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私有房屋到何種程度才算危房?怎樣申請危房維修資金? 1、只要是危房,又是住房,就可以申請折舊重建補貼。但你家似乎不是該村村民哦!不過,有關系的話,你家“也可以”是該村村民的。呵呵 2、申報步驟:向所屬村委會報告,村委會干部現場勘察登記造冊後,由村委會向鎮報告。如果縣裡有關系,也可以直接從縣裡要指標,“戴帽”下去就沒人可以占你家的。 3、批准拆建後可以實施建造,建好後縣農業局會派扶貧辦同志檢查驗收。因指標是省下達的。所以,驗收後指標下達了,你們家即可領到5000元的補貼。補貼不多,可能還要用一半來招待檢查驗收人員呢!呵呵,這個社會。。。不說也罷。 祝順利! 大氣為什麼會運動?是什麼力量驅使它運動的呢?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水平的風,垂直的升降氣流,不規則的亂流運動,都各有其復雜的成因。這裡先就風的成因談起吧。 自從十七世紀出現了氣壓表,指出空氣有重量因而有壓力這個事實以後,為人們尋找風的奧秘提供了開竅的鑰匙。十九世紀初,有人根據各地氣壓與風的觀測資料,畫出了第一張氣壓與風的分布圖。這種圖不僅顯示了風從氣壓高的區域吹向氣壓低的區域,而且還指明了風的行進路線並不直接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而是一個向右偏斜的角度。一百多年來,人們抓住氣壓與風的關系這一條從實踐中得來的線索,進一步深入探究,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關於風的理論。風朝什麼地方吹?為什麼風有時候刮起來特別迅猛有勁,而有時候卻懶散無力,銷聲匿跡?這完全是由氣壓高低、氣溫冷暖等大氣內部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在支配著的。人們不僅用這種規律來解釋風的起因,而且還用這些規律來預測風的行蹤。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陽的熱量,但是由於地面每個部位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於是,暖空氣膨脹變輕後上升;冷空氣冷卻變重後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在氣象上,風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並用風向、風速(或風力)來表示。風向指風的來向,一般用16個方位或360度來表示。以360度表示時,由北起按順時針方向量度。風速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空氣的行程,常以米/秒、公裡/小時、海裡/小時來表示。1805年,英國人f.蒲福根據風對地面(或海面)物體的影響,幾經修改後,得出了風力等級表。 大氣為什麼會運動?是什麼力量驅使它運動的呢?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水平的風,垂直的升降氣流,不規則的亂流運動,都各有其復雜的成因。這裡先就風的成因談起吧。 自從十七世紀出現了氣壓表,指出空氣有重量因而有壓力這個事實以後,為人們尋找風的奧秘提供了開竅的鑰匙。十九世紀初,有人根據各地氣壓與風的觀測資料,畫出了第一張氣壓與風的分布圖。這種圖不僅顯示了風從氣壓高的區域吹向氣壓低的區域,而且還指明了風的行進路線並不直接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而是一個向右偏斜的角度。一百多年來,人們抓住氣壓與風的關系這一條從實踐中得來的線索,進一步深入探究,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關於風的理論。風朝什麼地方吹?為什麼風有時候刮起來特別迅猛有勁,而有時候卻懶散無力,銷聲匿跡?這完全是由氣壓高低、氣溫冷暖等大氣內部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在支配著的。人們不僅用這種規律來解釋風的起因,而且還用這些規律來預測風的行蹤。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陽的熱量,但是由於地面每個部位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於是,暖空氣膨脹變輕後上升;冷空氣冷卻變重後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在氣象上,風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並用風向、風速(或風力)來表示。風向指風的來向,一般用16個方位或360度來表示。以360度表示時,由北起按順時針方向量度。風速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空氣的行程,常以米/秒、公裡/小時、海裡/小時來表示。1805年,英國人f.蒲福根據風對地面(或海面)物體的影響,幾經修改後,得出了風力等級表。 簡單的說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產生的,當空氣溫度升高時,會上升,冷空氣就會流過來,從而形成風.
但是空氣在什麼力量的推動下才發生運動?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通常有四種力是必需考慮的。這就是: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和慣性離心力。它們對空氣運動,即對風的方向和速度都有作用,風是它們綜合作用的結果。
氣壓梯度力是由於氣壓分布不均勻,空氣就從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水往低處流”,空氣也是這樣。因為高、低壓差,使得它們之間形成一種力,氣壓差越大,這種力也就越大。就像物體從樓梯上滾下來,樓梯越高越陡,物體就滾得越快。所以,這種力稱為氣壓梯度力。顯然,氣壓梯度力的大小與氣壓梯度成正比,與空氣密度成反比,力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在大氣溫度為0°,大氣壓力為1013.25百帕的標准溫壓條件下,空氣密度是1.293千克/米3。這時候,如果出現1百帕/赤道度的氣壓梯度,就能產生7×10-4牛頓/千克的氣壓梯度力。不要小看這個力,只要經過一定時間,就能產生很大的速度。例如,3小時後,就能使風速從零增大到7.6米/秒。持續10小時,就會使風速增大到25米/秒。這就說明,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原動力。不過在事實上,在空氣開始運動後,會有其他動力來與氣壓梯度力相平衡,以達到空氣的常速運動。所以,盡管比較小的氣壓梯度,也可以引起很大的風速,而各種力的相互平衡作用,能使風速不可能無限地增大。
在地球上,地球自轉速度很快,有464米/秒,自轉一圈有40074.25公裡,以華裡計算為80148.50裡,真是名符其實的“日行八萬裡”。在這樣高速自轉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地球上物體的運動。在北半球,運動著的物體,常因地球自轉作用,產生了使物體在其前進方向往右偏轉的力,這個力因地球自轉引起,所以稱為地轉偏向力。在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則使運動著的物體在前進方向往左偏轉。
地轉偏向力屬於一種慣性力,是由地球自轉而產生,所以,只有當物體運動時才能表現出來,而且它的方向永遠垂直於物體運動中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地轉偏向力只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而不改變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
產生地轉偏向力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地球自轉;二是物體運動;三是物體運動方向和地球自轉有交角。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有前兩個條件,而無第三個條件,即運動方向與地軸平行時,例如在赤道上的南風和北風,都不會發生偏轉,兩極地區的垂直運動,也不會發生偏轉。這些條件和特點,對於我們認識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很有好處。
地球自轉的另一個結果,是物體產生離心力,從物理學可知,離心力永遠是在緯圈平面上,方向是沿著緯圈的曲率半徑從地軸向外,而力的大小與運動物體的線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與曲率半徑成反比。離心力與地轉偏向力一樣,都屬於慣性力,只能改變運動的方向,不能改變運動的速度,所以也稱為慣性離心力。慣性離心力通常比地轉偏向力小,但是,右低緯度地區,或空氣運動速度很大,而曲率關系很小時,也可能達到較大的數值,並可能超過地轉偏向力。
空氣的亂流運動可能在上、下層之間有差異,方向可以不同,速度也可以不一樣,這時就可能產生摩擦,稱為內摩擦力,亂流作用越強,內摩擦力也就越大。近地層空氣運動和地表面之間也會產生摩擦力,稱外摩擦力,它是地表面對空氣運動的阻力,方向與空氣運動方向相反,並偏向一邊約35°,大小與空氣運動速度及摩擦系數成正比。
內摩擦力與外摩擦力總稱摩擦力,它使空氣運動速度減小,方向往一邊偏離,摩擦力越大,偏離也越大,在海洋上偏離角度要小些,約10°左右。在陸地上偏離角度可達35°左右。摩擦力的大小與高度有關系,在近地層30~50米處摩擦力最大,到1000~2000米已不顯著。所以在這個高度以下,稱為摩擦層,以上則稱為自由大氣。
從上述各種力可以看出,只有氣壓梯度力才可以使空氣從靜止狀態產生運動,是空氣運動的起動力。其他力只能改變空氣運動的方向或速度,並只有當空氣已經運動時才會發生,不是空氣運動的起動力。 風是從空中來,有風比有雨.大氣流動,便有了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