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畫是什麼 【木板年畫】 概括 木版年畫作為中國“年文化”的代表,寄托著老百姓的美好願望。民間年畫所表現出的生活、感情和情趣,是樂觀的、向上的、充滿信心的。 年畫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造型藝術之一,是由傳統繪畫所派生出的一種民間藝術。從明代起,隨著木刻版畫的發展,年畫正式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木刻年畫的題材可分為兩種:一是神怪,起源於秦漢門神畫,隨著雕版木刻技術的成熟,開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萬戶,“門神”是其代表。二是喜慶歡樂的場面,它傳達出大眾的美好願望。過年貼年畫作為一種風俗習慣,在中國的民間已經流行近千年。年畫反映了時代特征,貼近生活,各地的民間年畫盡管形式多樣,但在色彩基調上都是紅紅火火的。而在內容表現形式上,有的非常細膩,有的非常粗犷,並根據地域和面向的層次不同而各具特色。過去蘇州、揚州、天津等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年畫除了售給民眾外,還要進貢到宮廷裡面。 制作木版年畫的技藝,多為世代相傳,工藝考究,镂刻精微。年畫藝人可謂匠心獨具,對各年齡層次的人所居住房間適合貼什麼樣的年畫,都有考慮。其中有一類年畫,是專用來布置新房的,此類年畫習稱“喜畫”。喜畫多圍繞早生貴子、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美滿等內容來創作,字意吉祥。這些畫,有的可單獨張貼,有的頗有講究,要成雙成對張貼,如“麒麟送子”圖,以迎合“好事成雙”的心理。其張貼的方位,一般選在窗旁、窗頂、炕頭牆壁和另一頭牆壁。由於現代印刷技術的沖擊,民間木版和手繪年畫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了,這種承載民族文化與情感的傳統民間藝術,不知不覺中已經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年畫卻因為它是歷史的縮影,有著獨特的繪畫語言和雕版工藝所表達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風的完美體現,反而凸顯其市場收藏投資價值。老年畫多少年來一直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之物,然而因其創作者都是民間匠人,一直不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所重視。與此相反,外國人對中國年畫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海外對中國年畫收藏的興起,源於30年前東南亞華人的富足,新加坡等地的畫廊很早就來祖國大陸收集歷代年畫。海外華人的傳統審美取向,不但滿足了自身的喜慶需求,還帶動了對東方藝術好奇的歐美人的注意。在國際上,有許多圖書館、美術館,如版畫之鄉的荷蘭圖書館、德國萊比錫圖書館,就專門收藏中國年畫。前蘇聯收藏中國的木版年畫最多,其中有一件遼金時代的《四美圖》,那是有記載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 現代中國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畫的是魯迅先生。魯迅所藏的開封年畫,現藏於魯迅紀念館中,經中國年畫收藏研究專家考證,這些年畫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時代,上海的王尚義先生收藏了許多老年畫。1949年王尚義移居香港,1964年僑居美國。他去世後,家人將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畫精品轉讓給英國倫敦中國版畫基金會。在當代,老年畫收藏最多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樹村。王樹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收藏主要年畫產地的年畫,現有藏品近一萬件,他對年畫的收藏在世界上堪稱第一人。 最近兩年,年畫這種反映民俗文化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價值開始凸顯。在收藏品交易市場上,有關年畫的藏品絕大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年畫印刷縮樣。“文革”前的年畫縮樣每冊30元至50元,其後的僅在20元以下,近五年的干脆就只值三五元一冊。而民國時期的老木版年畫一張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張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間,至於更早的老年畫,其價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畫近年來在京、滬拍賣場上經常出現,每張價位從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像明代陳老蓮等大畫家的作品尚未露過面。拍賣記錄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輩的作品,每一張對開的都要3萬元左右。成冊的木版年畫,折合成每一張畫計算,最高價值可達到5000元。年畫在拍賣場的頻頻亮相,這對引導年畫市場走向繁榮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木版年畫中那些有特殊的歷史內容,最應留心,其增值潛力最大,其他內容的木版年畫可後市看高一線的還有傳統戲曲舞台造型類,2003年北京中國書店春拍場上,專程趕來的歐美“中國通”巨資競買的就是此類。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人物故事木版年畫當然也是投資、收藏兩相宜的首選品種。 收藏木版年畫必須辨偽,關鍵的一點是:木版年畫是傳統工藝,以刀代筆,設色用天然顏料;仿印新品是平面油墨印刷,無刀痕,顏料是油制工業品,過艷過亮。傳統年畫用手工宣紙印刷,仿品用機制宣紙,這也是較易辨偽之處。 起源 楊家埠素以生產木板年畫面著稱,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畫市。楊家埠的木板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全村出現了永盛、公茂、吉盛、萬順、廣盛泰等十幾個字號的畫店。到清朝鹹豐、光緒年間,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傳說,明朝後期有位太監回楊家埠探親,從宮中帶回一幅彩繪門神像,鄉親們十分喜歡。當時有個能畫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臨摹下來,雕成木版,塗色印制,使鄉民們也貼上了皇宮的門神像。從此,木版年畫在楊家埠逐漸盛行。 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濰坊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群眾。它取材於民間生,而又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誇張。它利用中國傳統的勾線技法,構圖對稱飲滿,線條粗犷,色澤明快,以紅、綠、藍、黃為主,對比強烈,主題突出。畫中人物質樸大方,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體裁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神荼郁壘、秦瓊、鐘馗等門神肖像,反映了農民寄希望於門神的保護,期求合家安樂,<鹿鶴(六合)同春>、<老壽星>、<貓(耄)蝶(耋)戲牡丹>。反映了人們希圖長壽健康的意願,<金魚(玉)滿堂>、<搖錢樹>、<聚寶盆>等。表達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願望,<男十忙>、<女十忙>等則是把男子,婦女在十個節氣中的活動,概括到一個畫面上,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場面。有的年畫還寄托著人們肖災祛禍、安居樂業的。總之,楊家埠木板年畫表達了農民們生動復雜的生活理想和願望。 工藝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裡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采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雕版年畫,逢年過節在廟會裡面賣,老百姓游逛之余,請回個財神年畫,回去貼在堂屋裡,祈求來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楊柳青木版年畫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美術 地區:天津 編號:ⅶ-1 申報地區或單位:天津市 一、簡介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中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一種富於民間獨特藝術風格和強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繪藝術珍品,與中國傳統的過年密切相關。過年既含有慶祝豐收之意,又充滿歡樂、希冀、神秘的色彩。 二、溯源 元順帝時,戰亂四起,一個善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霍玉堂避難來到楊柳青,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成片的棗樹林,他一下就想起了他的看家本領--雕刻,棗樹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於是,逢年過節就刻印些門神,灶王,鐘馗,來賣,以此來維持生活,楊柳青的人們也爭相模仿。 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栉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 楊柳青年以其細膩的筆法、秀麗的人物造型、明艷的色彩、豐富多姿的形式內容而著名。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健隆、戴康增兩位畫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楊柳青年畫在清中葉先出現了兩大派,即以表現歷史故事為主的齊家和以表現小說戲曲為主的戴家,到清末,又出現了集兩者之長的霍家,至此,楊柳青年畫三大派形成鼎足。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一步步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莊,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蘇。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莊寄來急需的籐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為了楊柳青年畫的復興,他利用業余時間,到民間收集有關資料及老版,老畫。還添補創作了楊柳青年畫從沒有的佛學類等,使楊柳青年畫的品種達到六大類上千種。如今,他把自己練就成唯一的一個能勾,刻,刷,畫,裱五大工藝全能的楊柳青年畫畫家,這在年畫史上也是少有的。他和全家人把自己的家宅擴建成"楊柳青年畫家庭博物館"恢復了楊柳青古鎮畫鄉的老字號"玉成號畫莊"。為繼承、發展、弘揚楊柳青木版年畫藝術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霍慶有先生現任天津政協書畫研究會理事,天津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鄂南國際華人藝術家作品收藏展覽館名譽館長,藝術開發委員會特約常委等。 三、藝術特色 楊柳青年畫的制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余》,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其他題材包括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如《莊稼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攜壹南村訪舊識》、《新年多吉慶、合家樂安然》、《漁婦》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女子求學》、《文明娶親》、《搶當鋪》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