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的舒展與心靈的憩息溶入詩情畫意中去,本人認為這是家裝的最高境界,但這種詩畫般的意境如何才能體現? 中秋詩詞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南齋玩月王昌齡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裡共如何,微風吹蘭杜。中秋月蘇轼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月齊已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婵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夜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嫦娥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夜憶捨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霜月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斗婵娟秋宵月下有懷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伫立。中秋待月陸龜蒙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裡,漸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倪莊中秋元好問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裡。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並)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怅。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羁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蘇轼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阙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中秋登樓望月米芾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帏。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水調歌頭蘇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西江月蘇轼頃在黃州,春夜行蕲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骢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錦瑟 李商隱 1.詩篇首尾呼應。首聯以錦瑟為喻,暗寫詩人自己。大致意思是這樣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屆半百;追憶起已逝的青春年華,不禁百感交集,倍覺惘然。尾聯寫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到無窮怅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卻,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2.颔聯重在借人物典故來抒情表意——用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來表現自己昔日曾有過美好夢想,卻又虛幻如夢;又用望帝化鵑的典故來抒寫自己也如望帝魂化杜鵑那樣執著地唱出自己的悲哀。 3.頸聯化典入詩,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來形容自己回首往事的傷感;再借“藍田玉煙”的景象寫異常美好的理想,但無法把握與親近。
、《錦瑟》典故、傳說簡釋 1、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2、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後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啼聲哀怨淒悲,動人心肺。 3、鲛人泣淚 《博物志》裡有海中鲛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4、暖玉生煙 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七律 言情詩 全詩基調:哀怨。與以往的夢想或愛情有關(曾有過奇情深恨?) 首聯: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借它起興):錦瑟呀,你干什麼要有這麼多弦?聆錦瑟之繁弦,思青春之往事。讀出年華已逝,怅惘難言之情。 颔聯:曾如莊子一般有過美好的夢想(包涵美好情境,卻又是虛渺的夢境——夢想),也如望帝魂化杜鵑那樣執著地唱出自己的悲哀(“托”字一寫杜宇之托愛心於杜鵑,也寫佳人之托愛心於錦瑟——愛情)。讀出思念昔日曾有過的夢想、愛情,卻又虛幻如夢,無限悲感,難言冤憤之情。 頸聯:此時,皎月落於滄海之間,鲛人泣淚如珠(與瑟有關?“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夢想相思都破滅,只有眼淚)。藍田山日光煦照,寶玉雖埋於地下,卻化為山中玉氣冉冉升騰(只可遠看,代表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但迷惘)。讀出回首往事,感情復雜,難言復雜怅惘傷感之懷,理想異常美麗,卻無法把握與親近之情。 尾聯: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到無窮怅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卻,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讀出怅惘的苦痛心情。 意境:迷離朦胧。 “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於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纭,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於六經皆我注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寫作背景 《錦瑟》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迷惘的感覺。本詩雖題為“錦瑟”,但並非“詠物詩”,只是以開頭二字為題。李商隱的詩語言清麗,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讀極為不易。古來解此詩者有幾十家,而眾說紛纭,莫衷一是。詩人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 我傾向於是對一種不可求的愛情的追憶。從他的幾首無題詩中我們可知他那與情人相聚的歡樂與悲愁。“春蟬到死絲方盡”體現了他的執著,而“嗟余聽鼓應官去”則是一種無可耐何的綢伥。。。。。。。 他的某種愛在世俗的約素下無法實現1\首先說一下他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轶,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2\大致經歷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荥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後曾有短時期在兖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