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黎普羅旺斯需要多少錢 本文主要介紹法國首都巴黎(paris),關於其市名的其他意義請參見詞條paris,有關於“巴黎”的其他內容請參見本文十三、其他(城市);十四、其他(詩歌)。 市名 巴黎市(法語:villedeparis英語:paris) 格言 漂浮而不沉沒(拉丁語:fluctuatnecmergitur) 別稱 燈城(法語:lavillelumière)、花都 經緯度 市中心位於北緯48度52分0秒,東經2度19分59秒。 國家 法蘭西共和國(therepublicoffrance) 地區 法蘭西島(法語:ile-de-france)。又稱巴黎大區。 省 巴黎省。法國第75省。 區 20個 市長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randdelanoe)(法國社會黨,2008年—2014年)。 城市面積 105.4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86.9平方公裡。城市面積2,723平方公裡(1999年)。巴黎大區面積14,518.3平方公裡(1999年)。 人口 220.1578萬人(2009年1月1日,法國城市第1名),人口密度約25000人/平方公裡。城市人口964.45萬(1999年)。巴黎大區人口1,206.70萬(2007年),人口密度816人/平方公裡(大都會)。 民族 法國人、英國人、阿拉伯人、華人、印度人、非洲人等。 宗教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 時間 中部歐洲時間(centraleuropeantime,cet)。gmt+1。 夏令時為utc+2。 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於法蘭西島大區。巴黎大都會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裡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編輯本段]一、歷史沿革 法國大革命(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市名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據說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裡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parisiorum,也就是後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建城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dela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裡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裡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歷史沿革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特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後,拿破侖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1859年,拿破侖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georgeseugène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889年修建了埃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占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sde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二、地理環境 埃菲爾鐵塔的日出(從特洛卡代羅觀看)地理位置 巴黎處於法國北部。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牆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裡,人口23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 氣候環境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裡。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首都巴黎人口為215萬(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1149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環境保護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裡、陽台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裡,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至於那五彩缤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共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1999年,市區兩級政府經過極其艱難的努力,使公共綠地面積增加了140公頃,總面積升至496公頃,加上布洛涅和萬塞那的森林面積,綠化面積為22.3%,人均綠地面積為13.94平方米。在增加綠地中有市級大公園、區級公園和社區公園和廣場綠地,以及塞納河、運河邊的公園和綠地。巴黎的綠地現在還在以每年大約100公頃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黎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對城市的寶貴自然財產——樹木進行有效保護的城市。“樹木報告”記載了巴黎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例如,巴黎通過地方法規,鼓勵保護公共綠地和私人綠地;與土地開發商簽訂協議,保護建築工地的樹木;為了便於管理,巴黎已經為城市的每一棵樹木建立了檔案和辨認卡片。同時,城市的園林技術專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生物保護控制計劃”,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污染和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達到植物衛生的平衡。現在城市已經很少使用殺蟲劑,而是通過投放瓢蟲來進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氣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數量來提高。 巴黎的社區有公園397個,總面積358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有將近20個公園,人均社區公園面積1.67平方米。第12區有公園最多,有24個;公園最少的是第2區,只有3個。最小的公園是pihet—beslay公園,也在第2區,只有92平方米;第19區的lavilette公園最大,有3.5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城市總長350公裡的大街和林蔭道兩旁,共栽種樹木10多萬棵。 巴黎,美麗的巴黎,神奇的巴黎,它是建築藝術的代表,它是古城保護的楷模,它是文化環境的典范,它是生態文明的樣板。在巴黎城市的各個社區中,到處可以看到博物館、影劇院、花園、噴泉和雕塑,文化環境非常好。巴黎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形式文雅,藝術氣氛很濃。巴黎人之所以文雅,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歐游雜記》中所說:“從前人說‘六朝’賣菜傭都有煙水氣,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為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 [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 巴黎被分成20個區。 巴黎行政區劃 第1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區內有舉世聞名的羅浮宮博物館、皇室宮殿、杜伊樂麗花園、磊阿勒大型綜合商場、政府機關、教堂等,是游客區。 第2區 區內的九月四日大道(rueduquatreseptembre)由東貫穿至西,有國家商會、國立圖書館、證券交易所、多家劇院及教堂等,是交通繁忙的商業住宅區,也是游客區。 第3區 區內有4家博物館、4間教堂、劇院、中學、科技學院、國家檔案局,商店林立屬於商業住宅區。 第4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包括兩個河中島,聖安東尼大道、希和裡大街;區內有著名的聖母院、巴黎市政府大樓、巴黎警察局、醫院、兩所博物館、龐畢度中心,加上塞納-馬恩省河畔怡人風光,蜂擁而至的游客眾多,實為巴黎的鬧區。3、4區的也是唐人街規模較大的地方之一。 第5區 又稱“萬神殿區”(quartierdupanthéon)。此區稱為拉丁區,先賢寺、植物園、教堂、著名的索邦大學、法蘭西學院、還有理工、專科學院等各種類型的學校;博物館、紀念碑、書店,是屬於巴黎頂尖的文化、藝術、學術氣息最濃厚的地區,別有特色的露天咖啡館,讓人垂涎的各國食物極多,漫步在有名的聖米歇爾大道、或聖熱爾曼大道的游客如鲫。 第6區 又稱“盧森堡區”(luxembourg)。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商店、電影院、劇院等極多,廣大的盧森堡公園亦在此區;法國學院、建築學院、牙醫、礦物等學院及眾多的中小學校,法國上議院議政大樓是在盧森堡公園內,與第5區毗鄰也多少感受到文化的氣息。 第7區 又稱“波旁宮區”(palaisbourbon)。此區內有聞名世界的艾菲爾鐵塔、拿破侖墓、奧塞美術館,軍事博物館、軍事學院;此區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街道寬廣,建築物雄偉,是名勝、各國使館、國家機構集中的地方,有外交部、經濟財政部、國防部、教育部、還有工商業部及一些較高尚的住宅區。 第8區 此區是巴黎市區最熱鬧、游客最繁多的一區,因有名揚四海的香榭麗捨大道,由著名的協和廣場橫越至凱旋門,全長約2公裡,365天中,天天車水馬龍、游客如鲫;香榭麗捨大道兩旁商店尤其多,時裝店、精品店、香水店;大街小巷盡是五星級旅館、高級餐廳;沿著聖多諾黑路即是警衛森嚴的總統府愛麗捨宮,內政部、海[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