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誰知道哪裡有半園形對聯的木板買?最好在湖南省。 北京故宮裡的大門釘都是銅制的,外鍍一層餾金,光彩奪目,更顯得皇宮的華麗雄偉。皇帝進出的大門均有縱九橫九共八十一個門釘。取"九"這個數字,表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門釘數則依次遞減,例如縱九橫七、縱橫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門釘是鐵制的。
門釘,簡言之就是釘於大門扇外面的園形突起的裝飾,是中國古建築大門上的一種特有裝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我國關中地區農村獨家獨戶的大門上也安上了鐵制的門釘。門邊由角鋼焊制,木板裝芯,組合成鋼木門,主要起連接角鋼與木板的作用,也起一定裝飾作用,但它比起古建築大門的門釘卻遜色多了。無論是古建築雄厚的實拼木板門,還是現代鋼木大門,釘上一排排碩大的金色門釘,既顯得更加禁固,又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蘊藏著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
門釘,在最早的記載中不叫門釘,而稱之為“涿弋”。同守衛城池,防御火攻有關,是一種軍事上的防御措施。戰時,塗泥土於門上以防火焚;平時,這種行距齊整的涿弋,成為門扇上的一種裝飾品。所以門釘可能就是古代“涿弋”的遺制。按以往建築考古學者的研究認為門釘的產生是門本身的構造需要。門釘作為門飾,是為了避免顯露的釘痕有礙觀瞻。
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對門釘頗為重視,它是封建等級的標志。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門釘列入典章制度,命禮部員外郎張籌等專門考證古代門釘的型制,因“門釘無考”,所以明代只對王城規定了“正門以紅漆金塗銅釘”,無數量規定,對各級官吏沒有提到門釘。到清朝入關後,門釘的數量及所用材料便成為體現封建等級的重要形式,清代對大門門釘的使用在《大清會典》中亦有了詳細明文規定,親王府制:“門釘縱九橫七”。《會典事例》中有“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金釘、壓脊各減親王七分之二。”貝勒府、鎮國公、輔國公:“公門鐵釘縱橫皆七。”比郡王府四十五個門釘還多四個。但是在用材上起了變化,由金釘改為鐵釘。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釘的等級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門鐵釘縱橫皆七。侯以下遞減至五。”
在北京的宮殿、壇廟、府邸這些古建築的大門上,都有縱橫排列的門釘。這些門釘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體現著封建的等級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