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幅和金科陶瓷哪個好 壽山石礦分布及成因 壽山石礦床分布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裡方圓。 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1.4億萬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其後,在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發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圍巖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巖石中溶脫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巖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 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 壽山石種分類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巖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壽山石 福州的壽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采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采掘,湧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巖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於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於白绫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荟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鳝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
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質優劣各異,命名多不規范,以色、以相、以產地、以始掘者命名現象都有。以色分類的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類的有高山凍、高山環凍、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高山魚鱗凍。以產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東北2公裡處的杜陵山中,出產一族相對獨立的石材,統稱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種繁多,亦有以石色、以開采人名和開采方式來區別命名石種的習慣,如白杜陵、紅杜陵、黃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於杜陵坑山臨溪處的善伯洞,從質地來講,此石溫膩脂潤、半透明、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粉白點,杜陵坑石則無。從顏色上看,色多鮮艷。1989年以來,屢出佳石,其石分為紅善伯洞、黃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銀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壽山村東南8公裡處有月洋村,有座山稱月洋山,其周遭所產壽山石統稱月洋系石。月洋系產石僅十余種,其中最佳麗的神品,要稱芙蓉石,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雍雅盡在其中。同時,芙蓉石亦是壽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劃類,分為紅芙蓉、白芙蓉、黃芙蓉、芙蓉青、紅花凍芙蓉;又有以洞分類者,稱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是僅次於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實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黃旗降、紅旗降等。
壽山石的應用和欣賞
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這種供藝術雕刻用的壽山石主要產於壽山及峨嵋、東仔、湖潭、石碧頭等礦床,其礦物成分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葉臘石次之。
優美的壽山石藝術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助於物質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益壽延年。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用旗降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曲水流觞”就描繪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會。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贊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曠遠,富有詩情畫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亦為郭功森的佳作。馮久和的高山石“鳥鳴花果艷”則展現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永存。陳敬祥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求偶雞”,在壽山石雕中首創了镂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雞在雞籠內撲翅欲出,籠外幾只公雞跳躍求歡,真實可愛。林亨雲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海底世界”廣泛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不僅紅、黃、赭、白、黑、灰等各色藝術形象布局合理、協調一致,而且同一顏色中還有濃淡或深淺之分,使作品顯得別有風韻。特別是原來重達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經過他精心雕镂,最後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顯得色彩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虛實結合,玲珑剔透。各種魚類游弋於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澤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則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於工業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料、塗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學工業等生產即用之。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於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於火。火後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後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後制造器具。明末,曹學铨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征。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於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國—個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2兩重的田黃原石材。台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采,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質量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
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於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