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明清家具特點正文

明清家具特點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明清家具特點
 
明清家具
古典家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家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家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家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家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制品。

明代是我國家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家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家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家具的風格。明清家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家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家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明清家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樸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家具。明式家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家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征。無束腰家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家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家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家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家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家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家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家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清式家具



清初家具沿襲明式家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家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家具,尤其是宮廷家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別是宮中家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家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家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家具采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家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家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家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家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家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制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家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簡單些說吧:就是明式家具講究線條簡潔流暢之美,清式家具工藝冗雜,注重雕琢之美....
 
婺源三雕

(一)、簡介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縣境內明清古建築中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屬於徽派建築藝術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築上的裝飾部件。

(二)、溯源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築達於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部分鄉鎮村落。

明萬歷二十四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於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築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後,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也於天啟六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清順治十六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志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這些建築的裝飾物呈現了"婺源三雕"極盛時的氣象。

(三)、工藝特色

婺源磚雕的雕刻手法誇張、變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濃重的裝飾性。由於磚質松脆,刀法多趨於簡練。磚雕的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明代的風格古拙樸素,頗像漢代的畫像石;清代則趨向於細膩的層次,布局往往像整幅的立軸、手卷那麼嚴謹(立軸、手卷是中國畫的裝裱方式)。

婺源石雕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書法和博古紋樣(博古紋樣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寶以及天文儀器之類的器物。博古紋在明末清初應用較多),至於人物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手法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婺源山區盛產木材,房子使用木料特別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當地木雕數量之多在全國屈指可數。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博古紋樣和書法等。

"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槠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各種刀法是"婺源三雕"的關鍵所在,其特點在於不拘一法,混合並用,使作品達到空靈剔透的效果,故而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極為常見。從別號"雕三雕"的劉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藝自成譜系。

由於"三雕"不是士大夫的創作,而是廣大下層普通工匠藝人的創造,它就更凝聚著社會民眾的心念,更為深刻地體現出當時民眾的審美意識。"婺源三雕"藝術在徽派建築中不但起著裝飾功能,而且更起著精神和理念的教化作用,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高度圖案化、形式化是"婺源三雕"的重要特征。另一個特征是布局定式化,即圖案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級出軌。

"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築中各司其職,磚雕、石雕多用於門樓,木雕用於堂內。龍、人物、花鳥和幾何圖案等級森嚴。龍的等級最高,放在最中間、最高處。人物次之。花鳥器皿更次之,幾何圖案則是輔助性裝飾。在幾何圖案中"萬"和"回"字紋用得較多。還有一個特征是雕功藝術化。"婺源三雕"藝術不但圖案惟妙惟肖,引人入勝,而且刀功純熟,技藝已到了巧奪天工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至,意隨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的高度一致。

(四)、傳承意義

徽派建築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婺源三雕"又是徽派建築的主要內容,它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爐,極具藝術價值,更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當代的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有巨大的影響。"婺源三雕"是華夏文明的藝術傑作,又成為徽派建築最精彩的藝術亮點,它具有學術研究和歷史考察價值,有觀賞、審美的精神價值,同時也為當代建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物研究和借鑒價值。
徽州三雕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美術

地區:安徽,江西

編號:ⅶ-37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黃山市;江西省婺源縣

一、徽州三雕

(一)、簡介

古代徽州轄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和江西省婺源縣。"徽州三雕"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

(二)、溯源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我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裡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台樓謝,樹本山

[1] [2] 下一页

一個翅中多少克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