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普拉提陶瓷正文

什麼是普拉提陶瓷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否則識別起來就更困難了。這種盔甲的防護力顯然是不足的,不過還好,西亞的魚鱗鐵甲,這時候終於傳到了中國,於是出現了中國版的魚鱗鐵甲。除了唐朝短暫的表現出向板甲進步的傾向,以及從西方引入有異域風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國鐵甲幾乎都是魚鱗甲。
西漢的魚鱗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類和三類甲片,一般不用一類甲片。它們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細密呈魚鱗狀,因而得名。
一型:見於二十家子出土的殘铠,用二類一型甲片編綴。
二型:用三類一型小甲片編綴,,滿城一號墓出土標本屬此型。又見於楊家灣陶俑。其中一件體型較大的標本,所披铠甲腰帶以上為魚鱗甲,腰帶以下卻是札甲。
三型:用三類二型甲片編成,見洛陽3023號墓出土標本。
從西漢鐵甲的發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魚鱗甲取代札甲的歷史過程。西漢初期的鐵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魚鱗甲極少,以楊家灣陶俑為代表。唯一一個身著魚鱗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著華麗長靴。應該是個軍官,所以防護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時期,情況有了變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見到一片一類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類甲片52片,占17.1%;第三類甲片11片,約占3.6%;其余都屬於第二類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類三型,表現出從札甲向魚鱗甲過渡的趨勢。到了西漢以後,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術排擠了中國傳統。
對於西漢鐵甲片的金相鑒定結果如下:其表面為鐵素體的退火組織,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層狀fe0-2fe0·si02共晶夾雜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塊煉鐵,鍛成甲片之後,經過退火,進行表面脫碳,提高延性。從河北滿城和內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組織類似,可見當時盔甲制作技術已經可以適應大規模生產了。劉徹鹽鐵官營的決策,對於鐵兵器,包括鐵盔甲的普及,發揮了很大作用。從武帝前銅兵器占統治地位到武帝後鐵兵器占統治地位,這種改變簡直可以用“突變”來形容。
西漢軍隊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騎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據楊家灣陶俑)。武帝後可能有所增加,不過铠甲不一定都是鐵甲,事實上,皮甲作為輔助類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與之比較,前479年普拉提亞戰斗中,11萬希臘聯軍中重裝步兵為38700人。


西漢盔甲的復原
大約一百年後羅馬的盔甲


中國盔甲的進步

西漢盔甲記述的進步使中國盔甲擺脫了落後局面。不過其它國家也沒有閒著。帕提亞率先發明了具裝鐵騎(這些火爐人在兩河的大太陽下可真是夠受的!)、印度憑借自己的好鐵礦,設計了任何東西都防不住的強弓硬弩和任何單兵弓弩都無法穿透的鐵甲(阿裡安說的,上古西方人向來十分崇拜印度武器)、羅馬人經過長期努力,終於在一世紀裝備了上古世界最好的——至少是最亮的——鐵甲。
不幸的是東漢盔甲的實物,至今沒有出土。從現有的孝堂山畫像、沂南石刻等刻畫出來的披甲戰士像來看,東漢铠甲的進步是出現了保護兩腿的“鹘尾”和“腿裙”。在技術方面,百煉鋼技術出現後,東漢末年這種技術被引入盔甲制造業。陳琳《武庫賦》曰:“铠則東胡阙鞏,百煉精剛,函師震旅,韋人制縫,元羽缥甲,灼瀹(這個字我拚不出,左邊應為“火”字旁)流光。”不知是否有所誇張。諸葛亮《作剛铠教》寫道:“敕作部皆作五折剛铠,十折矛以給之。”可能當時蜀漢軍隊的甲片是迭鍛五次成功的。不過魚鱗甲的甲片一片一片鍛打勞動量極大,是否每一副鐵甲都是這樣鍛打不能確定。我估計應該不是,因為諸葛亮督造的盔甲是很有名的,直到南朝宋還有人把精堅的盔甲傳為諸葛亮所造。諸葛亮不僅是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個出色的技術專家。如果三國時每一副鐵甲都像他督造的盔甲這麼精堅,他也就不會在這方面出名了。
三國時另一個名人曹植在他的《先帝賜臣铠表》中寫道:“先帝賜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铠一領,馬铠一領,今代以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後世的兩當铠和馬铠,此時都已經出現了。再有就是從西方又傳入了一種新式武器——鎖子甲。中國人很喜歡這種盔甲。
從上面的描述,似乎可以說,東漢直到西晉的中國盔甲技術,在世界上又一次落後了。
西晉的鐵盔甲,當時的稱呼是“筒(這個字我拼不出,上“竹”字頭,下“甬”字)袖铠”,這種铠甲有西晉陶俑為證。洛陽西晉墓葬中隨葬俑群表現的铠甲形制都是相同的,胸背聯綴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長的筒袖(筒袖铠的名字由此而來)。陶俑盔甲有的刻畫出魚鱗紋,可見表現的是魚鱗鐵甲,另一些刻畫出龜紋,可能模擬的是皮甲。頭盔兩側有護耳,前額正當眉心處稍下突,頂部中心豎有長纓。這些陶俑中以太康八年(287年)下葬的一件為典型,可以作為判斷陶俑具體年代的標准。同樣樣式的陶俑,在鄭州地區的西晉墓中也出土過。這種盔甲樣式可能是從三國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但其起源應該更早些。因為在劉家渠東漢墓中出土的陶樓上持弩陶俑鎖披铠甲就已經是這種類型的了。
出於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原因,當時筒袖铠中比較精良的被稱為“諸葛亮筒袖铠”。如《南史·殷孝祖傳》中記載劉裕曾賜給傳主“諸葛亮筒袖铠、鐵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應該是誇張了。西漢單兵強弩最多不過八石力,不能指望盔甲可以阻擋弩炮的射擊)。
4-5世紀似乎是一個流行退步的時代。羅馬的重甲,羅馬人自己越來越受不了了,印度孔雀王朝和貴霜王朝的威風也不見了,中國的南北朝的盔甲技術也顯得有些奇怪。當時最普遍的盔甲——兩當铠從某種程度上又體現了早期的鐵甲。兩當,即裲裆,《釋名》中稱:“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跟今天的背心類似。兩當铠的特征也正是“一當胸,一當背”。前面已經說過,楊家灣所有騎兵俑都穿著這樣的铠甲,但在那裡,铠甲在腋下是聯在一起的,而兩當铠在腋下卻是不相連的。也就是說,軀干側面沒有防護。真正的兩當铠是三國時期出現的。前面提到曹植的《先帝賜臣铠表》中紀錄有這種铠甲。《太平御覽》卷三五六又引曹植表曰:“兩當铠,十領,兜鍪自副;铠百領,兜鍪自副。”一方面說明三國時期已經有了這種铠甲,另一方面說明它在軍隊中的數量還很少。《太平御覽》卷三五六引晉庾翼與慕容皇光(“皇光”為同一字)書中寫道:“鄧百山昔送此犀皮兩當铠一領,雖不能精好,復是異物,故復致之。”以上似乎說明兩當铠是一種受重視的稀有盔甲,但我實在想不出它有什麼特別的好處,誠然,它便於騎兵在馬上動作,可是跟它的缺點比較起來,這似乎算不得什麼優點。無論如何,到了南北朝,兩當铠成為軍隊中主要的裝備,而且還被定為武官的主要服飾。北齊河清年間制定的宮衛制度中,左、右將軍值班時都披兩當铠。《北史·陽尼傳》記載陽休之從高等級的文官降為骁騎將軍,就變服飾穿起兩當铠來。
兩當铠作為南北朝軍隊主要铠甲的文物證據,北方有:西安任家口北魏正光元年(520年)邵真墓出土陶俑;河北曲陽嘉峪村北魏正光五年韓賄妻高氏墓出土殘陶俑;年代相近的龍門石窟蓮華洞下層第四龛天王像等。南方有:武漢周家大灣發掘的宋陶俑。
通過以上材料可以比較清楚的了解兩當铠的形制。它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所組成,在肩部用帶扣聯起來,腰上束帶。在材質方面,有鐵铠也有皮甲。鐵铠所用甲片有長方形的,即所謂“牌子鐵裲襠”,另外也有魚鱗甲。
跟兩當铠同時,兩當衫也成為武官的服制。這種服裝最初可能是穿在兩當铠裡面,防止磨損皮膚的,也可能是從裲襠演進而來。


這幅圖上是南北朝幾乎所有主要的盔甲類型
與此同時,另一種新式防護用具從西方引進了。這就是馬铠。晉以後的術語多稱為“具裝”或“具裝铠”。東漢時候,中國已經有了皮革制成的“當胸”,也就是保護馬前胸的皮甲。(《後漢書·鮑永傳》曰:“拔佩刀截馬當匈”)後來從帕提亞引進的馬铠把當胸淘汰了。曹操在《軍策令》中,提到“本初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比較袁紹騎兵有一萬,可以看出當時軍隊中裝備馬铠還很少。司馬炎曾送給盧欽“御府人馬铠”,可見其珍稀。但到了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候,馬铠成為軍隊中比較普遍的裝備,常常是成百上千乃至數萬具。如《晉書·桓彝傳》記載石虔兄弟擊敗梁成時繳獲“具裝铠三百領”;《石勒載記》記石勒俘虜末木丕(木丕為同一字)的戰斗中,奪得披铠戰馬五千匹;石勒大敗姬澹石俘獲披铠戰馬萬匹;《姚興載記》記姚興擊敗乞伏乾歸,“收铠馬六萬匹”。
馬铠圖像發現的有:昭通東晉太元年間的壁畫;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壁畫;河北贊皇東魏武定二年李希宗墓壁畫;陝西鹹陽底張灣北周建德元年墓壁畫;敦煌第二八五窟和第二九六窟壁畫等等。而河南鄧縣彩色畫像磚上的圖像,結構完備,細部刻畫得也很清楚,可以作為分析這一時期馬铠的典型標本。從這個畫像來看,馬铠包括六部分:護臉、護頸、護胸、身甲、護臀和寄生。護胸在漢代已經有了“當胸”的名稱;“寄生”的名稱首見於《南齊書》,而護臉、護頸、護臀在後世《武經總要》中,分別稱為“面簾”、“雞頸”、“搭後”。寄生豎在馬鞍後尻部,形似扇面(也有作樹枝狀或竹枝狀的),往往塗有色彩,高度與馬額的纓飾相當,作用應該是保護騎乘者的後背。在著馬铠時,馬尾露在護臀之外,但是結扎起來的。馬铠的形制基本上已經固定下來,直到北宋依然變化不大。
馬铠的材質,與人铠一樣,有鐵質和皮質兩種。大體上人著鐵甲,馬即著鐵甲;人著皮甲,馬亦著皮甲。《宋書·武帝紀》中記:“使寧朔將軍索邈領鮮卑具裝虎班突騎千余匹,皆披練五色”,這種作獸紋的馬铠,應該是皮質的。至於馬铠的實物,目前出土的是北燕馮素弗墓中鐵甲片。其中ⅰ至ⅴ型大甲片,被專家推測為應是用於馬铠上的。根據遼寧博物館的統計,ⅰ-ⅳ型甲片重約42.5公斤。這個數字可能接近當時一具馬铠的總重量。考慮到蒙古馬的矮小,負擔如此沉重的盔甲真是怪可憐的。我不關心這些,我在想天亮後,去吃什麼早點!古代的鐵制盔甲是鐵匠在砧子上逐個敲打出來的,現代的產品是模沖出來的。還是老話。。。哥,您需要的是睡衣。。。
 
滲花磚</p>滲花磚:利用呈色較強的可溶性色料,經過適當的工藝處理、通過絲網印刷工藝,將預先設計好的圖案印刷到瓷質磚坯體上,依靠坯體對滲花釉的吸附和助滲劑對坯體的潤濕作用滲入到坯體內部,燒成拋光後呈現色彩或花紋的陶瓷磚。<br>2、生產工藝簡介<br>拋光磚的生產工藝:配料-球磨-噴霧干噪-貯存-成型干噪印花干噪燒成待制品入坯次磨邊刮平拋光二次磨邊檢選施蠟包裝<br>3、瓷質磚的分類<br>i.按外觀可分為:有釉瓷質磚;無釉瓷質磚;拋光瓷質磚;不拋光瓷質磚。<br>ii.按規格可分為:300×300mm;300×600mm;500×500mm;600×600mm;800×800mm;600×1200mm。<br>iii.按主要工藝可分為:純色、滲花、顆粒、微粉、多管。<br>4、瓷質磚的特性<br>瓷質磚從表面到內部,色澤、質地完全相同,產品全部瓷化,結構致密,材質堅硬,不變形,不變色,硬度達到莫氏6級以上,具有很好耐磨色彩經久如新等特點。瓷質吸水率低於0。1%,具有良好的抗凍性、抗熱震性,對氣候環境的適應范圍很廣。瓷質磚的抗折強度高,達到38mpa以上,理化性穩定,耐酸鹼、耐化學侵蝕性好,在化學試驗溶液浸泡28天無明顯變化。<br>5、拋光磚的日常維護與保養<br>1)磁磚日常清洗可選用洗精、肥皂等清洗。<br>2)用肥皂加少許氨水與松油混合液,清洗磁磚可使磁磚更有光澤。<br>3)生活中,如有茶水或其它日常生活用品附著在磁磚上面,及時擦洗干淨,必要時應用相清潔用品清洗。<br>4)拋光磚應定期對其打蠟處理,時間間隔為2-3個月為宜。<br>5)磚面如出現劃痕,可在劃痕處塗抹牙膏,用干布擦拭可修復。<br>6)磚與磚縫處可不定期用去污膏去污垢,再在縫隙刷一層防水劑,可防霉菌生長。</p>聚晶微粉磚<p>聚晶微粉是在微粉的基礎上,在燒制的過程中融入了一些晶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聖堡龍的瓷磚有誰知道好不好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