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臥室內松木家具配什麼顏色的窗簾正文

臥室內松木家具配什麼顏色的窗簾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臥室內松木家具配什麼顏色的窗簾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人民素以骁勇善戰著稱於世,自古以來就善於騎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達斡爾語稱“貝闊”,是達斡爾族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 屋如其人。達斡爾族的村莊大都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房捨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齊。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給人一種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戶戶都圍著紅柳條編織的帶有各種花紋的籬笆。院落布局嚴謹,馬棚和牛捨一般都修築在離院子較遠的地方,保持干淨清潔。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裡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傳統民居的形態構成我國傳統建築遺產十分豐富,不僅有雄偉莊嚴的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等官式建築,還有住宅、祠堂、會館、書院等民間建築。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建築類型。為了區別於現在新住宅,我們把它稱為傳統民居或民居建築。民居形態包括社會形態和居住形態。社會形態指民居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和觀念等社會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態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和內外建築形象所形成的特征。傳統民居的特征在建築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征。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2)結構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築的影響。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征。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築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中國傳統民居根植於流傳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代表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極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瑰麗多姿的民居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遺產中的一份寶貴財富,也是當今建造新民居時可資借鑒的源泉。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社會、文化、習俗等有關,又受到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由於各地氣候懸殊,地理條件不同,材料資源又有很大差別,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造成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立面外觀和內外空間處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國民居建築具有鮮明、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會,血緣、親緣、家族體系和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漢族人的家庭組織及其生活方式,在傳統民居中就出現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國漢族民居大多屬於此類布局方式。但是由於南北氣候的懸殊,東西地理的差異,在北方干寒地區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濕熱地區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黃土地帶形成的是窯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風和內陸多地震地區則形成穿斗式民居。人們在實踐中所創造的技術和藝術處理經驗,如民居建築的通風、防熱、防寒、防水、防潮、防台風、防蟲、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築結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築裝飾裝修處理等,在今天仍有實用和參考價值,值得探索。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與社會、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有關,與儒禮、道學、陰陽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關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農村,聚族而居的現象非常普遍,民居與家廟、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觀、家族觀、等級觀和陰陽五行思想,對民居的選址、擇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築的正面、大門、山牆、牆尖屋脊、裝飾裝修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目前,我國傳統民居研究大致從文化角度和社會角度人手。前者是從文化特征以及集合體人手進行研究,後者是從社會關系及結構人手進行研究。長期以來我國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於從文化角度進行,而從社會角度的研究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強從社會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在深入調查了大量民居單體建築資料之後,我們應該嘗試去把握民居建築整體的研究。例如在福建傳統民居研究方面,不能僅限於某個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綜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廟、學堂、戲台、商鋪等各類建築,結合歷史、地理、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討它們與傳統民居之間的互動關系。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人,“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向上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據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報》載杜林、李彬林文章稱:在現存的古羌寨中,理縣桃坪羌寨最為典型,有史書記載,該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桃坪羌寨外設8個寨門,為八卦布局,寨裡有31條通道,四通八達,連結各家,各處都有對外射擊的暗孔,為舊時防敵爭戰而備。寨中目前僅存石碉樓2座,均9層30余米。因被聯合國教科文官員稱贊,目前已開始啟動申報人類文化遺產的准備工作。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繩,多則數十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緣巖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閒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該州位於橫斷山脈的南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於中部的點蒼山,將本區分割成東西兩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西部山高谷深,東部地勢較為平緩。洱海位於蒼山東,風景秀麗,素有“銀蒼玉洱”之譽。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異,壩區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高寒山區則為“垛木房”,即以圓木壘牆為房。 為適應當地地形特點,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蒼山,面向洱海。根據當地風大的特點,屋頂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窩風吹壞屋檐。外牆也不開窗,營造出“風不進屋”的舒適環境。院內則為木構架的大出檐,以適應多雨的氣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結構的防震措施極為嚴密,木構架本身和相互間設置縱橫穿坊數道,形成較為完善的縱橫拉結連成整體的建築結構。 白族民居大都呈內院式,房屋為兩層,樓上存糧食和雜物,樓下住人。有的前帶廈廊成重檐式。前牆多為木質,雕花門窗。瓦頂,兩端木構架生起較大,形成優美柔和的屋脊曲線,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眾喜愛的形式。布局常見的有“一正兩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兩耳”是一幢兩層樓邊上再掛兩間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兩層樓房,和一面照壁的結合,大門開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兩層樓房的垂直配合,圍出一個大天井,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又圍出一個小天井,並附一個樓閣,合計為五個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穩固牢實。門樓多以木雕和彩畫來裝飾,形象優美,技藝精湛。堂屋門由六扇格子門組成,每扇格子門分上下兩段,用2-5層透刻法,刻有人物、飛禽走獸和花卉的浮雕圖案,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門多用木頭、泥土、大理石、青磚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飛檐翹角,對稱和諧,十分的富麗氣派。建築物牆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內多砌有花壇,種植花木。照壁飛檐出角,周圍鑲有角磚,頂上蓋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體,比例勻稱。照壁中間粉刷成白色,上寫“萬紫千紅”、“彩雲南現”、“龍鳳呈祥”、“福壽安康”等吉祥語,或只寫“福”、“壽”、“祿”、“喜”等獨個大字,或在照壁上繪畫,題詩賦詞,各具風格。 大理還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條石砌牆,堅固耐用;還有用蒼山十八溪中卵石砌牆的,“大理有三寶,卵石砌牆不會倒”的民間諺語即由此而來。深淺不一,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卵石房,古樸大方,穩固堅實,獨具一格,充分表現了白族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干欄式民居壯族,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現有人口154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壯族的住房以干欄式樓房為主。高山族以社為本高山族是台灣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說是土著民族。“社”是台灣高山族的基層社會組織單位。最初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以血緣為紐帶,兼以地緣為組合,包括一個或幾個氏族成員聚居的社會組織。 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居也被賦予了高山族所特有的色彩。 德昂族是我國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許多民族一樣,德昂族人喜歡居住於干欄式竹樓。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樓板、曬台、圍壁、門、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則覆蓋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樓多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制。比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區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這種竹樓分主樓和附房兩部分。主樓呈正方形,樓上住人,一般分為臥室和客廳兩部分,供全家人起居、會客和存放糧食、雜物之用;樓下圈養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這種竹樓外形別致,美觀大方,據說很像古代中原地區儒生的巾帽。關於它的來源,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諸葛亮當年率兵南征,來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襲擊,受傷遇險,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才得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二人產生了感情。當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帽子留給阿諾作為信物。癡情的阿諾苦盼18年,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死訊。從此,心碎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頭,望著心上人東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雨過天睛之後,阿諾不見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了同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就是德昂人後來居住的竹樓。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我國的第55個民族。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屬熱帶山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這裡盛產茶葉,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桠”的寶地,這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京族三島”——巫頭、萬尾、山心。在這裡,繁衍生息著純樸善良的京族人民。 京族的傳統住房是草廬茅捨,京族人稱之為“欄柵屋”。其牆壁是用木條和竹片編織,有的再糊上一層泥巴,或用竹篾夾茅草、稻草等作牆壁。

[1] [2] 下一页

北京哪裡能買到二手的歐式家具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