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被子植物有哪些科正文

被子植物有哪些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2個細胞(2核花粉粒),其中1個為營養細胞,1個為生殖細胞,少數植物在傳粉前生殖細胞就分裂1次,產生2個精子,所以這類植物的雄配子體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亞綱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麥、小麥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發育為成熟的雌配子體稱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2個極核、2個助細胞、1個卵。反足細胞是原葉體營養部分的殘余。有的植物(如竹類)反足細胞可多達300余個,有的(如蘋果、梨)在胚囊成熟時,反足細胞消失。助細胞和卵合稱卵器,是頸卵器的殘余。由此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均無獨立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簡化。配子體的簡化在生物學上具有進化的意義。
(六)頸卵器消失,其余為卵器。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備了在生存競爭中,優越於其他各類植物的內部條件。被子植物的產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現色彩鮮艷、類型繁多、花果豐茂的景象,隨著被子植物花的形態的發展,果實和種子中高能量產物的貯存,使得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類),獲得了相應的發展,迅速地繁茂起來。
被子植物分為兩個綱——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
被子植物拉丁名angiospermae,來源於希臘文復合詞。angio—包被的與—sperma種子,兩者接合,用復數第一格即成angiospermae,英文名為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進化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在不同的系統,被子植物有300多至400多科,1萬多屬,20—25萬種。超過植物界總種數之半。它們分布於各個氣候帶。由於氣溫高、雨水多的緣故,熱帶、亞熱帶最多。南美亞馬遜河區有約4萬種。其他熱帶地區有2—3萬種。溫帶地區因氣溫降低,雨量少了,種類漸減。以我國情況看,雲南省氣候條件好,植物達萬種以上,而河北省地處北緯26—43度之間。相對種類減少很多,約有2,500種。北極地區則大大減少,許多地方幾乎無被子植物,僅少數地方有少數種類頑強生存。如北極柳(salixlanata)、北極罂粟(papaverradicatum),其分布緯度達80度以上。在南半球南極大陸的莫爾吉特灣詹尼島附近,有石竹科植物厚葉柯羅石竹(colobanthuscrassifolius)生存。另外,從海拔高度看,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大約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5℃,植物種類組成也有變化;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氣候嚴寒,只有少數耐寒種類方可生存。5,000—5,500米地區還能找到石竹科的伏繁縷(stellariadecumbens)。雪蓮花(saussureainvolucrata)在新疆天山高處也有分布。
極端的自然環境還有沙漠。如我國新疆省的沙漠地區,有胡楊(populusdiversifolia)和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生存,能適應干旱氣候。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下雨極少,有的地方十幾年無雨。有一種植物叫矮生齒子草(odontospermumpygmaeum),由於極端干旱形成只有幾十天極短的生命周期,稱為短命植物。它在稍有雨水時,能發芽生長到開花結實,完成一代任務。平時稍有濕潤,花就張開,一旦干燥,花即閉合,十分靈敏。美洲墨西哥的沙漠地區,有一類特殊適應干旱的植物就是多漿植物,著名的為仙人掌科。全身多刺,葉退化,莖含水多用以抗旱。其中有的種類形如巨人,如用刀砍開,可以直接喝到水。在鹽鹼地上,有抗鹽性強的被子植物,以黎科最著名。如鹽角草(salicorniaherbacea)為一年生草本,肉質,葉極小。莖節狀,可以行光合作用。在它的莖的橫切面上有引人注目的特征:如表皮薄而光滑,柵欄組織有兩層,內部細胞大、含水多,維管組織在中心。多水性是由於鈉(na)離子影響下形成的。鹽角草活物重量的92%以上為水分。干燥了的鹽角草燃燒後留下的灰分極多,占干量的45%以上。上述的莖結構、含水多和灰分多,均是典型的鹽生植物特性。鹽角草生在鹽沼地上,是鹽分最多的地方,可為其標准代表。黎科的鹽生植物的進化就是在鹽演條件下進行的。
[編輯本段]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進化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現知被子植物有1萬多屬,20多萬種,占植物界的一半。我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是藥用植物最多的類群。被子植物的種類能有如此眾多,適應性有如此廣泛,這和它的結構復雜化、完善化分不開的,特別是繁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殖過程的特點,給予了它適應、抵御各種不良環境的內在條件,使它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矛盾斗爭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變異,產生新的物種,而在地球上占絕對優勢。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有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內,得到良好的保護,子房在受精後形成的果實既保護種子又以各種方式幫助種子散布;具有雙受精現象和三倍體的胚乳,此種胚乳不是單純的雌配子體,而具有雙親的特性,使新植物體有更強的生活力;孢子體高度發達和進一步分化,除喬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在解剖構造上,木質部中有導管,韌皮部有篩管、伴胞,使輸導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更加完善,同時在化學成份上,隨著被子植物的演化而不斷發展和復雜化,被子植物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種類型,具有多種生理活性。
[編輯本段]被子植物的分類
被子植物分為二個綱,即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它們的基本區別如下:
雙子葉植物綱單子葉植物綱
根直根系須根系
莖維管束成環狀排列,有形成層維管束成星散排列,無形成層
葉具網狀脈具平形脈或弧形脈
花各部分基數為4或5各部分基數為3
花粉粒具3個萌發孔花粉粒具單個萌發孔
胚具2片子葉具1片子葉
以上區別點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有交錯現象,如雙子葉植物綱中的毛茛科、車前科、菊科等有須根系植物;胡椒科、睡蓮科、毛茛科、石竹科等有維管束星散排列的植物;樟科、木蘭科、小檗科、毛茛科有3基數的花;睡蓮科、毛茛科、小續科、罂粟科、傘形科等有l片子葉的現象。單子葉植物綱中的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蓣科等有網狀脈;眼子菜科、百合科、百部科等有4基數的花
[編輯本段]雙子葉植物綱

(一)離瓣花亞綱choripetalae
離瓣花亞綱又稱古生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包括無被花,單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區別,而花瓣通常分離的類型。雄蕊和花冠離生。胚殊一般有一層珠被。
離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二)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本亞綱又稱後生花被亞綱(metachlamydeae),主要特征是花瓣多少連合成合瓣花冠。花冠形成了各種形狀,如漏斗狀、鐘狀、唇形、管狀、舌狀等,由輻射對稱發展到兩側對稱。花冠各式的連合,增加了對昆蟲傳粉的適應及對雄蕊和雌蕊的保護。因此,合瓣花類群比離瓣花類群進化。
花的輪數趨向減少,由5輪(花萼l輪,花瓣l輪,雄蕊2輪,雌蕊的心皮l輪,如杜鵑花科、柿樹科等)減為4輪(花萼、花瓣、雄蕊、心皮均為1輪,如木犀科、忍冬科等),各輪數目也逐步減少,如雄蕊的數目從與花冠裂片同數,如由5(旋花科、茄科、報春花科)減為4—2(唇形科、葫蘆科),心皮數由5(杜鵑花科)減為2(四輪花類的心皮均多為2個)。
通常無托葉,胚珠只有一層胚被。

[編輯本段]合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單子葉植物綱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
19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分類工作者為建立一個“自然”的分類系統作出了巨大努力。他們根據各自的系統發育理論,提出的分類系統已有數十個。但由於有關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識特別是化石證據不足,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分類系統。目前世界上運用比較廣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統和哈欽松系統。在各級分類系統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統和塔赫他間系統被認為更為合理。
一、恩格勒系統
這是德國分類學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蘭特(k.pranti)於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統,它是分類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它將植物界分13門,第13門為種子植物門,再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個亞門,被子植物亞門包括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兩個綱,並將雙子葉植物綱分為離瓣花亞綱(古生花被亞綱)和合瓣花亞綱(後生花被亞綱)。
恩格勒系統將單子葉植物放在雙子葉植物之前,將合瓣花植物歸並一類,認為是進化的一群植物,將柔荑花序植物作為雙子葉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而把木蘭目、毛茛目等認為是較為進化的類群,這些觀點為現代許多分類學家所不贊同。
思格勒系統幾經修訂,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雙子葉植物放在單子葉植物之前。共有62目,344科,其中雙子葉植物48目,290科,單子葉植物14目,54科。藥用植物學教材被子植物分類部分采用修訂的思格勒系統,但有的內容有變動。
二、哈欽松系統
這是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j.hutchinson)於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統。在1973年修訂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雙子葉植物82目,342科,單子葉植物29目,69科。
哈欽松系統認為多心皮的木蘭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但過分強調了木本和草本兩個來源,認為木本植物均由木蘭目演化而來,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來,結果使得親緣關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統位置上都相隔很遠,如草本的傘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馬鞭草科等,這種觀點亦受到現代多數分類學家所反對。
三、塔赫他間系統
這是前蘇聯植物學家塔赫他間(a.takhtajan)於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書中公布的系統,他首先打破了傳統把雙子葉植物分為離瓣花亞綱和合瓣花亞綱的分類;在分類等級上增設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他將原屬毛茛科的芍藥屬獨立成芍藥科等,都和當今植物解剖學、孢粉學、植物細胞分類學和化學分類學的發展相吻合,在國際上得到共識。
塔赫他間系統經過多次修訂,在1980年修訂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雙予葉植物(木蘭綱)20超目,71目333科,單子葉植物(百合綱)8超目,21目,77科,顯得較繁鎖。
四、克朗奎斯特系統
這是美國植物學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於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類和演化》一書中發表的系統。在1981年修訂版中,共有83目,388科,其中雙子葉植物64目,318科,單干葉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接近於塔赫他間系統,把被子植物門(稱木蘭植物門)分成木蘭綱和百合綱,但取消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科的劃分也少於塔赫他間系統。現我國有的教科書采用這一系統。
系統演化的兩大學派關於最古老被子植物的形態特征問題,原始類群和進化類群各自具有的形態特征問題,長期以來成為植物分類學家研究的中心,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對被子植物的“花”的來源上,意見分歧最大,形成兩個學派,即所謂“假花學派”和“真花學派”,或者稱“柔荑學派”和“毛茛學派”。前者以德國植物學家恩格勒為代表,後者以美國植物學家柏施及哈利爾,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為代表。
一、假花學派
認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個雄蕊和心皮,分別相當於1個極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設想被子植物是來自棵子植物麻黃類的彎柄黃ephedracampylopoda,在這個設想裡,雄花的苞片變為花被,雌花的苞片變為心皮,每個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一個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胚珠,著生於子房基部。由於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黃和買麻籐等都是以單性花為主,因而設想原始被子植物是具單性花。這種理論稱為假花學說(pseudanthiumtheory)。根據此說,現代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應該具有單性花、無被花、風媒花和木本的柔夷花序類植物,如木麻黃目、胡椒目、楊柳目等。這一學派的觀點為現代多數系統學家所反對,根據解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被子植物亞門是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