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吉檀伽利解釋正文

吉檀伽利解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吉檀伽利解釋
 
重讀《吉檀迦利》續

《吉檀迦利》將語言之美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首詩最初是用孟加拉文寫成的,“充滿了微妙韻律、不可翻譯的輕柔色彩以及創新的格律”。看來,我們現在將其稱為散文詩,主要是由於這部作品,在先由泰戈爾本人將其翻譯成英文,爾後又由冰心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詩歌本身只可神會、不可言傳的“不可翻譯的輕柔色彩”和韻律的緣故。詩人們和讀者們必須在兩難中做出選擇:要麼依舊保留原文的韻律,使其靜靜地躺在孟加拉文優美的搖籃裡,而不為世界上多數人所知曉;要麼不可避免地在翻譯過程失去原來的語言美感和韻律,而廣為傳播於全世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知道這部偉大的作品,並為之傾倒。盡管在文字的轉換中,《吉檀迦利》已經失去了很多風采,可她依然楚楚動人,風情萬種!在這種必須、卻無可奈何地失去原有韻律美的翻譯中,想必泰戈爾本人和冰心都會有很多遺憾,並且將這種遺憾帶給了讀者。然而,更多的還是保留下了詩歌之美。

雖然,英文的《吉檀迦利》已經幾乎沒有了原詩本來存在的詩歌之韻律美(個別詩章依舊有英文的韻律,如第10首),但是那些掌握著諾貝爾獎評定資格的西方文權威們,在讀過譯成英文的《吉檀迦利》後,給出以下評語“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很遺憾,這些評委權威們和我們一樣不懂孟加拉語。如果他們熟悉孟加拉語,真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寫諾貝爾獎的評語。

不僅僅是諾貝爾獎評委們。晚泰戈爾十年,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wb葉芝,於1912年讀到英文《吉檀迦利》時,即給予盛贊,並為之作序。

葉芝寫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紀很經時寫了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作品,他會整天坐在花園裡;從二十五歲左右到三十五歲光景,他心中懷著極大的哀傷,寫下了我們的語言中最美麗的愛情詩。……他的藝術愈來愈深刻,變得富有宗教和哲學意味了;人類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詠的題材。他是我們的聖人中間第一個不厭棄生存的,他倒是從人生本身出發來說話的,……這些抒情詩——據我的印度朋友告訴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滿了微妙的韻律,不可翻譯的輕柔的色彩以及創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個我生平夢想已久的世界。一個高度文化的藝術作品,然而又顯得極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燈心草一般。……正是我們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為我熱愛今生,我知道我將同樣熱愛死亡。’”

美國詩人龐德說:泰戈爾……掌握了英文的種種妙處,他的詩歌有一種特別的寧靜感。……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新希臘。

瑞典著名學者厄普薩拉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應該賦予這位集藝術家和預言家於一身的作家的。泰戈爾在這方面是無以倫比的。

我國著名詩人,曾擔任泰戈爾來華翻譯的徐志摩說:跟泰戈爾老人在一起,我的靈感就有了翅膀,總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覺。

讀讀《吉檀迦利》中的一些優美詩句,便知道,這些著名詩人們何出此言:

你已經使我永生,這樣做是你的歡樂。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斷地以新生命來充滿。

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谷,從笛管裡吹出永新的音樂。(1首)

這是開篇,生命與葦笛,莊重與輕盈,一下子從最樸素和自然的地方進入到一個偉大的話題。

在歌唱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卻稱你為朋友。(2首)

對神的親近?虔誠?敬仰?或均攬其中!

只讓我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讓你來吹出音樂。(7首)

又一次,樸實地獻歌,又一次帶給讀者的質樸美感。為什麼總是葦笛?還有比葦笛更單純和自然的音樂之聲嗎?

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12首)
  無須贅言解釋了。在這樣詩句面前,我們最好閉嘴。哲理自明。怕不是顧城受過此句的啟發吧?

我生活在和他相會的希望中,但這相會的日子還沒有來到。(13首)

一句毫無雕飾的話,卻極富詩意。就像一片落葉漂在秋水上。

我只在等候著愛,要最終把我交在他手裡。(17首)

  對神的虔誠,還有比把自己交於某人更癡情的嗎!使人想起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對神而言,凡身當然要交給主。對情人呢?元好問已於幾百年前做了回答。瓊瑤也同意,所以將其用作片頭曲。在感情上,神和情愛竟然相同!令人驚異。但神更有父母的成分,情人沒有。無論如何,這點肯定!

若是你不說話,我就含忍著,以你的沉默來填滿我的心。(19首)
  真正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這種沉默能夠安慰靈魂,填滿心靈。在沉默中守候,在沉默中希望。

我什麼都看不見。我不知道你要走哪一條路!
 是從墨黑的河岸上,是從遠遠的愁慘的樹林邊,是穿過昏暗迂回的曲徑,你摸索著來到我這裡嗎,我的朋友?(23首)

我的朋友?神?情人?朋友?一種共性的發問,一個共性的詩歌美感。難以言表。你摸索,我等待。

夜像黑巖一般的黑。不要讓時間在黑暗中度過罷。用你的生命把愛的燈點上罷。(27首)

以生命點燃愛之燈火,燈火便是生命!便是愛!周圍越黑,燈火越顯得明亮!

塵世上那些愛我的人,用盡方法拉住我。你的愛就不是那樣,你的愛比他們的偉大得多,你讓我自由。(32首)

大愛無疆!大言希聲,大方無隅,大象無形。人的本性中是必定要求自由的。盡管是對神的贊頌,但我們難道就不該向神學習嗎?!問題要留給哲學家或社會學家了。自由、情感、責任、義務、職責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孰輕孰重?有輕重緩急嗎?但是泰戈爾明確通過贊美自由來歌頌神!但比他們偉大的多的“他們”指誰呢?睿智的泰戈爾啊!

但是我發現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有終點。舊的言語剛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樂又從心上迸來;舊轍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開。(37首)

對神的信心,對生活的信心,對祖國的信心,對自然的诠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多半相通。或許泰戈爾與劉禹錫在交心?

讓慈雲低垂下降,像在父親發怒的時候,母親的含淚的眼光。(40首)

嚴父慈母,均為愛!生活中如果遇到坎坷或做錯了事情,就是茲雲低垂吧?

光明在我生命的一角跳舞;我的寶貝,光明在勾撥我愛的心弦;(57首)

光明永在,日月輪回。光明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心若在。神佑祖國!神佑正義!神佑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生!神所保佑的往往是為了別人而顧不上自己的人。當光明撥動的琴弦是陰暗處久置生霉的琴弦時。當然,驚喜而至,絕處逢生!

 她統治著我的思想、行動和睡夢,她卻自己獨居索處。
 許多的人叩我的門來訪問她,都失望地回去。
 在這世界上從沒有人和她面對過,她孤守著靜待你的賞識。(66首) 

這就是上帝!虛無缥缈卻又無處不在。俗人會想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來。

你我組成的偉麗的行列,布滿了天空。因著你我的歌音,太空都在震顫,一切時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過了。(71首)

  上帝和我們,共同前行又漸隱漸顯。充滿了神奇又充滿豪情。

 因為她丟了,世界失去了一種快樂。
 只在嚴靜的夜裡,眾星微笑著互相低語說——“尋找是無用的,無缺的完美正籠蓋著一切!”(78首)

  理想之重要!信念之重要!善良之重要!神之重要!不是所有的人都丟失了她,她永在宇宙中!丟失了她的人自然悲哀,因為“無缺的完美正籠蓋著一切!”,夜間的星星們知道。

離愁彌漫世界,在無際的天空中生出無數的情境。
 就是這離愁整夜地悄望星辰,在七月陰雨之中,蕭蕭的樹籁變成抒情的詩歌。(84首)
  莫非泰翁讀過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離別的情緒全世界都一樣。《魂斷藍橋》為證。

我來到了永恆的邊涯,在這裡萬物不滅——無論是希望,是幸福,或是從淚眼中望見的人面。(87首)

  凡是邊緣的東西都最富詩意。萬物不滅!喜怒哀樂均在世界中存在。此喜彼憂,陰晴圓缺。所以人類常追問永恆。永恆是什麼?

 當死神來叩你門的時候,你將以什麼貢獻他呢?
 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擺上我的滿斟的生命之杯——
 我決不讓它空手回去。
 我一切的秋日和夏夜的豐美的收獲,我匆促的生命中的一切獲得和收藏,在我臨終,死神來叩我的門的時候,我都要擺在他的面前。(90首)

詩人必思考生死!

呵,你這生命最後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來對我低語罷!
 我天天地在守望著你;為你,我忍受著生命中的苦樂。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愛,總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你的眼淚向我最後一盼,我的生命就永遠是你的。(91首)

死亡就是最後的完成嗎?是或者不是。我向你奔流,你卻淚眼朦胧。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讓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腳下,接觸這個世界。
 像七月的濕雲,帶著未落的雨點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讓我的全副心靈在你的門前俯伏。
 讓我所有的詩歌,聚集起不同的調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為一股洪流,傾注入靜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鄉的鶴鳥,日夜飛向他們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讓我全部的生命,啟程回到它永久的家鄉。(103首)

頂禮膜拜!優美動聽!“讓我全部的生命,啟程回到它永久的家鄉”



詩歌必有格律、韻腳和精煉的要求,否則不稱其為詩。這也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是詩歌的獨特美感所在。但詩歌形式本身所要求的格律、韻腳和精煉,弄得不好則常常限制了意境和感情的表達,結果可能事與願違,弄巧成拙。這也正是寫作詩歌的困難之處,所以詩人難當。中國古詩詞則規矩更嚴,要求用典。當然這可表明詩人深厚的文化及歷史底蘊。但是,一首本來就三五十個字的詩裡,用典過多,則常常使讀者感到難解。這種文人之間相互較勁,卻弄得讀者莫名其妙的現象,實在有趣,或許也是格律詩逐漸淡出主流文化的原因之一。

但人們對於格律詩的欣賞興趣並沒減少。對於格律詩寫的人少,看的人多。而現代詩則恰恰相反。

繁忙的現代文明社會,常常使詩人們無暇精心地引經據典、遵格守律。但韻律或格律美卻依舊會使讀者們產生美的共鳴,不減當年!詩人們為了生計,不能十全十美地顧及詩歌之美了,其結果使許多想讀詩而無處尋覓的讀者們卻躍躍欲試了。

美是各種不同文藝形式所追求的共同目標。繪畫給人以有色彩和線條之美,書法給人以剛柔與舒展之美,舞蹈給人以節奏和姿態之美,音樂給人以旋律與聲音之美,建築給人以形態與和諧之美。而詩歌給人以韻律和語言之美。
 

思美家地板的質量怎麼樣啊?哪位大俠指點一下!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