超環保產品,廣泛應用於酒店、賓館、辦公室、家庭及娛樂等各種場所。 液體壁紙:是一種全新概念的新型藝術塗料,它不是牆 液體壁紙,是一種新型的藝術裝飾塗料,通過專有模具,在牆面上做出風格各異的圖案。該產品主要取材於天然貝殼類生物殼體表層,粘合劑也選用無毒、無害的有機膠體,是真正天然的、環保的產品。 液體壁紙,不僅克服了乳膠漆色彩單一、無層次感及牆紙易變色、翹邊、起泡、有接縫、壽命短的缺點,而且又具有乳膠漆易施工,壽命長的優點和牆紙圖案精美,裝飾效果好的特征,是集乳膠漆與牆紙的優點於一身的高科技產品 電話的發明者 電話的發明者不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而是美國一位貧窮的意大利裔移民安東尼奧·梅烏奇。在梅烏奇去世113年後,歷史終於做出了公正的判決,認定他才是電話的發明人。 安東尼奧·梅烏奇1808年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19世紀30年代移居古巴,50年代移居美國。他曾在佛羅倫薩藝術學院學習機械工程,並在擔任佩爾戈拉劇院的舞台技師時設計了一種幫助人們通話原始裝置。 在移居古巴期間,梅烏奇在研究用電擊法治病時發現聲音能以電脈沖的形式穿過銅絲,這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試圖探索其中奧妙。但直到1850年梅烏奇移居紐約時才正式開始這項研究。在妻子生病癱瘓後,梅烏奇做了一套裝置,把她的臥室和他在旁邊的工作間連接起來。1860年他公開了這套裝置。 他想繼續深入研究,可是沒有研究經費來源。移居美國期間的梅烏奇生活窮困潦倒,無可奈何之下梅烏奇把他那套裝置送到一家舊貨店,僅賣了6美元。隨後,梅烏奇拋開原型,開始制作新的電話,終於在1871年制造出一個以圓柱體形式包在一個鐵核外面的“感應器”。 梅烏奇的發明非常成功,可惜當時他拿不出250美元的專利費為自己的寶貝申請專利。他只得提交一份為期一年的“有聲電報機”專利通知,而三年後他連10美元也拿不出,無法更新這一通知。於是,他把一台樣機和有關的技術細節寄給西方聯合電報公司。但該公司沒有人慧眼識珠,這些材料也丟失了。兩年後,曾經與梅烏奇共用一間實驗室的貝爾申請了電話專利。 對貝爾的欺世盜名行為,梅烏奇十分氣憤,隨即對貝爾提出起訴。但由於梅烏奇1889年去世,訴訟隨之終結。直到2002年6月16日,在歷史學家和意大利裔美國人的強烈呼吁下,美國國會終於承認了1860年梅烏奇在紐約展示“電話”這一歷史,並把貝爾趕下了電話發明者的位子。貝爾,美國人從“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到“竹信”,從“漂流瓶”到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百年間,通信技術借助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現在,讓我們回過頭,看一看這一路上的風景。 中外電信史漫談 據考,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人們就知道用烽火來遠距離傳遞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候”的故事。在國際電信聯盟出版的《電話一百年》一書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叫“竹信”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雖然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電信科技的發展歷史,我們還是得從歐洲說起。 起源於歐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裡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裡,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裡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裡,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裡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制成了電子三極管,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台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驿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動電話用戶22149[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