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玉)、青灰或青白(青白玉)、 青色(白灰、白綠色青玉)、黃色(黃玉)、綠色(綠玉)、黑色( 墨玉)、游彩(台灣省產軟玉貓眼石), 此外尚有帶黃褐色表皮的虎皮玉和糖玉及雜色軟玉等。 藍田玉有白中帶綠、白中帶黃綠,顏色不很均勻,常星雲霧狀、 斑點狀。 南陽玉有白、綠、紫、黃、翠綠、深翠綠、藍綠、純藍、藍中透白、 綠中透白、乳白、紫白色等。據河南地質局統計有30多種顏色。 綠松石有綠、草綠、黃綠、白綠、淺白、淺藍綠、天藍、湖藍、 綠中有黑斑和黑線等。 瑪瑙有紅、紫紅、褐紅、土紅、暗紅、白、灰白、灰、綠、草綠、 蔥綠、藍、藍白、藍色以及各種顏色組成色紋或色帶等, 顏色多而雜。 青金石有藍、藍中帶紫色調、濃藍、深藍、藍中閃金星(含黃鐵礦) ,藍中帶白(含方解石)等。 孔雀石有綠、孔雀綠、暗綠、淺綠和暗色組成條紋、翠綠、 黃綠等色。 硅孔雀石有淺天藍綠色、天藍色、色似綠松石等。 鑽石有無色、白、黑、紫、綠、黃、深黃、褐、黃褐、黃綠、藍綠、 藍、灰黑等色
一、緬甸玉又稱翡翠玉,曾在我國的清末民初風行一時: 如清朝內務府大臣榮祿的一只翠玉翎管,價值黃金13000兩。 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鐵玉亭有一副手镯, 以40000銀元賣給了上海的杜月笙。由於緬甸翡翠玉硬度高〈 也稱水種〉,光潔明亮。且好的翡翠顏色既鮮亮又平和, 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價值,故而稱為“玉中之王”。被很多愛玉、 佩玉的人所喜愛。日本、新西蘭還把翡翠做為本國的“國石”。 由於翡翠玉產在緊鄰中國的頃甸, 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國加工的特殊地緣關系, 加之中國人對翡翠玉的特別偏愛, 西方國家也普遍認為翡翠是中國的“國玉”。 二、緬甸翡翠玉的顏色。
緬甸翡翠玉的顏色因地域的習俗的不同,其細分方法稍有區別, 在玉石王國的緬甸,把翡翠分為三大類12個等級。 國內珠寶界則根據其翠色的不同,把它細分到30余種等級。 總論緬甸玉的顏色基調,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
1、白色,基本上不含其它雜質元素。
2、紅色,含化學元素鐵〈fc3+〉〈俗稱為翡〉。
3、綠色,含2%以上的鉻〈cr〉〈俗稱為翠〉。
4、黑色,含2%以上的鉻〈cr〉及鐵〈fe2+〉。
5、黃色,含元素钽。
6、紫色,含元素鉻〈cr〉鐵〈fe〉钴〈co〉。
特別是緬甸玉中的綠色,除其色澤艷麗、十分耐品之外, 它不分身份、地位、年齡、性別均可佩戴。 因而十分符合中國人含蓄、平和、溫雅、親切的性格。 社會需求量日益攀升。價格也成倍、甚至百倍地增長。目前, 國際市場上一只滿綠的翠色手镯,價格已高達1000多萬元。即使是翠色稍次些的緬玉飾品,只要是真a貨,水頭足、 工藝清湛、色彩協調,也價格不菲。
三、市場上的緬玉品咱及簡單鑒別。
不管是從緬玉的礦藏量或開采量來講,好的翡翠都很有限,因此, 一些投機者和唯利是圖的商人便“乘稀”而入。大量造假、販假,從中牟利。 即使在翡翠王國的緬甸,假貨也府拾皆是。假石頭、 假飾品隨處可見。目前市場上流行經營的緬玉種類,按真假等級劃分, 主要有以下四類:
a類貨,既是天然質地,也是天然色澤。鑒別辦法從以下三點著眼。
(1)三思而行、斟酌行事。 由於礦藏和開采量的關系及人們需求量較大的特定條件。目前市場上很好的緬玉較少。特別是顏色翠綠, 地子透亮的品種則少之又少。
(2)一般如秧苗綠、波菜綠、翡色或紫羅蘭飄花的品種當為常見。
(3)燈光下肉眼觀察,質地細膩、顏色柔和、石紋明顯; 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手掂有沉重感,明顯區別於其余石質。
b類貨,將有黑斑俗稱"髒"的翡翠,用強酸浸泡、腐蝕,去掉“ 髒”“棉”增加透明度, 再用高壓將環氧樹脂或替代育填物貫入用強酸腐蝕而產生的微裂隙中 ,起到充填、固結裂隙的作用。
(1)b貨初顏色不錯,仔細觀察,顏色發吊發邪,燈下觀察, 色彩透明度減弱。
(2)b貨在二年內逐漸失去光澤,滿身裂紋,變得很丑。 這是由強酸對其原有品質的破壞引起的。
(3)密度下降、重量減輕。輕微撞擊,聲音發悶, 失去了a貨的清脆聲。
c類貨,完全人工注色。
(1)第一眼觀察,顏色就不正,發邪。
(2)燈下細看,顏色不是自然地存在於硬玉晶體的內部, 而是充填在礦物的裂隙中,呈現網狀分布,沒有色根。
(3)用查爾斯濾色鏡觀察,綠色變紅或無色。
(4)用強力褪字靈擦洗,表面顏色能夠去掉或變為褐色。
d貨,冒充翡翠飾品的d貨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1)玉石類。即其它玉質冒充翡翠。 主要有泰國翠玉和馬來西亞翠玉、南陽獨山玉、青海翠玉、 密玉和澳洲綠玉及東陵石等。上述翠玉與緬甸翡翠的區別: 一是硬度低,二是密度小(重量輕),光澤較弱。
(2)綠色玻璃及綠色塑料。這些替代品大部分顏色發呆難看, 光澤很弱。相對密度很輕,硬度低(用釘子可以刻動),無涼感。
上述方法,僅是筆者的一點經驗和體會, 真正要確切地鑒定還要借助於科技和先進的技術。如高倍放大大鏡觀察、測量密度和熱導系數、紅外光譜拉曼測驗等。
中國有悠久的用玉歷史,大約在七千年前就有了很象樣的玉器; 約在五千年前出現了用玉高潮。新石器時代以後的各個朝代, 都有大量的玉器生產、使用。玉器同金屬器及陶瓷不同, 它比較堅固耐用,又不能熔煉改制,因而古人制造的玉器, 一部分被葬入地下,一部分自然消失,還有很大一部分流傳於世, 成為人們的收藏品。在中國,收藏古玉的風氣極盛, 收藏古玉的人也極多。 收藏一件玉器,首先要了解它的制造年代,然後是它的材質、 工藝水平及用途。其中了解玉器的制造年代最為困難。 識別古玉主要具備幾方面的知識,首先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 這就需要到博物館去觀摩展品,還要經常翻看有關的玉器圖冊, 看多了你就會感到歷代玉器的特點是不同的, 它們按照不同的時代分成了不同的類型。你觀察的越仔細, 掌握的時代特征越多,你的識別能力就越強。 如果一件原本屬於商代器型的玉器,紋飾卻帶有某些戰國紋飾特征, 那麼這件玉器或者屬於舊玉後改,或是後來的仿古制品。 如果你判定了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 你還可以判斷它的制造年代。一般來說仿商代玉器出現的很晚, 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歷代玉器的形狀特點。 這是因為許多玉器的形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例如漢代的玉杯多呈現細高筒狀,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闊, 與漢代風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發生了變化。 往往通過一件玉器的形狀特點就能判斷它是哪個時代的作品。 對於古玉形狀特點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識別能力就越強。例如, 目前的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 這些玉戈在形狀上與商代作品差不多,又進行了做舊處理, 但這些作品往往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線又無商代作品特征, 據此可識別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時代玉器的加工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開片、 鑽孔、紋飾雕琢和表面光澤處理幾方面。在新石器時代, 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現了線切割技術,玉器上往往留有線切割痕跡。 如果在一件玉器上發現有線切割痕, 這件玉器的時代就可初步確定新石器時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為多, 鑽孔技術又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 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 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在孔的形狀、 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周代之後某些玉器的鑽孔也有特征, 但差別細微,須經仔細觀察才能識別。 在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處理上,歷代玉器也有所不同。 例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上都還有玻璃光澤, 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 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第四是要識別新玉與舊玉。 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時的刀工(砣痕), 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 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顏色外,還可能有其它顏色, 這主是盤色和沁色。盤色是玉器在手中盤磨所產生的顏色變化, 這種顏色主要出現於傳世玉器。一些玉器制成後, 沒有經過土中埋藏,在傳世過程中長期經人盤摸,色澤會產生變化, 有人稱之為"熟"、"熟坑"等。 有一些玉器經埋藏產生色變後又經盤摸,也會成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經埋藏後產生顏色變化,這種變化很復雜, 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沒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變色, 有些玉器則局部變色; 有些我們已知道它是受何種物質所沁產生的色變,有些則很不明確。 古人對玉的沁色有許多稱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 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有黑漆古,有渠古, 有甄古者價低,嘗見菜玉連環上俨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 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說,清陳性《玉紀》 記玉古色有朱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 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 澄潭水蒼等,另外還有許多有關玉色的說法。 我們能見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稱為水銀沁;綠色, 稱為銅沁;赭褐色,稱為鐵銹沁;白色如霧,稱為水沁;暗黃色, 稱為土沁。經觀察,銅沁、鐵銹沁、水沁、土沁確與銅、鐵、水、 土有關,是受銅、鐵、水、土侵蝕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歷史很長,古人染玉主要是彌補玉質本色的不足, 使玉更有光彩。隨著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場的擴大, 染玉成了仿制古玉、制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 各時期的染玉做舊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 染玉做舊在清代前、後可分為三個階段。 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對作品的制造年代有一 個大致的判斷。目前對清代之前玉器的做舊染色, 我們知道的並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 北京故宮及台北故宮都有一定的收藏, 只要常看展品就可了解它們的特點。 近現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象, 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 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 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泌色,還是人工做舊, 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怎樣鑒別假玉
造假玉者的假玉雖與玉極相似,若仔細觀察,均有氣眼。 與真玉相比,假玉表面上微有蠅腳,無論人工如何磨擦,久遠不潤, 且脆甚。 石頭冒充的假玉,驟視之頗與玉相似,但均不溫潤, 且色澤鮮明過度,多不透明,硬度多低於玉。正因為它們的硬度低, 所以真玉無論怎樣的磨擦不會起什麼變化,而且越磨越溫潤。 而石一磨擦,馬上會起變化,有條紋出現。 對假玉的鑒別除了以上的方法外,最主要是從玉質上來鑒別。 在科學未發達的時代,古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