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薩基著裝後產生了怎樣的立體型 接上。
三、羅馬的男子服 與希臘服裝文化相比,特點一:在衣服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上是從單純和樸素向復雜化發展;特點二:羅馬服裝具有更加明確的性別意識。 (1)托加: 1.托加?普拉:沒有任何裝飾的白色毛織物的羅馬市民的正式服裝。 2.托加?普萊泰克斯塔:紫色邊飾的官員制服。 3.托加?康迪達:經漂白處理過的競選官吏專用的托加?普拉的一種。 4.托加?普爾拉:灰暗色、深褐色、接近黑色的喪服。 5.托加?佩克塔:紫色織物上有金線刺繡花紋的豪華托加,凱旋將軍和皇帝穿用。 6.托加?特拉貝阿:是大禮服,有紫色邊飾的彩色托加,顏色依據地位而不同。 (2)其他以方形為基礎的外衣: 1.拉凱魯那2.薩古姆3.帕魯達門托姆4.阿寶拉5.帕留姆6.佩奴拉7.比爾魯斯8.萊納 (3)丘尼卡 內衣丘尼卡,是一種寬大的睡袍一樣的袋裝貫頭衣,在肩部和腋下縫合,呈“t”字形,袖長及肘,也有長袖和無袖,男子的丘尼卡衣長及膝,女的衣長及踝,腰部系帶子。貴族或官吏的丘尼卡還在前後各裝飾兩條紫色的條飾,-“克拉比”,用其寬窄表示官階的大小。根據丘尼卡衣長、袖長、用途、及其裝飾“克拉比”的變化,可分為: 1.丘尼卡?塔拉裡斯:衣長及踝、一般有長袖,主要用於女性。 2.丘尼卡?印提瑪:作為內衣,男女都穿。 3.達爾瑪提卡:衣身前後都有兩條紫色的裝飾線-“卡拉比”,帝政後期成了基督教徒的象征物。 5.丘尼卡?昂古斯提卡拉比亞:前後各裝飾兩條紫色的窄條裝飾的達爾瑪提卡,是上流階級的標志,公元300年後純粹成了裝飾。 6.丘尼卡?拉提卡拉比亞:指那兩條紫色裝飾條較寬,是元老議員門穿的不束腰的丘尼卡。 7.丘尼卡?帕塔嘎塔:女性專用的丘尼卡,衣身前中央有一條寬闊的裝飾帶。 8.丘尼卡?帕爾瑪塔:在紫色衣料上用金線繡紋樣,由凱旋將軍發展為皇帝專用,拜占庭時成了宮廷服。 9.丘尼卡?佩克塔:也是一種有刺繡裝飾的丘尼卡,是神官穿的衣服。毫無裝飾的丘尼卡叫丘尼卡?阿塞瑪。 四、羅馬的女裝 (1)斯拖拉:與希頓是一個意思,已婚婦女的衣服,穿在丘尼卡?印提瑪外面,衣長直達地面,甚至後下擺托地,貴婦下擺有滾邊裝飾。 (2)帕拉:是女服中禮儀性的衣服,是外衣,穿法與希瑪純相同,在左肩用飾針固定。 五、公元3-4世紀,有了乳罩鼻祖“斯特羅菲吾姆”,及女用三角褲衩的原型“帕紐”。結婚戒指是羅馬人的創造。 第三章中世紀服裝文化 一、中世紀分為5-10世紀的“文化黑暗期”、11-12時期的“羅馬式時期”、13-14世紀的“哥特式時期”。 二、中世紀服裝的最大特征是:基督教文化的強烈影響,中世紀的西歐人苦惱於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理中,服裝上出現了否定肉體(掩蓋體形)和肯定肉體(顯露體形)的矛盾現象。 三、從服裝形態上看,中世紀復轉從古羅馬南方型寬衣文化經拜占庭文化的潤色和變形,經“羅馬式時期”和“歌特式時期”的過渡,最後落腳到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窄衣文化。從此,西洋服裝脫離古代服裝那平面性的單純結構,進入追求三位空間的立體構成時代。 四、現代與古代、西洋與東洋,服裝文化以“哥特式時期”為交點分道揚镳。 第一節拜占庭時代的服裝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是希臘、羅馬、的古典理念,東方的神秘主義,新興基督教文化,三種異質文化的混合物。 二、拜占庭染織業發達,拜占庭織物的特色是絢麗豐富的色彩。 三、拜占庭時代的服裝 (1)初期沿用羅馬帝國末期樣式,後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由自然、樸素、單純,變得呆板、僵硬,色彩絢麗、華美,流蘇、滾邊、寶石裝飾非常普遍,表現重點轉移到衣料的質地、色彩、表面裝飾上,充滿東方文化的特征。給人一種強烈的否定人存在的絕對的宗教性,人們穿衣是為了包藏和掩蓋身體。服飾成了“別等威顯貴賤”的工具。 (2)主要衣物 1.達爾瑪提卡:沒有性別區分的平常服,構成單純、樸素,是把不料裁成十字形,中間挖洞,在袖下和體側縫合的寬松的貫頭衣,從肩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紅紫色的條飾-克拉比。克拉比作為基督血的象征,已純粹是一種宗教色彩的裝飾,可以隨便使用。公元4世紀後,女子的達爾瑪提卡袖口變寬,胸部多余的量被裁掉,逐漸顯出身體的自然形;男子的袖子則是變窄。這是從裁剪方法上使衣服合體的第一步,使向開始追求裁剪技法的中世紀服裝邁進的先兆性舉動,暗示著衣服脫離了古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貝爾(veil):貝爾就是面紗,是一塊長方形的布。 3.帕留姆和羅魯姆:帕留姆是女子用的帕拉在羅馬末期逐漸變窄而來,只是把自左肩垂在前面的部分折疊成二三層;到拜占庭時代,帕留姆演變為表面有刺繡或寶石裝飾的帶狀物,叫羅魯姆。 4.帕魯達門托姆:是拜占庭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是一種方形大斗篷,羅馬時代披在左肩,右肩固定,拜占庭時代衣長變長,方形變為梯形,胸前縫一塊四邊形的裝飾布。 5.佩奴拉:原來是一般庶民用的,後變成象征性極強的禮儀服。 6.丘尼卡:是從臀圍線往下側縫開衩的白色丘尼卡,從開衩處到下擺有刺繡紋樣,兩肩裝飾著徽章樣的紋樣,叫塞葛門太(segmentae片斷、局部、緣飾),是拜占庭特有的裝飾,是繡完紋樣後剪下縫到衣服上的。 另外,拜占庭貴族的衣服中最突出的是下半身的褲子,有緊身和寬松兩種。 第二節歐主文化黑暗時代的服裝文化 一、日耳曼人的服裝文化 (1)為了御寒形成了封閉式、窄小緊身、四肢分別包裝的體形型樣式,是上衣和下衣的二部式結構,需要裁剪。 (2)女子上身穿短小緊身的丘尼克,筒袖長及肘部,裙子為筒形,用帶穗的帶子系扎;男子上身穿無袖的皮制丘尼克,下穿長褲,膝下系著綁腿。 (3)受羅馬文化影響,男子在丘尼克和長褲外穿上了羅馬式薩古姆(斗篷);女子沿用了羅馬末期的達爾瑪提卡,卡拉比變成沿領圍一圈後中心一條的形狀,為御寒,常兩件達爾瑪提卡重疊穿用,內層窄袖口的緊身長袖,外層為寬松的半袖或喇叭狀的長袖,袖口裝飾帶狀刺繡紋樣,系腰帶,頭包長及下擺、披肩似包住雙肩的貝爾,貴族婦女在貝爾外戴冠。 二、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服裝文化 (1)墨洛溫王朝:長及膝丘尼克,腰系皮帶,男穿長及膝或踝的褲子-不萊,小腿十字交叉式捆扎。女穿長丘尼克,外罩前開式長長大袖子的長袍,腰帶很長,頭戴面紗,腳穿黑皮鞋。 (2)加洛林王朝:丘尼克外穿達爾瑪提卡,外罩長袍。 (3)昂格魯撒克遜:男上身穿短丘尼克,下穿半截褲,外披斗篷;女穿內衣是叫“卡特爾”的貫頭衣,外套叫“薩科特”的貫頭穿長袍,外披斗篷。 第三節羅馬式時代的服裝文化(公元11-12世紀) 一、羅馬式在建築上表現為:半園形拱頂、十字形交叉拱頂,厚實的牆壁,狹小的窗戶,雕塑造型抽象,超自然,形成一種宏偉的,超世的神秘感覺。 二、羅馬式時代的服裝 (1)一方面,形式上繼承了古羅馬和拜占庭的寬衣、斗篷、風帽、面紗,宗教服和禮儀服原封不動繼承拜占庭樣式;另一方面,保留了日耳曼系腰帶的丘尼克和長褲等緊身窄樣式。這個時期,世西洋服裝從古代寬衣向近代窄衣過渡徘徊於兩者之間的階段。表現在服裝上,即不顯露體形,從頭上垂下面紗,把全身掩蓋起來,羅馬式後期,女服出現出現收緊腰身、顯露體形曲線的舉動,這是顯示性差的前兆,預示著明朗造型的哥特式來臨。 (2)羅馬式時代的服裝特征是:除了男子穿褲子外,男女同形,幾乎沒有性差。品種有:內衣-鮮茲;外衣-布裡奧;斗篷-曼特。 1.鮮茲和布裡奧都是長長的筒形丘尼克式衣服。鮮茲有窄長的緊身袖子,袖口裝飾刺繡和帶子,領口有滾邊作緣飾,衣長及地。 2.布裡奧是從達爾瑪提卡演變來的這個時代特有的外衣。領口、袖口、下擺都有滾邊或緣飾,衣長較鮮茲短,及膝或腿肚子,袖子有七分袖、八分袖,袖口呈喇叭狀。袖子變化很多,是這個時期服裝上最具特色、最精彩的部分。 3.布裡奧著裝特征是長長的腰帶,12世紀後半葉,布裡奧開始收腰身,只從兩側收,並非立體性構成,仍是平面的直線型裁剪,缺點是出現難看的橫褶,於是在兩側開口用帶子系起來,裙子部分接上三角形的布,使下擺量增大。 4.十字軍東征後,布裡奧出現縱向的褶,女子外穿緊身背心一樣的胴衣-科爾薩基,領口滾邊,背後開口,穿時用繩或細帶系合。 5.男子下半身有褲子“不萊”和襪子“肖斯”,14世紀中葉,長統襪“肖斯”越來越長變成緊身長褲,不萊變成短褲。女子只穿肖斯。男子鞋出現了鞋尖很尖的樣式。 6.曼特是一種無袖的卷纏狀或披肩狀的長披風,是男女皆用的外出服。 第四節哥特式時代的服裝文化 一、文化背景 (1)直線和銳角的強調是哥特式的特征。 (2)手工業的發展、工種被細分化、紡織技術和染色技術的發展。 二、哥特式時代的服裝 (1)13世紀,出現了立體化的裁剪手段,衣服由二維空間構成向三維空間構成方向發展;14世紀中葉,出現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子服是短上衣和緊身褲組合,上重下輕、富有機能性;女裝上半身緊身和體,下半身裙子寬大、托裾,上輕下重,更富裝飾性。 (2)衣服構成上古今、東西的交叉點 1.裁剪方法上的突破:從前、後、側三個方向去掉胸腰差的多余部分,從袖根到下擺,在側面加進數條三角形布,形成許多稜形空間,即“省”dart,產生的以前沒有的側面,把衣服的裁剪方法從平面的二維空間構成的寬衣那裡徹底分離出來,確立了近代三維空間構成的窄衣基形。西方和東方的衣服在構成形式、構成觀念上徹底分道揚镳。 2.裙子上形成的許多縱向的長褶,強調了垂直線感覺,與哥特式建築那向上升騰的垂直線特征一脈相承。 (3)13、14世紀的男女裝 1.新式外衣“科特”,內衣改稱“修米茲”,下半身內衣男穿不萊,女穿肖斯。 2.科特仍是男女同形的筒形衣服。女服收腰,強調曲線美,袖子是寬松的多耳曼式連袖;男子科特原是日耳曼人穿的丘尼克,13世紀變長。 3.修爾科,是貫頭式筒形外衣。男子修爾科在腋下開口,胳膊可從這口伸出來,女子系一條腰帶,修爾科前擺夾在腰帶裡。 4.希克拉斯,是無袖寬松筒形外套,前後衣片一樣,兩側一直到臀部不縫合,禮用衣長托地,底擺裝飾流蘇。 5.盛裝時,外披大型曼特,有半圓、圓、橢圓等,常帶有風帽。 6.科塔爾迪,是14世紀出現的外衣,起源於意大利,從腰到臀非常合體,在前中央或腋下用扣子固定或用繩系合,領口大得袒露雙肩,臀圍往下插入很多三角形布,群長托地,袖子為緊身半袖,袖肘處垂飾著很長的別色布,叫“蒂佩特”,臀圍線裝飾的腰帶是合體的上半身和寬敞的下半身的分界線。男子的科塔爾迪是緊身合體的丘尼克型衣服,衣長在臀圍線[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