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的塗刷方法 牆面粘貼陶瓷磚,目前可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到市場購買成品膠粘劑直接粘貼,另一種是現場配制。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粘瓷磚的膠粘劑有三種:
第一種是立時得快速膠粘劑,是可直接使用的產品。使用時在牆體表面和瓷磚背面薄薄塗抹一層膠液,晾置數分鐘後,用手觸摸膠面不粘手時,上牆壓合即可,使用非常方便。
第二種是jd-503瓷磚粘結劑,產品為白色粉末狀,使用時加水調成粘稠膠液。這種產品不僅有很強的吸附力,同時有一定的時間可以做粘貼調整,調好的膠漿應在4小時內用完。一般抹膠厚度在3~5毫米之間。
第三種是903多功能建築膠,也是直接使用的產品,這種產品粘結強度高,2小時之內可以調整,刮膠厚度為2毫米,使用非常方便。選用成品膠粘貼,成本較高,適宜在牆體基層表面平整時選用,否則粘貼成本就會加大。
家庭裝修中粘貼牆面磚一般采用現場配制107膠水泥膠柑劑的方法,這是最經濟實用的粘貼膠劑。 1、舊樓翻新前應對基層考察哪些主要因素? 舊樓翻新前應考察基層的種類、施工年限、老化程度、是否粉化、剝落等因素,然後根據基層的上述狀況和設計效果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一般需要經驗豐富的專業廠家采用專用工具、配套材料和適當方法處理。 2、舊樓翻新的主要基層種類有哪些? 由於建築塗料的使用壽命一般為5—10年,特殊產品可能達到15年,加上近幾年新型塗裝工藝的不斷湧現及人們對審美、打造企業形象等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實現工程中遇到的既有建築的塗裝改造工程越來越多,這些舊基層一般包括以下幾類: (1).各種工藝做法的舊塗料裝飾基層 對於一般的外牆乳膠塗料產品形成的塗層,其使用壽命一般在5—7年;溶劑型塗料產品形成的塗層使用壽命一般為8—10年。因此,接近或超過使用年限的裝飾塗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褪色、開裂、脫皮、粉化、剝落、發花等現象。當上述現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當重新塗飾處理。 (2).多重效果的裝飾抹灰基層 裝飾抹灰也屬於水泥砂漿基層,但比一般的抹灰具有顏色多樣、質感豐富、裝飾效果鮮明等優點,它是在一般抹灰底層和中層的基礎上做各種裝飾罩面層而成。如拉毛型抹灰、防石抹灰、假面磚抹灰、水刷石飾面抹灰等等。隨著時間延長及新型塗料塗裝工藝的發展,經濟水品的提高,以及提升城市、企事業單位形象的需要,原裝飾抹灰顏色暗淡、開裂粉化等缺陷的出現,也使更多的人選擇了采用塗料裝飾改造舊牆面的做法。 (3).原來未塗刷的清水牆基層 該類基層在磚混結構的低層、多層建築中較多。建造年代多集中在上世紀60—80年代。牆體材料以紅色、青灰色的燒結磚為主。多由於年久老化或與周圍現代化建築不和諧等因素,不少單位提出重新粉刷的要求。 3、舊樓塗料基面如何翻新處理? (1).清理牆面:以鏟刀清除牆面已松動的膩子層。用鏟刀無法清除的膩子層,可以用小錘子輕輕敲擊,如果沒有空鼓的聲音,並且敲後仍不松動的地方可以保留原有的基層。 (2).清洗牆面:用清潔水或洗滌靈將表面的浮塵、油污進行徹底清洗干淨,然後用高壓水槍進行徹底沖洗,清除已粉化的塗層。 (3).修補牆面:用外牆柔性耐水膩子對局部損壞部位進行修補完整,用找平整個牆面, (4).塗刷封閉底漆:待膩子層充分養護固化干燥後,塗刷1—2遍封閉底漆,並且防止漏塗。 (5).塗刷外牆面漆:待封閉底漆完全干燥後,塗刷兩遍外牆面漆。塗料塗刷時禁止過量兌水,尤其是深顏色的塗料兌水過多可能導致浮色發花等不良現象。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禅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等人,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1949年後,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著意加以保護。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這裡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旅游者們觀光的勝地。東大殿是該寺主殿,位於最上一層院落,在所有建築中位置最高,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今1100多年,堪稱國寶。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縣南禅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正殿外表樸素,柱、額、斗拱、門窗、牆壁,全用土紅塗刷,未施彩繪。殿前依地勢用片石壘砌著十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築九十厘米高的台基,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前檐正中五間安裝有五路門釘的大板門,兩盡間及兩山後安置棂窗。斗拱之上結梁架,有天花板,將梁架隔為“明袱”和“草袱”兩個部分。明袱在殿內可以看見,砍削規整,輪廓秀美。柱頭卷殺作復盆,一寶裝煉話為裝飾,每瓣中間其脊,脊兩側突起橢圓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頭,為唐代最通常的作風。天花板都作極小的方格,與日本天平時代(相當我國唐中葉)的遺構相同,這也是大殿為唐建的力例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厘米、寬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兩個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高3.l米)矗立在正脊兩端,使整個殿宇宏偉整饬,魁梧壯麗。
東大殿內完整地保存著唐代泥塑和唐代壁畫。殿內沿著後內柱的中線砌一堵扇面牆,進五間之長。牆兩端再折而向前,三面繞擁,如同一個大屏風。扇面牆下是一座高矮十四公分的大佛壇,佛壇寬五間,有塑像35尊,其中,佛像高大,位於明次三間正中,皆坐於束腰須彌座上。當心間為釋迎佛,結跏跌坐,發螺旋,觸地印,神態寧靜而莊重。南次間為彌勒佛,雙足下垂,腳踏蓮蒂,面相端莊慈祥。北次間為彌陀佛,結跏而坐,神色安然自得。三佛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口唇端正,均為極為顯著的唐風。三佛像前面皆有四菩薩脅侍,釋迦兩側有阿難、迦葉侍從。南北兩稍間有文殊、普賢二菩薩駕於獅、象之背,手捧經卷和如意,神態娴靜而優雅。菩薩像前,有撩蠻、拂森和二童子、供養菩薩六軀,手捧果盤分別蹲於當心三間前沿仰蓮座上。彌勒佛、阿彌陀佛胸腹部的衣折和結帶,釋迦佛、阿彌陀佛吹在佛座上部的衣折和,均為唐代的固定形式。侍理菩薩腰部彎曲,微向前傾,腹部稍突起,為唐中葉後菩薩像的特征,與敦煌塑像同出一范。供養菩薩都在高蒂蓮花上,一足蹲,一足跪,此中形象國內不多見,除敦煌石窟外,僅大同華嚴寺還有。佛壇的左梢間為普賢菩薩騎象,右梢間為文殊菩薩騎獅子,都有兩菩薩在旁侍理。按通常配制,文殊騎獅居左,普賢騎象居右,這裡卻相反。文殊的衣飾比較特殊,在胸前作如意頭,兩乳作螺旋紋,雲頭復在肩上,兩袖翻卷作火焰形,與其它寺院內文殊的塑法有所不同。看那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舒眉展眼,神情安詳,裸胸見膊,頸戴璎珞,婉約寶環,既生動地塑造了當時印度人的形象,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服飾風俗。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均垂雙辮形象逼真動人,吸引觀眾注目。看著塑像,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名句來。兩側金剛各一,手持長劍,披甲執劍,嗔目怒視,威而不惡,壯而怖,具有我國唐代武將風度。這些彩塑,佛像高近5米,菩薩3米有余,供養者與人身略等,姿態莊重,塑法簡練,皆為我國佛教極盛時期的藝術精華。佛壇左端有一女塑像,是建殿施主寧公遇。殿內南側,面對佛壇有一塑像,為建殿時佛光寺主持願誠高僧,都是寫實的等身肖像。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沿著佛殿兩山牆和檐牆砌石上排列著五百羅漢,現僅存296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據明《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記載,羅漢塑像為明代遺物。此外,佛壇塑像經歷代重裝,雖塑體原形保存了唐代風格,但唐塑的色澤已被破壞了。當代佛殿多以壁畫做裝飾,現在東大殿只存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其中最足珍視的為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幅分三組:中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起旁又有菩薩、天王、飛天等。避之兩極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一列是披袈裟的僧徒,南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嘴兩旁出胡須,與敦煌壁畫中所見屬同一格式。顏色除石綠以外,都呈顯深暗鐵青色。各像衣紋線條都極流暢,富有唐風。而勾畫臉和胡須的筆伐,含有漢畫遺風。佛座背面的壁畫,用筆淳古,色澤如新,內容和構圖同唐代吳道子《天王送子圖》相仿佛,是我國現村木構建築中唯一早期的壁畫。神龛內有一尊塑像,面色黧黑,前額突出。頭發呈螺旋狀,體現了金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特點。殿內東西山牆和北牆,原有彩繪五百羅漢,現存245尊,為明弘治年間繪畫。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總之,東大殿的佛殿建築,表現了結構與藝術的高度同意,有著我國唐代木構建築的明顯特點,它雖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了七十五年,但規模遠勝與彼,而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一般都將東大殿作為仿唐建築的范例。文殊殿在寺門內北側,建築年代及規模僅次於正殿,面寬其間,進深四間,總面積為六百一十平方米。文殊殿是此寺的配殿,配殿結構規模這樣大,占地面積僅比主殿小六十七平方米,也是少見的。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為擴大殿內空間,在結構上采取特殊的減柱法,前面兩槽均用長跨三間的大內額,後槽在內額與內額之間用斜材傳遞負荷,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為我國古建築中所罕見。文殊殿內當心間的後內柱之間安板壁作扇面牆,它的前面是佛壇,壇上有文殊騎獅塑像,兩旁有恃理菩薩,共有塑像七尊。 文殊塑像,寶冠和衣折繁復,面像秀潤,為殿建同期文物,具有宋代泥塑特征。神龛內有一尊塑像,面色黎黑,前額突出,頭發成螺旋狀體現了金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特點。殿內東西山牆和北牆,原有彩繪五百羅漢,現存二百四十五尊,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美術的珍貴資料。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五百羅漢”是什麼意思?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並不意味暗合是固定數字;“羅漢”是佛家的一種得道果位,在佛、菩薩之下。五百羅漢在我國五代時期始見欲繪畫和雕塑,標志佛的出家弟子甚多。殿頂正脊中央的琉璃寶剎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燒制,形狀秀麗,色澤渾厚。佛光寺內,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多,八角形,束腰刻獅子六只,仰蓮上立八角幢身,上有八角寶蓋,蓋上有八角矮柱,四面個镌佛像,為唐大中十一年造,幢身刊刻:“奉為國及法界眾生造佛頂陀籮尼幢……女弟子佛殿主凝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立幢”,與東大殿內梁下所題佛殿主姓名相符,是大殿建築年代的佐證;另一石幢在山問內庭院之中,唐乾符四年镌造,高四點九米,八角形須彌座,束腰八面,每面镌有是伎樂,刊刻“唐乾符四年歲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立畢”等語。幢身之上有寶蓋,寶蓋上立八角矮墩。大佛殿左側,有一座六角青磚磚塔,三檐二層,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型制奇特,有印度式的束蓮柱,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禅師塔,俗稱祖師塔。參照[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