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科爾薩基著裝後產生了怎樣的立體型正文

科爾薩基著裝後產生了怎樣的立體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上下,一般為前開,用扣子系合,袖口開得很大,可以及地。
 7.薩科特,罩在科塔爾迪外的無袖長袍,這是14世紀女服中修爾科的發展(是有開口的修爾科,是沒有腋下部分得長袍),袖窿開得很深,前片比後片挖得更多。

(4)家徽圖案的流行
 14世紀,尊崇身份和門第,人們把家徽圖案裝飾在衣服上。
 (5)中世紀的斗篷和毛皮文化
 (6)男裝二部式的確立
 14世紀中葉,男子服出現了普爾波萬、肖斯組合的二部式,使男服與女服在穿著形式上分離,衣服的性別區分在造型上明確下來。
 1.普爾波萬,是“布納起來,绗縫的衣服”,很緊身,前面用扣子固定,胸部填充,腰部收細,袖子為緊身長袖,從肘到袖口用一排扣子固定,無領或立領,绗縫是其特點、也是裝飾,左右對稱。扣子固定是普爾波萬的又一大特點。從此,扣子正式進入歐洲歷史。
 2.肖斯,英語稱霍茲,是與普爾波萬組合穿的下衣,是男女。左右分開、無裆,很像緊身褲,有的保持了襪子狀、有的進化為褲子狀,左右不同狀,不萊變為短內褲,穿在肖斯裡面。
 (7)15世紀的男女裝
 1.科爾賽,原是法國農民男女穿的一種科特。
 2.吾普朗多,是裝飾性外衣,哥特式後期服裝的代表。造型特點是:肩部合體,從肩下起寬松肥大,男衣長及膝,套頭穿或前開,系腰帶,下與肖斯組合;女衣長及地,套頭穿,高腰身,裙子肥大。初期立領,後無領或翻領。袖子很大,袖口呈扇形,後變為窄袖。有鋸齒形邊飾,配色常左右不同,後演變為嘎翁gown和羅布robe。
 3.女子的吾普朗多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是很穩定的上輕下重的造型。男子的吾普朗多是歷史上最後一件筒形衣服,堆砌各種裝飾技巧。吾普朗多最大特征是不顯露體形,只注重外表裝飾,與同時期的科塔爾迪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是對肉體的肯定,一方面是對肉體的否定,反映出中世紀西歐人在神權統治下、在禁欲主義支配下被扭曲的矛盾心態。
 (8)服裝色彩的象征意義
 中世紀的歐洲人熱衷於色彩的象征作用,拼命追求服裝的社會性符號功能。
 1.綠色:男女戀愛,暗示結婚和生育。
 2.藍色:愚蠢,低劣。
 3.紅色:權利,權威。
 4.黑色:清貧、謙讓,丑陋,悲哀、痛苦。
 5.黃色:被判,憔悴、衰老,瘋狂的顏色。
 (9)內衣、手套的象征意義
 1.只穿內衣,是罪犯和俘虜的特征,還表示謝罪。
 2.手套,是力量、權利的象征。
 三、哥特時代的鞋、帽子和服飾品
 1.尖頭鞋-波蘭那;
 2.圓錐狀尖頂帽子-漢寧;
 3.男帽-夏普侖;
 4.女子頭飾-艾斯科菲恩

第四章近世紀服裝文化
 一、近世紀分為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洛可可時期。
 (1)文藝復興時期:把衣服分成若干個部件,各部件獨立構成,然後組裝在一起形成明確的外形。
 (2)巴羅克時期:把這些部件完整的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種流動的、統一的基調,界限消失整體感增強,表現出強有力的、躍動的外形特色。
 (3)洛可可時期:巴羅克男性力度被女性的纖細和優美取代,窄衣文化在服飾人工美方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二、近世紀服裝的共同特征: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差的誇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男子是雄大的上半身和緊貼肉體的下半身,重心在上半身,富有動感;女子上半身胸口袒露和緊身胸衣,下半身是膨大的裙子,表現出胸、腰、臀三位一體的女性特征,是一種靜態。
 第一節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文藝復興的服裝:意大利風、德意志風、西班牙風。
 (1)意大利風時代:
 具有開放、明朗、優雅的風格,男女向橫寬方向反展,男裝變得雄大,女裝變得渾圓。在關節處留出縫隙用繩或細帶連接,出現了可以摘卸的袖子,袖子開始獨立剪裁,獨立制作。
 1.男裝仍為普爾波萬和肖斯的組合,內衣修米茲變短,英語稱為夏次shirt。普爾波萬衣長及臀底,系腰帶,有圓領、雞心領、立領、高立領。衣身向橫寬發展,肖斯很緊身,穿半長靴,外穿大翻領嘎翁和曼特,裝飾有假袖子和毛邊裝飾。
 2.女服在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叫羅布,領口很大,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長及地,袖子有緊身筒袖和蓮藕似的袖子,在肘部、上臂部、前臂部有許多裂口,露出修米茲。裁剪上上下分離,是把整件衣服分成若干個部分構成的基本構想。
 3.女子外衣是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托裾,有裝飾性袖子,曼特領子很大。
 4.高底鞋-喬品,16世紀後半葉,喬品被高跟鞋取代。
 (2)德意志風時代
 德意志風的主要特色-斯拉修裝飾,即裂口、剪口。
 1.德國男服中,普爾波萬與哥特式時代在構成上基本相似,有普利茲褶,立領、內衣領很高,有細小褶飾,這是大褶飾領的先兆。普爾波萬此時稱達布裡特,外穿裙身茄肯,最外穿夏吾貝(法語的曼特),衣長及膝或踝,衣身、袖子很寬松有毛皮裡子或毛皮邊飾,大翻領,有假袖子。
 2.男子下半身穿膨臌起來的短褲-布裡齊茲,中間用一塊楔形布(科多佩斯)遮擋住裆部,後來發展成小口袋,裝飾有斯拉修、填充物。
 3.德國女服初期模仿意大利,方形低領口,裝飾著著帶立領的小披肩-科拉koller,後變成高領,科拉變成有碎褶的小領飾,是後來大領飾的先兆;最初袖子很大,後領口變小、袖子變瘦,袖子有斯拉修裝飾;裙子用很多普利茲褶或穿好幾層襯裙使量增大,再罩上有普利茲褶的圍裙。女服腰節較高,窄肩、細腰、豐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寬大。
 (3)西班牙風時代
 西班牙服裝的外觀特征:威嚴、正統、沉著的單色,特別是黑色中洋溢著天主教的神秘主義和禁欲色彩。被稱為填充式時代,表現為:
 第一、男子上衣、短褲,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裝飾斯拉修。
 第二、獨立制作、獨立使用的褶飾領“拉夫”非常流行。
 第三、女服中裙撐“法勤蓋爾”的發明和使用式女裝下半身膨大化稱為定型。
 第四、與下半身膨大化相對,女子上半身盛行使用緊身胸衣“苛爾?佩凱”。
 1.填充物的使用
 ①西班牙男服的最大特點是大量使用填充物,普爾波萬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都使用填充物。袖子出現三中造型:
 第一、帕夫?斯裡布(puffsleeve泡泡袖),袖山頭上臌起來,上臂和前臂合體;
 第二、“基哥”袖(gigot羊腿),袖根肥大臌起,從袖根到袖口逐漸變細。
 第三、蓮藕狀的比拉哥斯裡布(viragosleeve).
 ②填充物還用在短褲布裡齊茲上,使其臌起來。
 ③肖斯分為上下兩段,上部是離體形的奧?德?肖斯;下部是緊身的巴?德?肖斯。
 2.拉夫的流行
 ①拉夫是獨立於衣服之外的一種褶飾花邊的領飾,是文藝復興時期又一個獨具特色的服飾部件。
 ②拉夫呈車輪狀,又厚又硬,脖子圍上後頭無法自由活動,人們強制性表現出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態。後來下颌處空出一個三角形的拉夫。
 ③拉夫制作難度大,穿戴也很困難。
 ④拉夫產生後,很快傳遍歐洲各國,後出現了前邊打開,後頸處高聳的扇型“伊麗莎白領”。
 3.法勤蓋爾的發明
 ①16世紀後半葉,西班牙貴族創造了“法勤蓋爾”,呈吊鐘形或圓錐形,以鯨魚須、籐條、棕榈或金屬絲作輪骨。
 ②20年後,法國人創造了法式法勤蓋爾,是用馬尾織物做成的輪胎一樣的東西,裡面有填充物,用鐵絲定型,穿在修米茲或襯裙外面,前面略低一些,外罩上裙子,形成腰部平著向四周伸出去,然後向下垂下來的獨特外形。這種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風行開來。
 ③英國人主要用法國式法勤蓋爾,在外面罩上一個圓形的蓋,蓋的外沿用金屬絲或鯨須等撐圓,這樣向四周平伸的更大,外沿的輪廓更加清晰,在英國稱為威爾?法勤蓋爾wheelfarthingale。罩在外面的裙子在腰部出現兩層,上面一層自腰部向四周放射地捏很多規則的褶飾。
 4.緊身胸衣與女服二部式構成
 ①西班牙風女裝用束腰的緊身胸衣“巴斯克依奴”(basquine嵌有鯨須的無袖緊身胸衣)整形,呈倒三角形。
 ②後來出現了鐵制的緊身胸衣,由前後、左右四片構成,前中央和兩側以合頁連接,在後背中心用螺栓緊固。也有以前後兩片構成的,一側裝有合頁,另一側用鉤扣固定。
 ③1577年後,出現了緊身胸衣“科爾?佩凱”,用幾層布納在一起,在前側後縱向地嵌入鯨須,前中央下面的尖端用硬木或金屬做成,開口在前或後中央,用繩或細帶系緊。苛爾?佩凱的下緣內側有鉤扣或細帶連接下面的法勤蓋爾,外測有垂下的飾布。
 ④佩埃斯?戴斯托瑪-是掩蓋苛爾?佩凱的裝飾性胸布。當時婦女的著裝順序是:修米茲-緊身胸衣-法勤蓋爾-襯裙-羅布。
 ⑤羅布為了收腰,以腰圍線為界上下分別裁制,上體部與裙子在腰線上縫合或用細帶連接,這種上下分開構成的連衣裙形式是近代合理的二部式衣服之基礎,但這時雖然在裁、制構成上是二部式,但在觀念上仍處於一部式階段。
 ⑥西班牙風時代,黑色十分流行。16世紀後半葉,出現男裝女性化、女裝男性化現象,男女內衣很接近,女性內衣增加褲子這個品種。
 第二節巴羅克時期的服裝文化
 一、巴羅克原意為:不合常規、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違反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准的做法。
 二、巴羅克風格的特點:
 ①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於表現各種強烈的感**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
 ②強調感情的表現,強調變化和動感,使用華麗的曲線裝飾,人們崇尚變化,追求與眾不同,裝飾過剩。
 ③在服裝上,巴羅克樣式表現為不拘泥於傳統造型,自由地隨意追求變化,專注於細節和技巧,比起裁剪、縫制的精致程度,更加重視衣服表面裝飾-蕾絲、緞帶、刺繡。
 三、荷蘭風時代(1620-1650)
 (1)荷蘭風時代也被稱為“三l”時代,即longlook長發、lace蕾絲、leather皮革。
 1.衣服部件組合起來,從僵硬向柔和、從銳角向鈍角、從緊縛向寬松方向變化。
 2.輪形拉夫被拋棄了。
 3.填充物、苛爾?佩凱、法勤蓋爾被取掉了。
 4.兩性對立的造型被重疊穿衣和寬松的衣褶形成的男女都把重心放在下體部的胖乎乎的外形所取代。
 5.蕾絲作為裝飾大量出現在領子、袖口和褲腳處。
 6.如果說西班牙風式虛偽的人工的貴族樣式的話,那麼,荷蘭風服裝則是實用的市民服。荷蘭風時代的服裝可以說是現代服裝的直接始祖。
 (2)主要衣物
 1.普爾波萬變長,蓋住臀部,肩線傾斜度很大,拉夫變成大翻領-拉巴(領口收省來完成)或折翻下來的平領和披肩領,褶飾被蕾絲取代。後來普爾波萬腰際線上升,呈高腰身,下面連接著波蘭狀被截成數片的下擺-佩普拉姆。男服仍然有斯拉修裝飾,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建築塗料中的有危害物質包括哪些?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