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普拉提陶瓷 哨子哥哥:凱甲上那些漂亮的紋理是雕刻出來的還是用腐蝕工藝弄出來的…
紫露凝香:我不知道,就找到這些!黑爺爺說的是正確的吧!
最初的盔甲 中國最早的盔甲實物是在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南墓道中發現的皮甲實物,這些皮甲只剩下腐爛後留在土裡的紋理了。其外徑最大都在四十厘米左右。可見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紅、白、黃四色圖案花紋。這些皮甲是商代的遺物。除了它們以外,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商代到戰國的皮甲都是先裁剪成甲片然後編綴成甲。在同一座墳墓南墓道北口發現了大量青銅頭盔。這也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頭盔。它們的形體相似,都是范鑄的。重2000-3000克之間,一般高20厘米以上。合范的縫正當頭盔中線。頭盔上的紋飾以這條線為中心向左右對稱展開。頭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護耳朵和頸部。這些頭盔中有不少鑄出獸面紋飾;有的只是簡單的鑄出兩只大眼睛;有的則只有圓葵紋。所有頭盔都有向上豎立的空心銅管,用以容納纓飾。頭盔外部打磨光滑,但裡面則仍是粗糙的。因此戰士必須裹著頭巾,或者頭盔有軟內襯。
最初的盔甲的情況就是這樣。此後皮甲作為盔甲的絕對主力保護華夏地區的戰士有一千兩百年左右。一般的皮甲,可以保存較好的曾侯乙墓ⅲ號皮甲為范例。這具盔甲的年代是戰國早期。全甲由身甲、甲裙、甲袖三部分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等共計二十片甲片編成,所用甲片尺寸比較大,最大的達到26.5厘米,采固定編綴。身甲上口接編豎起的高領,下緣接綴甲裙,兩肩聯綴甲袖。甲裙由上下四列甲片組成,每列十四片甲片,自左向右依次疊壓,采固定編綴,然後再上下縱聯,采活動編綴。所用甲片上緣比下緣窄,大致成上底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整個甲裙上窄下寬,利於活動。身甲和甲裙均在一側開口,戰士穿好後再用絲帶結扣系合。兩只甲袖左右對稱,各由十三列五十二片甲片編成,每列橫聯四片,由於甲片均有一定弧度,編聯後構成下面不封口的環形。佳片寬度由肩向下遞減,做下列依次疊壓上列的活動編綴,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縮的袖筒。頭盔也是由甲片編綴成的。中有脊梁,下游垂緣護頸。共用甲片十八片編成。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其余盔甲跟這副盔甲大致相同,只是局部結構有點差別,比如有的甲裙由五列而不是四列甲片綴成。這些盔甲,官方稱為“楚甲”和“吳甲”,可能是從楚國獲得。此外還有彤甲、畫甲、漆甲、素甲等名號。所有盔甲表面都塗漆,絕大多數塗成黑色。總的來說,完好狀態下的戰國皮甲還是比較好看的。也可以看出這些盔甲只適合戰車上的士兵穿用,因為在地面上穿甲裙的人活動是不方便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中居然還出土了保護拉戰車的馬匹的皮甲——馬甲。馬甲本身都已經腐朽不可辨識,只有兩具馬面甲(術語稱為“馬面簾”)尚可揭剝。
以上是典型皮甲的構造。由於皮甲大都是這樣大同小異的東西,其它的也就不說了。總之直到秦朝,中國兵身上幾乎全部都是皮甲皮頭盔。
戰國武士: 早在商朝就有的青銅頭盔,到了西周也還有,之後就急劇減少到絕跡(東北出土的西東周期間的銅頭盔被認為是東胡的遺物,雲南也有稍晚的銅胫甲出土)。至於銅胸甲,目前為止只在山東西庵西周車馬坑出土過一面,其外表為獸面紋形。由左、中、右三片組成。左右兩片形制相同方向相反。上部都是圓角方形,做成一只大眼睛,向外凸出,瞳孔處開有圓孔,眼上緣飾有粗大的眉毛。中部作微凸的颚部,並向內伸展與中片鼻狀甲片相聯。下部是向下彎曲的嘴部。整個甲片周圍有0.8--1.2厘米的扁平邊緣,緣上分布小的穿孔八個,上部左右拐角處各有二孔,中間內伸處兩角各一孔,下部的嘴邊外側有二孔。胸甲的中片是一個巨大的獸鼻形,並開有兩個圓鼻孔,上側兩邊與左右兩片甲片相聯,下部鼻孔向下彎出獠牙各一枚。在與左右甲片相聯的邊緣上角各有一開孔。整個胸甲平置寬37、高38厘米。無法保護整個胸部,而且是寬有余而高不足(按中國男人平均軀干長72厘米,胸寬28.4厘米計算)。因此推測它是釘綴在皮甲上,左右兩片保護肋下。中國到目前為止唯一出土的銅胸甲的情況就是這樣。在我看來,這樣罕見而且防護性能不佳的胸甲,可能是禮儀性質或者某人一時的發明。除了這具銅胸甲,在考古發掘中獲得過一些大型或者小型的銅泡,如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共計一百四十八枚。有的估計這種銅泡是縫在衣服上的甲片,但它們都很薄,防護性能極差,所以更合理的推測是裝飾品。至於《詩經》中的《秦風·小戎》中提到的“淺驷孔群”,《鄭風·清人》中的“驷介旁旁”,有解釋說是金屬馬甲。我對此是懷疑的,連人都不能穿銅甲,況馬乎?
關於皮甲的制作工藝,《考工記》中有系統的記述,這裡也就不多說了。只記下幾點要點:1.制造盔甲的工匠,術語叫“函人”。2.盔甲的主要原料是犀牛皮、野牛皮和牛皮。用麻繩或者絲線編綴。3.關於盔甲的壽命,“犀甲,七屬,壽百年;兕甲,六屬,壽二百年;合甲,五屬,壽三百年。”這裡的“屬”指從上往下數,甲片橫列的數目。4.盔甲的甲片完全是手工剪裁,所以大小不一,彼此無法互相代替,不僅費工費時,而且一旦被擊壞,戰場修理困難。
從前14世紀到前3世紀,世界各大文明積極的改進自己士兵的防護用具。各自做出了出色貢獻。埃及人創造了魚鱗鐵甲;希臘人設計了大面積銅甲;鐵頭盔在西亞被發明出來。與之比較不能不說中國落後了。中國遠離其它大文明的致命弱點,多次造成這種落後局面。 鐵盔甲出現
《呂氏春秋·貴卒篇》中提到過鐵甲。而目前中國最早的鐵頭盔,也是戰國時期唯一的鐵防護用具實物,於1965年出土於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同墓出土的有鐵劍、鐵戟、鐵矛。它們是戰國後期的遺物。這頂鐵頭盔是用八十九片鐵甲片編成,現在損失的不過三片,整頂頭盔已經復原。全高26厘米。頂部用兩片半圓形甲片合綴成圓形平頂,以下主要用圓角長方形甲片自頂向下編綴,共七層。甲片的編法都是上層壓下層,前片壓後片,僅用於護颏、護額的五片甲片形狀較特殊。在額部正中一片甲片向下伸出一個突出,可以理解為是護鼻的前身。每片甲片大小視其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大概高5厘米、寬4厘米左右。這頂頭盔的形狀跟據說是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上武士所戴的頭盔相近,並且燕下都13、21、22號遺址中也出土有類似的鐵甲片。說明這種頭盔也許已經有了較多的裝備了。
不過戰國時期的鐵防護用具的實例,也就僅此一樁而已。戰國後期的華夏國家防護用具,總的來說是皮甲的一統天下。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的戰士俑所著的盔甲,一般認為是皮甲,也可能有一部分是鐵甲——因為中國早期的鐵甲甲片制作和編綴技術都模仿了皮甲,在雕塑上是不容易分清的。令我感到有些不滿的是:兵馬俑居然都沒有戴頭盔。個人認為這等於明白的告訴士兵:對不起,你們都是消耗品。
中國最早的鐵甲實物是西漢的。《史記·衛將軍骠騎列傳》載:“骠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班固的《封燕然銘》:“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漢代常用“玄甲”來代指鐵甲——大概是因為鐵暴露於空氣中稍銹蝕的時候呈現黑色。1965年在據說為周勃墓附近的十個土坑中出土了彩繪戰士陶俑兩千五百件以上,這些戰士中40%披著铠甲,铠甲的樣式盡管不同,但均塗成黑色,正是象征著身穿鐵甲的軍隊。另陝西鹹陽楊家灣西漢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認為是模擬鐵甲,有步兵的帶披膊的札甲和騎兵的不帶披膊的札甲,並出現做工精細的魚鱗甲。至於中國最早的鐵甲實物,則是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魚鱗甲,全铠由2859片小型甲片構成,有甲身、筒袖、垂緣。共重16.85公斤。與之年代接近的有1958年洛陽西郊3023號西漢晚期墓中出土的鐵甲殘片(共計三百二十八片);1959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漢代城址中發掘的鐵甲片和鐵铠(年代為漢武帝執政晚期);1959年11月,福建崇安城村西南西漢城址出土的36片鐵甲片;1963年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北部漢城遺址中出土數十甲片,保爾浩特土城中也有大量鐵甲片出土,形制約十多種,跟二十子家出土的大致相近;1977年長安武庫遺址中第一建築遺址發現數目很多的鐵甲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墓出土的鐵盔甲一套,這個墳墓的墓主可能是西漢初汝陰侯夏侯灶。如果確實,那麼這才是中國最早的鐵甲實物。總之,西漢盔甲實物的出土,是不少的。
下面是對西漢鐵甲的介紹,由於當時所有的鐵甲都由鐵甲片構成,因此首先對鐵甲進行分類。 第一類:大型甲片。長方形,類似中國的書簡。所以這種甲片又稱“甲札”。又可以分為大小兩型。大型以二十家子中出土的t401ⅱ:6為代表。其高23.4厘米,寬4.4厘米。小型為二十家子常見的甲片,一般高11厘米,寬3.4厘米。長安武庫中的甲片大體上也是這一類型,但寬度為2厘米。 第二類:中型甲片,基本上呈圓角長方形,也可以分為兩型。一型,長方形,四角抹圓。長安武庫出土的中型甲片屬於這一類型。高5厘米,寬2-3厘米。劉勝墓和汝陰侯墓出土鐵甲片大部分也屬於這一類型。二型,長方形,下緣平直。上緣兩角抹圓呈弧線狀,兩側邊至下部時微向內收,使兩下角呈稍大於90度的鈍角。這種甲片的外貌類似於舌頭。二十家子鐵铠肩部和垂緣所用甲片屬於這一類。高4.6-5厘米,寬2.7-3.4厘米,重10克。洛陽西郊3023號墓、居延、崇安漢城出土甲片也屬於此型。
第三類,小型甲片。也可以分為兩型。一型,近似第二類二型,但是兩側邊內收更為顯著,如二十家子標本t703③:97、t34②:1等。高2.8厘米、寬2厘米。與之配合的也有一種近似長方形的甲片,大小類似。滿城劉勝墓甲身甲片、長安武庫的小甲片,也屬於此型。二型,甲片較一型修長,近似柳葉狀,如洛陽西郊3023號墓所出甲片大多數屬於這一型。高2.5厘米,寬1厘米。 大體上就是這些。此外就是因特殊部位(如編領部)的需要而制成的甲片。所有的甲片邊緣都有若干為了編綴而鑽出的孔。 甲片通常是用麻繩編綴的。也有用皮絛的。拿二十家子鐵铠來說,所用麻繩有三種,一種是細麻繩,大量使用;一種是搓得較精細的三股麻繩,用在編綴甲片的活動部位,以堅實耐磨;一種是沒有加工搓擰過的麻皮,單股或合股使用,數量少且不用於重要部位。出土標本多為麻繩編綴。編綴的方法,大致是先橫編後縱聯,橫編時從中心一片向左、右編綴,縱聯時怎由上向下,所以铠甲片一般是上排壓下排,前片壓後片。根據部位不同有兩種編法,一般是縱橫都固定編住;但在活動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處,則是左右橫向固定,上下縱向活動編綴,即使編組的繩索有可供上下活動的長度。這種活動編綴的甲片,編時需要上排壓下排。總的說來此時中國鐵甲的編綴方法比春秋戰國時代有了改進,基本上是簡單而有規律的。戰損時便於維修。出土標本中只有洛陽3023號墓的铠甲用單繩來回穿聯,相當復雜。算得上是一個另類。 铠甲的形制 漢代铠甲的術語如下:保護頸部的稱為“盤領”或“鍛铔”、保護臂部的稱為“釬”、頭盔稱為“兜鍪”、鍪是當時的一種炊具。不過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像頭盔就行了。出土西漢盔甲的形制都相當於身甲部分,所以對它們的分析也只限於身甲部分。這些铠甲可以分為兩類六型: 第一大類:札甲,主要使用一類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類甲片。 一型:僅護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帶系聯,長僅及腰。外形類似於明清婦女的肚兜。標本見楊家灣陶俑所著盔甲,其中騎兵俑均屬於這一類。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較一型小。多半屬於一類二型甲片。標本見楊家灣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層甲片位於腰下,采活動編綴。 三型:見於二十家子出土標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盤領,胸中開襟,用鐵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緣也垂於腰部以下。 鐵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脫胎於中國傳統的皮甲,所以這種鐵甲的外形類似於皮甲。加上塗有防銹漆,在陶俑上表現時簡直難以跟皮甲區分開來。特別是這時的中國皮甲也開始模仿鐵甲塗黑漆,除非是出土實物[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