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鋪地磚講究什麼正文

鋪地磚講究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饪習慣,又吸收了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長處和經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醇厚的鄉土氣息。
俄羅斯族人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種較硬的面包)和煎餅,副食有肉、雞蛋、灌腸、牛奶、黃油等,他們喜歡吃俄式夾餡面包和無餡面包及各種糕點,喜歡吃烤鵝、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雞蛋腌豬肉片等俄式熱菜,喜歡吃黃瓜、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圓白菜等蔬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們的日常飯菜主要有俄羅斯風味的合列布、布拉其尕、魯列特、古力其、比羅哥、蘇波、尕德列得、土豆燒牛肉、比拉什給、布裡內、阿拉叽等。

合列布是一種面包,是俄羅斯族最古老、最尊貴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於一般面包的烤制,制作時先將酵母在溫水盆中化開,然後加糖鹽各一勺,再加入適量的干面粉攪拌成糊狀,放置在較暖和的地方使其發酵,待盆裡的面糊成泡沫狀時,再加入干面粉和成團繼續讓其發酵。等面再次發酵後,取出來揉成圓形或長圓條,放進烤盤蓋上蓋布再使之發酵,然後才放入烤爐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卻後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種面包,是用面粉、奶油、砂糖和雞蛋等原料攪拌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酥軟香甜,營養價值很高,是俄羅斯族人常吃的一種早點。

蘇波,是俄羅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菜,分葷素兩種。葷的蘇波是先將牛肉洗淨切塊,放進湯鍋裡煮,邊煮邊撈去湯面上的血沫,待肉熟了以後,加入少量土豆塊、胡蘿卜塊或蓮花白絲,再放入幾片蘇波葉繼續煮。另取一個鍋,鍋內放入適量的植物油,油熟後倒入切碎的西紅柿和洋蔥一起翻炒,同時放入適量的食鹽、花椒粉等調料。把西紅柿炒成糊狀後,倒入煮肉的湯鍋內,輕輕攪拌幾下,這道菜就算是做好了。

尕德列得,又叫紅焖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干面包等原料制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


【民族建築】

俄羅斯族人的住房又高又大,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也有單一木材構築的房屋,分為臥室、客廳、廚房和儲藏室。他們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牆壁很後,多在50厘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頂傾斜,有的上面還覆有漆著綠色油漆的鐵皮,正門前有門庭和圍廊,門內有過道,過道兩旁是臥室和客廳。室內的牆角有土坯壘砌的火牆。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爐,外包一層鐵皮,鐵皮上抹一層黑油,俗稱“毛爐”,是很好的取暖設備。室內陳設比較講究,臥室擺放著木床或鐵床,鐵床欄桿雕有花草圖象,給人以古雅之感。客廳裡的桌椅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雖是鋪地磚,但上面又鋪有地毯。

【民族婚俗】

俄羅斯族實行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但結婚須征得父母同意。俄羅斯族與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羅斯族的傳統婚禮十分隆重,程序和儀式也十分繁瑣、復雜。舉行婚禮要事先通知親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請不來,則被認為是一種失禮行為,會引起主人的不悅。婚禮先在女方家舉行,來客用餐、唱歌、跳舞,熱鬧一陣,結束後,由男方親友及新郎組成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去迎親。迎親隊伍快到新娘家門口時,女方的親友把大門關上,並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開門錢,給錢後新郎才能進女方家的門。按照傳統習俗,新郎新娘還要到教堂去舉行證婚儀式,新娘身穿白色禮服,頭戴桂冠,與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詢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妻,在雙方肯定答復之後,雙方要交換定情的信物,然後由神父誦念規定的祈禱經文,並對新婚夫婦祝福。儀式完畢,由男方家宴請親友和賓客,接著舉行舞會。晚上還要仿照漢族人的習慣,鬧一鬧新房。

俄羅斯族人的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父親是家長,掌管家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以後,另立門戶,獨立生活。父母死亡,遺產由兒女共分。東正教是禁止離婚的,俄羅斯族人受東正教的影響,一般很少離婚。
俄羅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組成。女人結婚後,一般隨夫姓,也有男的隨女姓或雙方都不變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稱呼未成年人。對成年人通常稱本名和父名,對平輩親各或晚輩,可直呼其名;朋友間在非正式場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民族喪葬】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同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關系,一般實行土葬,棺椁大都用松柏木制成。人死後即要沐浴全身,穿好壽衣,把屍體停放在用幾條長凳拼起來的停屍台上,頭朝聖像,腳對著大門,三日後入殓。出殡時,棺木不能從正門抬出,要從後門或窗戶出去,葬式為頭東腳西。埋葬後親人要定期舉行悼念活動。死者的家人要守孝40天,穿孝服,臂纏黑紗,不能在家裡舉行各種娛樂活動,現在,城鎮居民多改土葬為火葬。


【民族節日】
俄羅斯族人傳統的民族節日大都與宗教信仰有關,主要有“復活節”、“聖誕節”、“舊歷年”、“清明節”、“主領洗節”等。
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復活節”又叫“帕斯喀節”,是為了紀念耶稣死後復活,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間。節前,人們按照宗教傳統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頓飽飯,其余兩頓只吃半飽,而且不吃葷,只吃素,戒期也不許唱歌跳舞。不過現在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國很多俄羅斯族人已經不再守戒了。過節這天,每家除准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准備煮熟的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塗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每當客人來到,主人就分一個彩蛋,以象征生命的昌盛。節日期間人們要以上好的點心、餅干款待來客,親友們互登門祝賀,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跳起節奏強烈的俄羅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風琴,盡情歡樂。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東正教紀念耶稣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

聖誕節也是我國俄羅斯族人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稣的誕生。俄羅斯人的聖誕節在每年俄歷的1月7日舉行,當節日來臨時,俄羅斯族人都要用柏樹或松樹布置成華麗的聖誕樹,准備豐盛的節日食物。晚上團聚時,裝扮的聖誕老人要給大家贈送聖誕禮物,還要舉行唱詩會。

報喜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歲時活動,一般在農歷三月上旬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聖母瑪利亞在這天領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將由“聖靈”感孕而生耶稣。節日期間人們要進行各種慶賀活動。三月四日孩子們把烤好的百靈鳥形狀的餅干帶到田地裡,拋向天空,然後再接住,以示迎春。婦女們於三月九日把一塊亞麻布鋪在村外的地上,擺上一個大圓面包,請春天母親享用。姑娘們則用紙或布扎成各種小鳥,用繩子拴的折下的樹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頂、柴垛等較高的地方,搖動樹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於三月二十五日慶祝報喜節,因為這時春天已來臨,候鳥也已返回。在這一天,人們唱迎春歌。

洗禮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公歷1月19日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耶稣曾三次顯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禮時,“聖靈”和鴿子降在他頭上,顯示他為上帝的兒子。東正教注重這次顯聖,定於公歷一月十九日為此節日。洗禮本是基督教的一種入教儀式。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教堂祈禱外,還要到江河裡破冰取“聖水”,有的人還要跳進冰窟窿裡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風俗習慣是占卜時間,尤其是女孩子們要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裡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面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謝肉節,又稱“送冬節”,新疆等地俄羅斯的傳統見時節日。時間由原來每年的公歷2月底或3月初改定為大齋(東正教的齋戒日期在復活節之前7周開始,無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於每年的3月22日或晚於4月25日)前的一周舉行。節期為七天。按照民間習俗,節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內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娛樂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爺回門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寬恕自己的言行。在謝肉節期間,家家戶戶大擺酒宴,因為在謝肉節過後的齋戒期內不能吃葷和喝酒。

【民族禁忌】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面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征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面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有不少規矩。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煙,必須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點煙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分鐘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傑出人物】

柯爾波娃·娜佳(?—1985),女,全國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區紅旗農業機械廠醫生。
娜嘉出生於鞏留縣英合爾山區一個貧苦的家庭,她12歲就給地主家當傭人。後來父母生病,生活無法維持,她不得不帶著兩個妹妹沿街乞討。解放後,她們終於翻了身,當了國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為第一批少數民族的先進分子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選派往烏魯木齊衛生專科學校學習,經過刻苦努力,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新疆伊犁地區,她身背藥箱,走遍了這裡的草原和草甸,在當時醫療設備比較簡陋的情況下,她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解除了許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數十條生命。時至今日,伊犁當地的各族群眾,年老的一輩還對她感念不忘。娜佳因其突出的表現,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好干部,並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李莎(1914—),女,生於蘇聯薩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國籍,教授,俄語語言學家。1941年畢業於莫斯科外語師范學院法語系,曾任莫斯科地質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術編輯。1945年被授予“衛國戰爭期間英勇勞動獎章”。1946年隨其夫李立三來到中國,任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教員。新中加成立後,李莎即在北京外語學院任教授,並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俄語編輯部顧問。

李莎培養了大批俄語專業工作者,並為俄語教材的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是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主編有《蘇聯當代文學原著選讀》,譯有《水怪》、《春芽》等。

戈沙(1931—),黑龍江人,高級編輯、畫家。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畫報社創作室主任,《長春畫報》編輯,吉林日報社美術組主任、高級編輯。主要從事報刊插圖、油畫、版畫的創作。曾有許多作品獲獎。如版畫《古老的歌》獲日中藝術交流金獎,《山村女教師》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展覽佳作獎,《布達拉官》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牌獎。戈沙還出版有《戈沙版畫選》、《戈沙絲綢之路版畫選》、《蘇聯藏書票選》等。目前我國劃定5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55個。
俄羅斯族是屬於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
 

上一页  [1] [2] 

jp125 31 512多少錢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