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原理 聲音是一種壓力波: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他們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聲音作為波的一種,總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這種變換(或分解)的過程,稱為傅立葉變換(fouriertransform)。因此,一般的聲音總是包含一定的頻率范圍。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在20到2萬赫茲之間。高於這個范圍的波動稱為超聲波,而低於這一范圍的稱為次聲波。狗和蝙蝠等動物可以聽得到高達16萬赫茲的聲音。鯨和大象則可以產生頻率在15到35赫茲范圍內的聲音。
[編輯]聲音的傳播 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聲音的傳播速度跟介質的反抗平衡力有關,反抗平衡力就是當物質的某個分子偏離其平衡位置時,其周圍的分子就要把它擠回到平衡位置上,而反抗平衡力越大,聲音就傳播的越快。水的反抗平衡力要比空氣的大,而鐵的反抗平衡力又比水的大。經科學家測量,在0攝氏度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332米/秒;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450米/秒;在鐵中的傳播速度是5000米/秒。聲音的傳播也與溫度有關,聲音在熱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在冷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另外聲音在傳播還與阻力有關,當大風的天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就慢得多。聲音還會因外界物質的阻擋而發生反射,例如人面對群山呼喊,就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回聲。折射的例子就是晚上的聲音傳播的要比白天遠,是因為白天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上升的熱空氣,從而把聲音快速折射到了空中;晚上冷空氣下降,聲音會沉著地表慢慢的傳播,不容易發生折射。
[編輯]聲音的單位
[編輯]赫茲 主條目:赫茲 赫茲是頻率單位,記為hz,指每秒鐘周期性變化的次數。
[編輯]分貝 分貝是用來表示聲音強度的單位,記為db。參見分貝。
[編輯]聲音的應用
[編輯]超聲波 超聲波為超越人體可聽到的頻率,即大於20000赫茲。超聲波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軍事、醫療等行業。在工業上,常用超聲波來清洗精密零件,原理是利用超聲波在清洗液中產生震蕩波,使清洗液產生瞬間的小氣泡,從而沖洗零件的每個角落。軍事上,潛艇用聲吶來發現敵軍的艦船與潛艇。在醫療上,可以利用越聲波進行洗牙和超聲波碎膽結石等等應用。
[編輯]次聲波 由火山爆發、龍卷風、雷暴、台風等許多災害性事件發生前都會產生出次聲波,人們就可以利用這種前兆來預報災害事件的發生。在軍事上,可用利用核試驗、火箭運行等產生的次聲波獲得相關的數據。
[編輯]聲音的危害
[編輯]超聲波
[編輯]次聲波 次聲波會干擾人的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危害人體健康。一定強度的次聲波,能使人頭暈、惡心、嘔吐、喪失平衡感甚至精神沮喪。有人認為,暈車、暈船就是車、船在運行時產生的次聲波引起的。在大風天氣,高層建築裡的人往往感到頭暈、惡心,這也是因為大風使高樓搖晃產生次聲波的緣故。[來源請求]
[編輯]噪聲污染 隨著社會的進步,噪聲污染已經成為社會突顯問題。據調查,噪音每上升一分貝,高血壓發病率就增加3%。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亦會影響睡眠,令人難以入睡,過大的噪音可以令人在睡中醒來,從而擾亂睡眠周期,造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倦。40~50分貝的聲音會干擾睡眠,60~70分貝會干擾學習,120分貝(甚至更高)會導致耳痛,聽力喪失!
-----------------
速度及相關 只要波源的頻率不變,波的頻率也就不變。而波的波速是由介質決定的,比如說聲音在空氣和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就不一樣,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相比其他常見的介質(如固體液體)是最慢的。 根據v=λf(v是波速、λ是波長、f是頻率),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波的波長是否變化,只要看波在傳播過程中所通過的介質是否是均勻的,不均勻波長就變化,均勻波長就不變。
所以在空氣中就要看介質了 聲音傳播不像光,它需要介質,並且介質密度越大,它傳播的速度越快(當然他們沒有某些必然的聯系,有例外),尤其是在混合物中 也因此,只要是影響空氣密度的因素都會影響聲速 比如天陰,低溫,高濕度等時的聲速就更快了 相反,天越晴,越高溫,低濕度,聲速越慢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約為340米/秒 而,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1500米/秒 在軟木中的傳播速度約為500m/s 在煤油中的傳播速度約為1324m/s 怎麼會這樣?我一直以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為什麼連軟木都會比他快?是不是我的數據有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