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秘魯的地標是什麼?正文

秘魯的地標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比如是建築性的地標等答案
 
秘魯的地標——丘比丘印加遺址

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庫斯科省烏魯班巴河左岸海拔2430米高的山上,三面臨河,一面是連山的熱帶山林的懸崖峭壁,常年籠罩在雲霧中。馬丘比丘建於公元15世紀,占地13平方公裡,包括太陽神廟、軍事堡壘、祭壇、貴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場、作坊、廣場、浴池等近200座建築和連接山坡與城市的約3000級台階,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山脊斜坡和後山辟有百余層梯田,用於種植糧食、蔬菜。遺址境內分布著許多“衛星城”,處處可見花園、通道、宮殿等宏偉建築。公元16-17世紀之交時,遭到廢棄。在大多數印加城市被西方殖民者破壞的情況下,此處遺址還保留著印加時代的風貌。
 
在古印第安語中,秘魯意為”玉米之倉”,因此地盛產玉米而得名。
國際長途電話區號:51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紅色,白色長方形中間有
秘魯國徽國徽圖案。白色象征自由、民主、和平與幸福;紅色象征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只象征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國花:向日葵、坎塗花
國樹:金雞納樹
國獸:駱馬
秘魯貨幣新索爾

貨幣:新索爾(newsol)

首都:利馬(lima),人口781.67萬(2005年)。年平均氣溫18.7℃,被譽為“世界不雨城”。
首都利馬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4個省和1個直屬區(卡亞俄區)。各省名稱如下:亞馬孫省、安卡什省、阿普裡馬克省、阿雷基帕省、阿亞庫喬省、卡哈馬卡省、庫斯科省、萬卡維利卡省、瓦努科省、伊卡省、胡寧省、拉利伯塔德省、蘭巴耶克省、利馬省、洛雷托省、馬德雷·德迪奧斯省、莫克瓜省、帕斯科省、皮烏拉省、普諾省、聖馬丁省、塔克納省、通貝斯省、烏卡亞利省。
獨立日:7月28日(1821年)
國慶日:7月28日(1821年)

人民生活:
2005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2.6%,貧困人口比例為48%、赤貧人口比例為18%。全國共有醫院139家、醫療中心1233家、衛生所5518個。移動電話和固定電話門數分別為558.34萬和225.05萬。

國家政要:
總統阿蘭·加西亞·佩雷斯(alangarciapérez),2006年7月28日就任,任期5年。
第一副總統路易斯·詹彼得裡·羅哈斯(luisgiampietrirojas)。
第二副總統洛德斯·門多薩·德爾索拉爾(lourdesmendozadelsolar),2006年7月28日就職,任期5年。
[編輯本段]地理

秘魯自然地理:
面積為1285216平方公裡。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毗連,南與智利交界,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公裡。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占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干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干燥而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氣溫變化較大,年降水量200—1,000毫米;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布,地廣人稀,是近年新開發的石油產區。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干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最大的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鳀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平均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不足25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森林面積占領土面積51%。

人口:
2822.07萬人(2007年),男性為1332.6萬人,占總人口的49.7%;女性為1372.9萬人,占50.3%。
其中印第安人占41%,印歐混血種人占36%,白人占19%,其他人種占4%。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交通: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占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鐵路:秘是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鐵路總長2021公裡(2005年)。2004年,鐵路客運量121.28萬人次,貨運量206.84萬噸。
公路:公路總長78318公裡(2004年)。2005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34.95萬輛,其中轎車86.13萬輛、皮卡及吉普車30.64萬輛、客車4.37萬輛、卡車10.44萬輛、其他車輛3.37萬輛。2005年公路客運量5859.96萬人次。
水運:2000年有各類船只6883艘,貨運量1534萬噸。2005年全國共有20港口,客貨運船只476艘。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欽博特、伊洛、派塔和薩拉維裡。
空運:2004年全國共有飛機178架,客運量510.50萬人次,機場31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分別是:利馬“豪爾赫·查維斯”國際機場、庫斯科國際機場、伊基托斯國際機場、塔克納國際機場和阿雷基帕國際機場。
納斯卡線條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晚5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3小時。
文化和自然遺產:

馬丘比丘古城遺跡◆利馬古城◆馬丘比丘古城◆阿比塞奧河國家公園◆昌昌古城◆阿雷基帕古城◆納斯卡巨畫、胡馬納大草原◆查文古城◆馬努國家公園◆庫斯科古城◆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安第斯山脈中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古城之一,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
古代境內居住著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府,在高原地區建立了“印加帝國”,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15-16世紀初形成美洲的古代文明之一─印加文明。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35年建立利馬城,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10月28日玻利維亞和秘魯正式合並,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2月20日邦聯徹底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
秘魯皇家費利佩城堡發動軍事政變上台。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裡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布“還政於民”。秘魯費利佩城堡皇家費利佩城堡——秘魯歷史的見證秘魯高原古都庫斯科。
[編輯本段]政治
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3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二副總統、國會兩院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2000年11月,秘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不得連任。議會稱國會。一院制。國會擁有立法和監督職能。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
[編輯本段]軍事

秘魯士兵秘魯軍隊是在19世紀初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總統任主席。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是武裝力量聯合指揮部,由三軍司令組成,直屬總統領導,成員為三軍總司令,並輪流擔任主席。現任聯指司令何塞·威廉姆斯·薩帕塔上將(joséwilliamszapata),陸軍司令塞薩爾·雷諾索·迪亞斯上將(césara.reinosodíaz),海軍司令豪爾赫·奧古斯托·安普埃羅·特拉武科上將(jorgeaugustoampuerotrabucco),空軍司令路易斯·費利佩·孔德·加拉伊上將(luisfelipecondegaray),國民警察局長路易斯·蒙托亞·比利亞努埃瓦少將(luismontoyavillanueva)。秘魯實行義務兵制,服役期兩年。
2004年秘總兵力11.5萬人。陸軍7.5萬人,設6個軍區,編有14個師、3個大隊、5個支隊、3個直升機中隊,裝備各類坦克410輛、裝甲運輸車280輛、裝甲偵察車165輛、各種火炮830余門;各類飛機88架。海軍2.5萬人(包括陸戰隊3000人和海軍航空兵800人),設有5個海區,共有各類艦艇66艘,其中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導彈護衛艦4艘、潛艇8艘、導彈快艇6艘,飛機40余架。空軍1.5萬人,編有4個飛行聯隊,1個訓練司令部;裝備各種飛機428架,其中作戰飛機118架、武裝直升飛機23架。1992年從尼加拉瓜購進蘇制武裝直升飛機19架,1996年從俄羅斯購進米格—29戰機10架。另有預備役部隊18.8萬人(陸軍),准軍事部隊7.4萬余人。2004年,秘國防預算28.06億新索爾,占政府開支的6.36%。
[編輯本段]經濟
秘魯是傳統農礦業國,屬拉美中等水平。礦產豐富,石油自給有余。工業以加工和裝配業為主。2005年工業增長率為7%,礦業增長率為7.4%。
籐森執政期間,實行私有化政策,並在物價、稅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經濟形勢逐步好轉。
托萊多政府實行“恢復經濟政策”,宏觀經濟運行平穩,近5年來年均增長率達5%。2005年,經濟繼續增長,通膨降低,貿易順差加大,資本市場更加健全,投資者對秘前景普遍看好。但經濟發展的成果未能惠及廣大下層民眾,貧富分化等問題未得到根本扭轉。
加西亞總統就職後,表示新政府將基本延續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吸引投資,加快經濟發展速度;重視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實施掃盲計劃;對能源和礦業企業加征高額利潤稅;增加就業和改善勞工權利。
2005年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gdp):757.2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82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6.67%
匯率:1美元=3.296新索爾。
通貨膨脹率:1.43%
失業率:9.6%(利馬)

礦業:
礦業資源豐富,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主要有銅、鉛、鋅、銀、鐵和石油等。铋、釩儲量居世界首位,銅占第三位,銀、鋅占第四位。目前石油探明儲量為4億桶,天然氣71000億立方英尺。森林覆蓋率為58%,面積達7710萬公頃,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水力和海洋資源極為豐富。
旅游業: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旅游資源豐富。2005年,赴秘外國游客達148.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3.7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1%。2005年全國各類飯店數量:5星級25家、4星級22家、3星級446家、2星級848家、1星級418家。主要旅游景點有:利馬大廣場、托雷塔格萊宮、黃金博物館、庫斯科城、馬楚-皮楚遺址等。
金融:
截至2005年底,秘魯黃金儲備為5.76億美元,外匯儲備141.19億美元,公共外債222.79億美元,償債率為15.2%。(資料

[1] [2] 下一页

關於機房照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