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送變電的項目一定要承裝修試資質哪?不要不可以嗎?要了是干什麼用的?有相關的文件要求嗎? 為了了解掌握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關於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計投資[2002]1591號)下發以來的執行情況,研究解決各地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動產業化進程,2003年9-11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員會和建設部委托清華大學等單位對全國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進程進行了調研。專家組在重慶、北京、西安、南京、深圳舉行了相關片區的調研會,並實地考察了若干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就各地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情況獲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調研報告集中討論了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本文是調研報告中關於城市污水部分的主要綱要。
一、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目標及內涵
我國90%的污水處理及配套系統還是事業單位或准事業單位的運營方式,致使投資匮乏、效率低下、職責不分,市場機制無法發揮,不能適應城市化發展的建設要求和效率要求,因此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產業化改造。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目的是推動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促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效率和效益,通過提高效率,最終實現公眾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效益。產業化關鍵是改變了原來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體系,單純的產業化發展不能從根本上保障高效率目標的實現。所以城市污水處理的產業化應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效的產業化,需要以市場化為手段,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引入符合行業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競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具體而言,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主要任務包括:
1)改變原來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實現運營主體企業化;
2)清晰界定政府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政企分開;
3)完善產業鏈各環節,壯大產業主體;
4)完善價格機制,建立合理的政府補償機制;
5)形成開放式、競爭性的投資、建設、運營格局,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管理市場化。
二、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極度緊缺的國家。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城市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加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成為水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務。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254個城市建有污水處理廠537座,處理能力達到3578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為39.97%。全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從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污水設備成套提供及污水技術開發的專業人才。根據“十五”計劃綱要和《“十五”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規劃》,“十五”期間要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2600萬立方米,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到60%以上。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僅靠各級政府財力遠遠不夠。行業內部傳統污水處理國營企業正在積極進行產權結構改制的探索,社會資本開始涉足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總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市場需求已經產生,產業化所必需的人力、財力、物力條件已經具備,產業化所依賴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產業化已成為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處於不斷探索和深化的過程中。2003年9月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對公用事業進行開放,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公共行業;同時,要求在壟斷行業放寬市場准入,引入競爭機制。這為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契機。
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在產業政策、產業主體、投融資體制、價格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行業達成基本共識,出台一系列產業化、市場化政策
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的規范性指導政策,如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關於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計投資[2002]1591號),建設部《關於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建城[2002]272號)等,明確了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的方向,加速統一了地方政府和公眾對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方向的認識。各地方政府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宏觀政策框架,相繼出台了一些實施細則和指導意見。如福建、遼寧、山東及海南等省出台了關於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和規定,江蘇、河北省政府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意見,北京、河北和深圳等地頒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辦法。相關政策體系有力地支持和推動了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發展。
2、初步建立了污水處理收費體系
建立污水處理收費體系是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標志。2002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外的30個省(區、市)全部實行了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征收污水處理費的城市共325個,占全國660個城市的49.2%。收費城市主要集中在地級以上城市,實行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的地級以上城市189個,占收費城市總數的58.2%;實行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的縣級市增長較快,已達到136個,占收費城市總數的41.8%。2002年,以建立和實施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為基本條件,全國325個實行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的城市,近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單位由純事業向企業化管理過渡,有7%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企業化改革。
3、不同區域有了不同程度的產業化發展
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的程度有所區別,總體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以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為代表。在大量投資建設的拉動下,該類城市的污水處理已進入產業化逐步完善期。管理部門對市場化的理解逐步深刻,不僅關注引資因素,更關注效率的核心目標;產業化相關政策陸續出台,政府監管已經基本到位;傳統國營企業主體完成改制,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
第二類是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城市,大都出台了一些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促進性政策,明確了發展方向;收費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資產和行業監管的角色正逐步理順;呈現較好的競爭態勢,逐漸成為投資的熱點區域。
第三類是內地省市在國債等國家財政支持政策的促進下,在國家污水處理產業化政策的要求下,被動或主動地都以文件的形式確認了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積極開展了引資為主要目標的產業化探索;污水收費初步建立,傳統行業主體的改制滯後。
4、各種資本積極引入,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以深圳水務集團和北京排水集團為代表的傳統污水國營企業,積極進行了產權結構的改制,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也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社會資本開始通過以首創股份為代表的眾多上市公司或投資公司涉足城市污水處理行業。以威利雅、蘇伊士和泰晤士為代表的國際水務和環境集團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資中國污水處理行業。 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定向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從物理概念而言,凡是有溫度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當然也吸收其它表面溫度比它高的物體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的能量。 我們平時所熟悉的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χ射線、γ射線等,都是以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向外傳遞能量的電磁輻射,到了千兆赫茲以上的高頻電磁波就成了核輻射。 電磁波的傳播距離、特性及其穿透性,與其頻率有關。直流和頻率低於3000赫茲的交流電,是不可能產生空間電磁波的,它們僅能以電場或磁場獨立存在。我國的電力設備工作頻率是50赫茲,每秒50周的工頻只能通過導線來傳遞電能,而不可能有空間能量傳播。 電磁輻射概念
電磁輻射是指電磁能量從輻射源發射到空間,在電場與磁場之間以波阻抗聯系交變在空間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的能量流現象,它是電磁輻射能量大小與波源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即波長越短,越容易產生電磁輻射並形成電磁波。
工頻電磁場的概念
在電力或動力領域中,通常將50hz(或60hz)頻率稱之為“工業頻率”(簡稱“工頻”)。在臨近輸電線路或電力設施的周圍環境中,電場與磁場單獨存在,並不類似高頻電磁場那樣以電磁波形式形成有效的電磁能量輻射或形成體內能量吸收。工頻電磁場為感應場,電壓感應出電場,電流感應出磁場。他們是可以被看作為兩個獨立的實體。感應場的特點是隨著距離的增大劇烈衰減。
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使用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吸塵器、冰箱、電熱毯、電動剃須刀等均產生工頻電磁場。
工頻電磁場標准是什麼?
《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是目前我國評價電力設施電磁環境的標准。也是國家環境保護評價的技術依據。
該標准是由國家環保總局委托北方交通大學起草。(北交大設有全國電磁兼容實驗室)1998年頒布實施。
該標准是借鑒國際非離子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發布的《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和電磁場暴露(300ghz以下)導則》而制定的。
《icnirp導則》限值為工頻電場5kv/m,磁感應強度為0.1mt。我國《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限值為工頻電場4kv/m,磁感應強度為0.1mt。
(icnirp)是如何制定工頻場的健康標准的?
國際上推薦的健康的暴露極限導則需要有已經發表的可能對健康有危害影響的科學的和藥理知識的估價。這必須是主要基於科學的而與既得利益無關。icnirp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組織,它具有所有的基本科學學科,他和世界衛生組織一起是有資質去執行對可能有害健康的因素作評估工作的機構。icnirp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歐盟正式認可的非電離輻射防護的非政府組織。
emf(電場、磁場、電磁場)暴露對健康有害影響的估價和icnirp限制emf暴露的以健康為基礎的導則是建立在科學數據之上並且與既得利益無關。他們並不考慮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諸因素。
《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和電磁場暴露(300ghz以下)導則》為100khz及以下頻率范圍內確定的,用於防止對健康不利影響的“基本限值”物理量為“電流密度”。按電流密度為100ma/m2的健康阈值,對職業與公眾暴露分別賦予10倍與50倍安全因子,即取基本限值分別為10ma/m2與2ma/m2,來確定電場與磁場暴露的職業與公眾暴露“參照水平”。換句話說,標准限值是在已知對健康有影響的閥值基礎之上對公眾給予50倍的安全裕度。以電磁波向外傳遞能量的都叫電磁輻射,輻射高的就有危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