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宮廷聖寶誰用過?正文

宮廷聖寶誰用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成為古代繪畫和戲劇的一個重要題材,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鐘馗的誕生】

考察鐘馗的面具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全國流行的跳鐘馗傩舞中,面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而早期的巫傩祭祀儀式裡,面具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面具在傩舞儀式裡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儀式結束後,人們將面具放置到原來的位置,燃香禮拜。儀式主持者照例會有一段唱詞,來表達感激贊美之情。人們對這些木質面具飽含敬意,一如往昔。

由於跳鐘馗面具與商周時期面具在儀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對於鐘馗的起源,有一種假設:早在商周時期,鐘馗就已出現。而鐘馗的名字,很可能源自那時一位著名的巫師。

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傳說出過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師。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儀式,最為靈驗,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代指巫師這個職務。而仲虺、鐘馗兩詞發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鐘馗二字。這就是鐘馗的來歷的第一種說法。

但萍鄉地區的人們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他們說鐘馗是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大棒敲打衣服,蕩滌污濁,與鐘馗打鬼祛邪的確存在某種內在聯系。

在兩漢時期畫像磚裡,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很多揮舞大棒的勇士形象。這是洛陽西漢墓壁畫裡的大棒打鬼圖。可是大棒為什麼不叫大棒而偏偏要叫做鐘馗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從漢字的發音方面作了有趣的考證。顧炎武認為,在訓诂學裡“鐘馗”兩字發音的反切,也就是鐘字的聲母,加上馗字的韻母相拼—發之為“追”的音。所謂椎,在古漢語裡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鐘馗二字通終葵,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現在已經非常罕見。這個姓氏的來源,也與大木棒緊密相關。據史書記載殷時代遺民有七大家族,分別是陶氏、施氏、繁氏、樹氏、樊氏、饑氏、終葵氏。他們的姓氏來源於他們所擅長的手藝——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圍牆籬笆的,而終葵氏家族的專長是做木棒木槌。

於是我們似乎可以這樣推斷:很久很久以前,傩舞儀式的主持者是一個手舞大棒的巫師,他手中的大棒稱為終葵,也叫椎。巫師頻頻使用終葵打鬼驅邪,久而久之人們認為大棒有神奇的力量,進而認為終葵這個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有用終葵二字取作人名,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一些人名中包含終葵二字,如喬鐘馗,取其吉祥辟邪意味。到了唐朝,人們早已忘記鐘馗原本的大棒身份,誤以為是古代一位姓鐘名馗的打鬼能手。而上層社會流行張掛鐘馗神像的風俗,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鐘馗的名望日益高漲。

到了宋朝,人們無從考證唐朝這位大神的來歷,於是虛構他的讀書人身份和冤屈而死的淒婉經歷,並演繹出唐明皇和鐘馗之間一段恩恩怨怨。就這樣,一根大木棒變成了人,又走上神壇,成為人們敬重的神。如此陰差陽錯的經歷,可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觀。


【鐘馗與端午】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玄宗開元,自骊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裆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關記載】

鐘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貼於門戶是鎮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出現於傩儀中是統鬼斬妖的猛將,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鐘馗戲、鐘馗圖。連《本草綱目》裡,也收錄用鐘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難產、瘧疾等症的“秘方”。據中國《民俗》雜志報道,時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還有人為治病延請巫師舉行所謂“鎮鐘馗”捉鬼驅妖、安宅保太平的儀式(施漢如、楊問春《“鎮鐘馗”傩儀記》)。

對普通百姓來說,“鐘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鐘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既深且廣。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鐘馗這位神通廣大的神祗其身份來歷,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清了。事實上,這個問題自唐代以來就令許多學者爭論不休。近年來,隨著民俗文化熱的興起,鐘馗信仰的起源與流變等問題又被提出,眾多學人各抒己見,歧說紛見,迄今尚無定論。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鐘馗其人其事的是唐盧肇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發虬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鐘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裡,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鐘馗圖。圖成,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鐘馗捉鬼圖》镂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鐘馗的神威。

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鐘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的確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鐘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鐘馗驅傩文》,是為鐘馗已在大傩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凡此,可見鐘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所以,也有人估計鐘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

在鐘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鐘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將軍宗悫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鐘馗。此外,後魏有李鐘馗,隋將有喬鐘馗、楊鐘馗。因知“鐘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夢溪補筆談》卷三)。明人郎瑛、胡應麟等多從其說,但結論有別。郎瑛認為鐘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鐘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鐘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鐘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鐘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明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鐘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雲“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翚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鐘葵或鐘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為人格化的“鐘馗”。近年來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诘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故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鐘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今人常任俠、馬雍均寫有鐘馗考,各抒己見,但立論大致不脫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書兩人別開新說。

何新認為鐘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者了不相關。鐘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發生仲傀多首的傳說。仲傀以同音演變為仲虺,虺乃神話中的怪蛇,於是仲虺又演變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問》)、食魅之“雄伯”(《後漢書·禮儀志》),連《山海經》佚文中閱領眾鬼的“郁壘”(參見本書《貼神把門與度朔山神話》),實際上也是仲傀與雄虺傳說的又一變形,郁壘即中壘的變稱。要之,由驅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變為食鬼怪獸鐘馗,變形愈繁,去真相愈遠,但也留下一絲痕跡: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鐘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問》:“雄虺九首”,則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鐘馗考》)。

此說既出,贊同者有之,但亦有人質疑,以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況且也沒聽說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業績。

王正書認為,鐘馗其人及歷代驅鬼辟邪的觀念,實起源於上古巫術,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號的重黎衍生而來。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稱呼,句芒在傳說中又被描繪成介於天地、神人之間的負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職,有《史記·天官書》記載可證。到了商代,秉其職而取其名的是仲虺,實際上仲虺即重回(重黎)的音轉。至於“終葵”,本指一種椎形體,由於重黎在從事神巫職能時所戴羽冠取自此形,故在商代約定俗成為從事巫職的標記。商代通行以職為氏,所以由仲虺形成的族系也被稱為“終葵氏”。到了周代,這個神職集團又改稱“方相氏”。方相氏的得名與終葵氏相同,都從上古神巫頭部的裝束引申而來,區別在於“終葵”源自羽冠,“方相”源自面具。這種以方相氏為中心的驅鬼風俗,一直沿襲至唐代。要之,自上古時代的神巫重回,到商周時代的仲虺、終葵氏和方相氏,都是鐘馗的原型,無論在性質上或稱謂上都是一脈相承的(《鐘馗考實》)。

此說與何新的見解相比有一致之處,只是將鐘馗的來源更往上溯自重黎。但亦有人以為重黎或句芒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形象,未必能印證實有其人。何況如果自重黎以至仲虺、終葵、方相為一脈相承的話,為何漢晉文獻中不見“終葵氏”的記載,而直到南北朝時才又突然冒出了許多“終葵”或“鐘葵”、“鐘馗”。這個長達數百年的空白性中斷,實難解釋。

綜觀古人今賢的見解,應該說都有各自的道理,而質疑者也不乏持之有故的依據。諸說並立,鐘馗之由來仍然還是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個大謎。

【關於鐘馗的歇後語】


鐘馗爺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
鐘馗開飯店——鬼不上門
鐘馗嫁妹——鬼混(婚)
牆上掛鐘馗像——鬼話(畫)
鐘馗受騙——被鬼迷住
小鬼看見鐘馗像——望而生畏
鐘馗打飽嗝——肚裡有鬼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吳道子畫鐘馗]原文、譯文

原文:禁中舊有吳道子畫鐘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骊山,歲口,翠華還宮,上不怿,因痁作,將逾月,巫醫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犢鼻,屦一足,跣一足,懸一屦,握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雲:‘臣鐘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乃诏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以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衛聖德。’因舞蹈上千萬歲壽。上大悅,勞之百金。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诏告天下,悉令知委。’”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摹拓镌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觀此題相記,似始於開元時,皇佑中,金陵上元縣發一家,有石志,乃宋征西將軍宗悫母鄭夫人墓。夫人,漢大司農鄭眾女也。悫有妹名鐘馗。後魏有李鐘馗,隋將喬鐘馗、楊鐘馗。然則鐘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於開元之時。開元之時,始有此畫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40平方小房屋如何裝修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