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布洛克磚的施工工藝怎麼樣? 鲣魚級攻擊型核潛艇 鲣魚級屬於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水滴形殼體的核潛艇。該級艦在1955至1961年間共建成服役6艘,除"蠍子"號1968年5月22日因事故沉沒於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其余5艘於1986年至1991年相繼退役。 鲣魚級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76.7米,寬9.6米,吃水8.9米。 排水量:水上3075噸,水下3513噸。 航速:水上16節,水下大於30節。 自持力:最多達到了70天水下連續航行。 潛深:200米。 人員編制:128人(其中11名軍官)。 動力裝置:采用1座威斯汀豪斯公司的s5w壓水堆和2台蒸汽輪機,單軸推進,最大功率15000馬力。s5w壓水反應堆由s3w型和s4w型發展而來,因效率更高,整體體積變小。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mk48型魚雷。 電子設備:sqs-4型和bqr-2b型聲吶,分別布置在魚雷發射管的上方和下部;mkll2型魚雷火控系統;2部潛望鏡,並排位於指揮台圍殼內,可升降;1部ss-2型雷達升降桅桿,位於潛望鏡之後;1部電子對抗升降裝置,位於雷達升降桅桿之後。 鲣魚級攻擊型核潛艇-6艘 ss585鲣魚(skipjack):1956/5/29開工,1958/5/26下水,1959/4/15服役(大西洋艦隊),1990/4/19退役 ss588闊鼻鲈(scamp):1959/1/23開工,1960/10/8下水,1961/6/5服役(太西洋艦隊),1988/4/24退役 ss589蠍子(scorpion):1958/8/20開工,1959/12/19下水,1960/7/29服役(大西洋艦隊),建造期間改造為"喬治.華盛頓"號彈道導彈核潛艇.後又開工另一艘鲣魚級,艇名和艇號還是用原來的.1968年5月22日因事故沉沒於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 ss590大頭魚(sculpin):1958/2/3開工,1960/3/31下水,1961/6/1服役(太西洋艦隊),1990/8/3退役 ss591鲨魚(shark);1958/2/24開工,1960/3/16下水,1961/2/9服役(大西洋艦隊),1990/9/30退役 ss592梭魚(snook);1958/4/7開工,1960/10/31下水,1961/10/24服役(太西洋艦隊),1986/10/8退役 長尾鲨級攻擊型核潛艇 長尾鲨級屬於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1958年至1967年間共建造14艘。長尾鲨級的首艇"長尾鲨號"於1961年服役,1963年4月10日大深度潛航試驗時在波士頓以東220海裡處沉沒。 長尾鲨級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84.9米,寬9.6米,吃水7.6米。 排水量:水上3750噸,水下4310噸。 航速:水上20節,水下25節以上。 潛深:300-400米。 人員編制:127人。 動力裝置:采用s5w壓水堆,單軸,15000軸馬力,采用2台蒸汽平透傳動方式。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魚雷和“沙布洛克”火箭助推魚雷。 電子設備:an/bqq-2型高效率綜合聲納。
鲣魚 俗名: 鲣魚、正鲣。
產地及產期:
漁場位於三大洋的赤道附近海域。
介紹:
中國大陸名稱:鲣魚
中國台灣名稱:正鲣
日本語名稱:カッオ
英語名稱:skipjacktuna
鲣魚體呈紡錘,主要特征是體側腹部有數條縱向暗色條紋,漁場位於三大洋的赤道附近海域。長度在1米以內,重量一般在5-10千克范圍。圍網和竿釣是捕撈鲣魚的主要漁具。該魚種是制作罐頭金槍魚的主要原料。
長尾鲨科(alopiidae)長尾鲨屬(alopias)5種鲨魚的統稱,以其大鐮形長尾長得幾達體長之半而聞名。廣布於世界熱帶和溫帶海洋,以烏賊與集群性魚類為食。先用長尾把獵物圈趕成小群,而後進行掠食。有時以尾擊暈獵物,或擊打水面以恐嚇獵物。通常認為對人無害。著名的狐形長尾鲨(a.vulpinus)為體色深的大型種,可長達6公尺(20呎)。
長尾鲨的活動范圍很廣,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溫帶和亞熱帶海域都有它的蹤跡。種類不多,我國只有3種,在南海和東海常見的是弧形長尾鲨和淺海長尾鲨(也有人稱淺海狐鲛),還有一種稱為深海長尾鲨,主要生活在外海深處。
長尾鲨的身體與其他的鲨魚差不多,但尾巴往往超過體長,所以看起來特別醒目,故名長尾鲨。至於長尾巴的功能,以前一直是個謎,因而曾引起人們的許多猜測,據觀察,長尾鲨遇到魚群時,會用長尾狠命擊水,借此發出一種可怕的聲音,嚇得魚兒聚成一團,甚至失去知覺,這時長尾鲨才從從容容地享受,直到吃飽為止。<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百度百科“長尾鲨”級核潛艇: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在建造“鳐魚”級潛艇的同時,新設計的水聲設備an/bqq-2和“沙布洛克”反潛火箭已經研制成功。為了裝備先進的反潛火箭和高性能的探測設備,為了加大潛艇的下潛深度以及減小機艙噪音和螺旋槳空泡噪音,美國海軍於1958年-1967年建成了第三代攻擊核潛艇“長尾鲨”級。該級艇共建造13艘。該級潛艇又稱“大鲹魚”級。 尺度:長84.9米,寬9.6米,吃水7.6米 排水量:水上3750噸,水下4310噸 航速:水上20節,水下25節以上 潛深:300-400米 動力裝置:反應堆為s5w壓水堆,單軸,15000軸馬力,采用2台蒸汽平透傳動方式 武器裝備:舯部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裝備了射程比魚雷遠的“沙布洛克”魚雷火箭 電子設備:an/bqq-2型高效率綜合聲納 “長尾鲨”級攻擊核潛艇的首艇“長尾鲨”號於1961年服役。1963年4月10日開始大深度潛航試驗。由於主機艙內海水系統強度不夠,造成耐壓殼破壞,導致該艇橫臥海底,艇員隨艇同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核潛艇沉沒事故。1963年4月10日,美國攻擊型潛艇‘長尾鲨‘號在波士頓以東220海裡處沉沒。當時,該艇正在試航,下潛到130米處時進行了壓載艙的注水試驗。從水下200米開始,它越往下潛,水面上收到它發來的電話聲音就越模糊。不久,潛艇從水下報告:‘出現故障,艇首上翹,目前正向壓載艙充……‘話音顯得十分驚慌,還沒講完便突然中斷了,幾分鐘後,水下傳來一聲艇體破裂的聲音,接著便鴉雀無聲了。艇上129人無一生還。後來調查結論稱,可能是一根海水管道破裂,導致海水大量湧入艙內,一些電線被海水浸泡和沖刷後又影響了電氣系統,從而使潛艇喪失動力,坐沉海底。每類艦船事故都帶有本身特有的原因,但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艦船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一類是在航行條件和緊急情況下出現的原因。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是在艦船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產生的,如設計水平低就往往會使艦船的平穩性,機動性和結構強度不夠,或抗爆和防火性能差。造艦中不合要求,材料、工藝等不過關,都會留下後患,導致嚴重事故。航行條件下發生事故,則多是艦員對艦船的性能、使用掌握得不夠,或對航區的水文氣象和水道測量的條件不甚了解等。緊急情況下發生事故,往往是由於艦員對具體救護措施不清楚,消防技術器材欠准備等。 “長尾鲨”號的沉沒使美國海軍發展核潛艇的銳氣受到了挫折,推遲了“長尾鲨”同級艇的研制進度。但是,鑒於但是蘇聯核潛艇的力量的增強,美國海軍為了保持它對於蘇聯潛艇部隊的優勢,並且針對“長尾鲨”號沉沒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建造了第四代攻擊核潛艇“鲟魚”級。
鲣魚級攻擊型核潛艇 鲣魚級屬於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水滴形殼體的核潛艇。該級艦在1955至1961年間共建成服役6艘,除蠍子號1968年5月22日因事故沉沒於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其余5艘於1986年至1991年相繼退役。
鲣魚級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76.7米,寬9.6米,吃水8.9米。
排水量:水上3075噸,水下3513噸。
航速:水上16節,水下大於30節。
自持力:最多達到了70天水下連續航行。
潛深:200米。
人員編制:128人(其中11名軍官)。
動力裝置:采用1座威斯汀豪斯公司的s5w壓水堆和2台蒸汽輪機,單軸推進,最大功率15000馬力。s5w壓水反應堆由s3w型和s4w型發展而來,因效率更高,整體體積變小。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mk48型魚雷。
電子設備:sqs-4型和bqr-2b型聲吶,分別布置在魚雷發射管的上方和下部;mkll2型魚雷火控系統;2部潛望鏡,並排位於指揮台圍殼內,可升降;1部ss-2型雷達升降桅桿,位於潛望鏡之後;1部電子對抗升降裝置,位於雷達升降桅桿之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