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項目雜亂, 各地區家具產業又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帶, 甚至出現了惡性競爭與畸形發展。以家具產品的設計為例,95% 的企業都有行業“抄襲風”,從沒有考慮如何去進行設計理念、 功能、材料、人性上的創新。今天某某公司出了一款, 明天全市場都在仿造並且低價出售。中國國內家具雖然以廣東( 深圳、東莞、順德)、浙江、上海等地具有一定的產業群發展趨勢, 但90%的家具企業在“人才與戰略” 上仍然談不上戰略層面上的管理深度, 只停留在事務性的表面或以市場跟隨者的身份出現( 如有的企業只設立該部門、成為了虛擬的組織, 但沒有具體的人去運作)。從國內家具業大環境上整體綜觀, 國內家具業在資源戰略上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與利用。 以人才為例,研發設計、工藝技術、 人力資源與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尤為匮乏, 甚至在國內家具行業影響力極大的廣東,竟然出現“民工慌”! 想必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人工成本)從此以後變得不再廉價了! 以戰略為例, 企業的人才與品牌兩大經營戰略是眾多家具企業的管理弱項且現階段 必須強化的,然而家具企業的管理尚未完善,戰略又從何而來? 人才尚未具備,戰略誰來運作?!甚至有的家具企業老板是學習了、 提升了,但管理人員和工人仍在原地踏步, 故而出現管理上的錯位與斷層。由此可見,“人才與戰略” 成為家具企業發展上的兩大“絆腳石”;本身就屬於滯後型的行業, 由於“人才與戰略”的匮乏,無疑對企業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在深圳的家具行業中,目前每年就有20% 的企業被市場無情的淘汰出局。在人才與戰略高度重視的今天, 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執政基礎”, 家具行業內的企業家們、老板們開始不得不承認, 企業人才的匮乏與企業戰略決策上的隨意性,是家行業“重新洗牌” 格局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兩大危機了。 如本人在深圳廚博士廚具有限公司出任執行總經理前, 該公司在人才與戰略上幾乎是處於空白狀態。 面對同行業與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公司束手無策了。 雖然花重金聘請一些人才,但終因老板的經營觀念問題, 使人才無法施展才華而紛紛離去,這就是民營企業中所謂的“ 老板文化”而導致的管理結果。 再如美國市場上出現對中國家具業出口的“反傾銷”、 2004年深圳家具行業並購等等, 無不反映出企業才與戰略管理的重要性。近年, 家具行業內上演了人才爭奪戰,你爭我奪,不是“人才”也便炒成“ 人才”了;突發奇想,一個“點子”也變成“戰略”了!一陣忙乎, 結果業績與利潤還是沒有提升,反而費用與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可見中國國內家具企業在“人才與戰略”兩大危機的運作上, 還是顯得底氣不足!遺憾的是, 中國大部分的企業只喜歡把現在同過去比、今年的利潤同去年比, 沒有同行業之間相比。 我們很少看到或者只有具有遠見卓識的小部分企業, 時刻把危機放在第一位、精益求精,敢與同國內先進的同行業去比、 敢於同國外的先進同行業去比,不斷優化本企業的管理與創新工作, 使企業變成基業常青的百年老店。所以, 中國家具企業面對wto的加入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就顯得力不從 心,最終將被實力雄厚的同行業並購或被市場無情的淘汰。
中國家具業發展歷程
中國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以明清家具作為中國家具的代表,在當今世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無論從實用、鑒賞或者是收藏上,還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與地位上,仍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1.1中國家具的起源與發展史
中國家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家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家具命名為“榻”;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家具誕生;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現;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家具並存發展;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較多、繁雜;
第六階段——明:中國家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第七階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國家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1.2近代時期的家具(古典家具)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家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采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家具采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制成漆木家具。廣大的民間家具制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家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家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家具的,有專門仿制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家具的。中國家具的近代家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家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家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家具與西式家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家具與現代家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家具由於采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采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制作的板式家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采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家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家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家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家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家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家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件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家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家具思想的洗禮,家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家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xx家具公司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1.1.3現代家具
現代家具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一種設計思想,他們提取或分解古代家具的符號或要素,揉進現代的造型與材料之中。在生產時,外觀裝飾的傳統手工藝雕琢與現代生產工藝並存,風格體現出折中與共生的思想,加工制造方法大多是工業化。我國目前的板式家具正是現代家具的典型代表,xx公司所生產的家具就是現代家具中的板式家具。
1.2中國家具業面臨的主要危機——人才與戰略危機
中國家具產業在80年代初均以家庭作坊式私營企業為主,除深圳“家樂”家具公司為國有家具企業外,其余國內全部是個體所有制的經營方式。行業產品的技術含金量不高,對投資的創業者來說是個很好的起點。但正是因為起點不高,加之家具業一向不注重企業的管理與創新,導致了現階段家具業出現了普遍性的危機——人才與戰略危機。
1.2.1形成人才危機的主要成因
家具行業創業之初,均以家族式作坊形態、由幾個或幾十個人組成,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大部分偏低。在企業初期,家族化成份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作用,低素質從業人員在傳統手工藝與機械利用率程度不高的家具行業中,正好符合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需求。然而,中國加入wto以後,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與國外家具產業的沖擊,中國家具民營企業又面臨著新的危機——人才的危機。
1.2.1.1從業人員的素質原因
民營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素質的原因而受到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先天不足,重點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適合中國民企發展的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民營企業從目前來看進入到人力資源開發層面的幾乎沒有。因此,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民營企業,其人力資源管理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次,由於高素質人員未能關注和加盟此行業,高素質人才的匮乏使傳統的家具業在突破性的發展過程中頗為艱辛;再次,由於家具行業屬傳統手工藝,創辦者與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較低,而且企業的老板文化水平平均為小學至初中,在“重技術輕管理、重市場輕戰略”的保守性管理觀念上導致了“先天性”管理條件不足,致使家具行業在所有行業之中屬於滯後型發展狀態;同時,由於企業老板與員工的觀念得不到更新,使中國家具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1.2.1.2產業環境的影響原因
從明清家具的衰落到80年代初期的興起,由於政府的政策性扶持與投入不多,使民營性質的家具產業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理與整合”。在不成熟的市場體系中,“重產輕銷”的制造方式是中國家具產業的主要特點。在90年代初期,由於泡沫經濟的影響,在不成熟的市場經濟中雖然成長了大批的家具企業(暴發戶),但從管理層面的意義上講,其根基仍如空中樓閣,管理環境沒有從根底進行剖析與得到改善。同時,由於市場經濟體制與經營條件的局限性,中國國內家具企業的生產方式大部分為“定單式生產”,投資者們從思想意識裡就沒有對企業做長遠打算與規劃。直至現階段,國內各區域產業結構與規模的不平衡發展,就是很好的例證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家具企業從企業成長特性上有區別於其他行業,在80—90年代初期,有錢就可以投資,而且投資少見效快,定單來了就發展起來了,如深圳1500多家的家具企業中有70%的企業就是這樣的狀況發展起來的。家具企業發展後,投資者們的關注焦點又轉移到對企業的硬件投資,如擴大廠房或設備再生產,很少有企業做軟環境的投資與改善工作(包括管理)。
1.2.1.3經營觀念的影響原因
由於中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在整體建設上較為落後,這就使本身就滯後型的家具產業更為落後於其他行業。員工得不到培育與提升,國內95%的家具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管理上的空白狀態。另外,由於中國家具行業以傳統的手工藝為主,在企業創辦之初,愁產不愁銷的市場狀態,使經營者們忽略了人才在企業未來發展與競爭中的重要性。同時,民營家具企業在創業之初,企業能否擴大生產,原始資金積累是非常重要的。民營企業在當時難以得到國家政策性扶持與信貸資金的支持,因此,民營企業投資者們始終關注投入產出比,不願意在人力成本上有過多或長遠發展上的投資。注重眼前利潤,是中國家具企業投資者們普遍存在的共性。
1.2.2形成戰略危機的主要成因及後果
在80—90年代初期,中國家具企業除了受經營觀念的影響導致了國內家具企業在戰略上為空白外,同時由於國外家具業的快速成長,並進入到機械化的全自動生產與精細化的管理階段,這就給中國家具產業帶來了外部產業環境的巨大沖擊。如世界家具業普遍公認的德國的設備、意大利的設計和美國的管理等,他們拉開了與中國家具業的差距,形成了強大的行業競爭威脅。
1.2.2.1觀念與環境的影響原因
在市場經濟尚未成熟的泡沫經濟階段,靠機會主義發財起家的,在深圳家具企業中占90%(包括中國內地家具企業)。由於創業者們文化素質的局限性,投資者們沒有更高的經營理念與戰略經營眼光來有效地經營企業。同時,機會主義養成了家具企業老板們的惰性思想,從企業創辦之初就沒有做長遠的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