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美是什麼正文

美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50字!快!今天就要!
 
美是什麼


摘要:
根據馬克思主義事物的本質可以表現為不同層次的理論,本文認為,美的本質主要可以表述為:一、從本質論講,美是主觀的,即美是人的社會意識;二、從根源論講,美是客觀的,即美源自於一種客觀存在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即客體與主體的統一;三、從中介論講,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即客觀對象的審美價值符合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人作為審美主體就給予客觀對象以美這樣由衷的審美判斷、審美評價。

關鍵詞:美主觀客觀客體主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本質表現為不同的層次。由此審視美,美的本質也是如此。具體地說,美的本質由表及裡、從淺到深,主要表現為三個層次,即美的本質論意義、美的根源論意義和美的中介論意義。為嘗試回答、解決美的本質問題,本文擬分別從本質論、根源論和中介論這樣三個不同方面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地展開對美的具體分析和深入探討,不妥之處,恭請批評指正。

一、美是主觀的

美是什麼?這是美的本質問題。從本質論講,我同意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呂熒的觀點,即美是主觀的,“美是人的社會意識”①。呂熒作為中國當代唯物主義美學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他關於美的精辟見解以及他為人類美學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無疑是人類美學思想史上迄今最為燦爛和不朽的一頁。
為什麼美是主觀的,是“人的社會意識”呢?呂熒講:“美,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對於美的看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個東西,有的人會認為美,有的人卻認為不美;甚至於同一個人,他對美的看法在生活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原先認為美的,後來會認為不美;原先認為不美的,後來會認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②“美是人的一種觀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觀念,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形成的,都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觀念。”③
這實際上就是說,美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就在於它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對社會存在的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反映、判斷或評價。當然,這種客觀事物包括自然美。如果自然美與人無關,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那麼它對人作為審美主體而言就是“無”,即沒有意義,它還怎麼可能給人作為審美主體帶來一種美感享受和精神滿足呢?
呂熒在論述美是人的社會意識時,還深刻揭示了美與社會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等。他說:“美隨歷史和社會生活本身變化和發展而變化發展,並且反作用於人的生活和意識。”④
當然,呂熒本人還不是人類社會歷史上唯物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實事求是地看,呂熒之前,有人就已從與客觀事物的聯系和關系上提出美是主觀的,這些人才是人類社會歷史上唯物主義美學的偉大先驅。比如,象朱狄所說,是十七世紀荷蘭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美是主觀的觀點”⑤。斯賓諾莎說:“如果神經從呈現於眼前的對象所接受的運動使我們舒適,我們就說引起這種運動的對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運動的對象,我們便說是丑的。”⑥爾後,有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休谟。“休谟是美學史上評價最有分歧的美學家,……他的哲學思想相當復雜。他的美學思想僅僅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側面,因而也是充滿矛盾的。”⑦但他的思想也有其顯然的正確一面、合理之處。他不僅提出美是主觀的,是人的感覺或意識,而且他“並不完全否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有關”⑧,也就是說,不否認美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某種聯系和關系。他說:“雖然美和丑還有甚於甜與苦,不是事物的性質,而是完全屬於感覺,但同時也須承認:事物確有某些屬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適合於產生那些特殊感覺的。”⑨
但這些先驅們的觀點畢竟非常簡單,過於粗淺,還只具一般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和特點。只有到了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呂熒的出現,這樣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才開始了一個歷史性的飛躍,發生了一次偉大的、深刻的變革。
呂熒在批判地繼承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的基礎上,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新世界觀”為武器,憑借一個學者應有的勇氣和智慧,把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研究進一步明確地、大刀闊斧地引進了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從與社會存在的關系角度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入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會意識的思想,這就在人類社會歷史上不僅前所未有地賦予了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以一種辯證、歷史的性質和特點,使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更加具有科學品格和真理品格,而且也極大地推進了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的研究進程,是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和重大發展,具有著無可爭議的、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
呂熒之後,有人提與美是人的社會意識類似的觀點。如孫潛說:“我們用審美的觀點來評價事物,得出對於這事物的美的認識或評價,這就是美。因此,我認為,美不是社會存在,而是人對於社會生活的一種審美的認識,是一種意識形態。”⑩這些觀點應該說是一種對呂熒美學思想的積極肯定和大力支持。
遺憾的是,由於人們籠統地、片面地和膚淺地認識和理解美的主觀論以及它的理論性質,結果,這樣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在中國當代五、六十年代一問世就被一些人錯誤地指斥為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異端”從而遭到了人們異乎尋常的批評和反對,它非但沒有產生什麼影響,而且隨著這種批評和反對很快聲名浪藉,銷聲匿跡。
美的主觀論中確有一些是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對這一點,我們應該有個清醒認識,但我們能否說所有的美的主觀論都是什麼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嗎?
所幸在,自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不斷深化,這種對美的主觀論的看法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八十年代,是這種變化的初始。比如在1982年8月2日至8日於哈爾濱召開的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四屆年會上,有人就明確提出不同意見:“美在主觀意識,不能認為是唯心主義美學觀點。因為這裡所講的‘意識’,雖然是主觀的,但卻以客觀事物為基礎,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的結果。”⑾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一書中於詳細地分析了美學史上的一些具體事實後也鄭重聲明:“在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和美學上的主觀論之間並沒有一種必然的聯系。”⑿
進入九十年代,這種變化就不斷得到擴大和加強。比如,封孝倫指出:“談到人、人的觀念、人的意識、人的情感意志就是唯心主義嗎?恐怕不能這樣說。人有意識,有情感欲望,這是客觀存在。馬克思並不忌諱談人的意識、精神、情感,它只是堅持人的精神,是由人的物質存在產生的、決定的,而不是人的精神產生人的物質。因此,它很明白,人的精神時時處處受到人的物質存在的制約。按照這個邏輯關系來談人和人的精神,就不是唯心主義而是唯物主義,而且可能是辯證的唯物主義。”⒀王暢在《論美是觀念及其理論內涵》一文中談得更為具體、詳明。他說:“對於呂熒的‘美是觀念’說,不能簡單地與柏拉圖和黑格爾的‘理式’、‘理念’說劃等號,或不加分析地把它看成是唯心主義一類的東西。”⒁李志宏在《主觀論美本質觀再評價》一文中也肯定地講:“中國當代主觀論者同古典主觀論者卻有著根本不同。古典主觀論者是以唯心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的,他們認為‘心’、‘觀念’是第一性的、先天存在的。而中國當代主觀論者則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們理論的邏輯線路是:以客觀的社會存在解釋觀念的形成,以觀念的作用解釋美的形成。”⒂籠統地肯定中國當代美的主觀論,當然也是需要商榷的,或許還是王暢的看法比較中肯,比較切合實際。王暢認為,對中國當代美的主觀論也要進行具體分析,比如高爾太的主觀論,就根本不同於呂熒的主觀論。他說:“以往人們在劃分美學流派時,幾乎把呂熒的‘美是觀念’論與高爾太的美論歸為一個流派,即‘美在主觀’論。其實,呂熒與高爾太的美學觀並不相同,把他們劃歸一‘派’,也並不合適。”⒃但李志宏同志不同意中國當代美學界長期以來存在的那種對美的主觀論一律排斥、一概否定的錯誤做法,也顯然難能可貴,有其毋庸置疑的正面意義。
我認為,對美的主觀論看法上的這種明顯變化,是時代的進步,也是美學的進步,具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伴隨著人們對美的主觀論看法上的這種不斷變化,伴隨著人們對美是人的社會意識觀點的重新發現和再次確認,我們中國當代的美學研究、美學理論無疑將面臨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面臨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絕好時機。相信以美是人的社會意識這一脈唯物主義美學思想作為我們中國當代美學建構的基本指導思路和理論出發點,我們中國當代的美學研究一定會一路高歌,大放光彩,從而實現自己偉大的現代化和歷史振興,並最終贏得下一世紀!
 

長沙家具哪裡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