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木板年畫是什麼正文

木板年畫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制作上。一幅楊柳青年畫,要經過勾、刻、印、畫、裱五大工序。勾,即勾勒輪廓;刻,即將勾成的輪廓刻成版樣;印,即將版樣印在紙上;畫,即在紙上的輪廓描繪塗彩;裱,即將成形的圖畫裝裱起來。每一幅畫都要畫師藝人親自動手,畫每一幅畫都是一次獨立的創作。
奇異的是,通常人們畫畫都是坐在凳子上伏在桌子上,單楊柳青年畫卻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門板"上畫,畫室裡安了一排可以隨意開合的門板,人們叫它"畫門子",印上了輪廓的宣紙貼在上面,作畫的人就站在畫門子前面一邊畫一邊端詳,一邊端詳一邊畫,啥時端詳的感覺完美了,啥時收筆,一幅話下來,少則三天五天,多則十天半月,這叫一個工夫,楊柳青人心性細膩有耐力,不怕推敲反復,也不怕推倒重來,敬藝術如敬神聖,一絲不苟虔誠有佳,這也是楊柳青年畫活兒絕的原因。
制作楊柳青年畫,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制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四、傳承意義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采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澱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征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百科全書"。
資料顯示,楊柳青畫社現存古版6508塊,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畫版1305種,計5643塊;散版865塊。保存自明代以來的彩色年畫700種,計4056件;線描坯子2018種,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裱的傳統工藝,以潘忠義、張興澤為代表的大批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在年畫的傳承與研究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與此同時,天津楊柳青畫社還培養了近200名專業藝術工人和創作人員,使楊柳青年畫獨特的風格得到發展。在現存的年畫藝術中,楊柳青木版年畫以藏品豐富、技藝精湛,被公推為"中國年畫之首"。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抗日戰爭時期全部停業,損失最為慘重。1949年後,經過人民政府的多次搶救、搜集、挖掘、整理,楊柳青年畫又獲得了新生。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它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撲灰年畫】
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多次在國內外展出。
[編輯本段]【灘頭年畫】

http://www.hunan.gov.cn/ly/mfms/html/tantou/

灘頭距邵陽市43公裡,距隆回縣33公裡,公路在邵陽與隆回接近中界點的地方拐了個彎,由此深入大山深處約10公裡,就到了灘頭鎮。
灘頭,一個湘西南資水河畔的古老小鎮,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樸淳厚的民風,孕育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無論是門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老鼠娶親》、《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編輯本段]【年畫制作過程】
大抵經過畫稿、構線、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繪、裝裱等幾道工序。
 

上一页  [1] [2] 

歐拉定理是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