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都裝修好了,客廳和廚房的都添置好了,就差孩子的臥室。昨天在網上看到齊家網站上看到金海名團購有這兩款兒童臥室的組合,大家給點意見。 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是寧壽宮和坤寧宮.
---------------------------------------------------------
寧壽宮位於皇極殿後,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後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
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台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牆。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镂空雲龍套環,枋下雲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牆、直棂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後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扇4扇,余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镞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後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後檐設仙樓,東山牆辟門,可通庑房。寧壽宮兩側建庑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庑相連,兩庑各9間,均於南數第3、6間開門。殿後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乾隆皇帝《寧壽宮銘》補記稱:“盛京大政殿後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於乾清宮後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余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於寧壽宮,仍依現在祀神之禮。”說明了寧壽宮改造的原因。
寧壽宮原為龍鳳和玺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曾一度住在寧壽宮,遂將外檐圍廊改為蘇式彩畫,失去了莊嚴的風格。1979年重新修繕後,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現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
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所建的花園,後來也稱乾隆花園,是學者公認的“宮中苑”或“內廷園林”的精品。位於中國北京故宮寧壽宮區的西北角,建於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共用六年時間才完成。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面積5920平方米,建築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是宮廷花園的典范之作。花園分為四進院落,結構緊湊、靈活,空間轉換,曲直相間,氣氛各異。花園中的主要建築物有古華軒、旭輝亭、抑齋、遂初堂、竹香館、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聳秀亭、碧螺亭、符望閣、玉粹軒、倦勤齋等。園內共有建築物二十幾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對稱的處理,在制度嚴謹的禁宮之中,尤其顯得靈巧、新穎。
乾隆花園的結構應該說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古華亭,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這裡有一棵古樹——楸樹。這樹已是第四代了,老樹枯死而復生,綿亘了四代。為了欣賞這棵樹,乾隆皇帝在樹的前面蓋了個“古華亭”,還自題楹聯:
明月清風無處藏
長楸古柏是佳朋
乾隆皇帝喜歡題詩,走到哪裡,興之所至,隨手留下不少“御詩”、“御題”,並且有幾個為他捉刀的人。但這裡的字應是他自己寫的,顯露出乾隆體那種特有的渾圓的美。
古華亭左邊是禊賞亭,亭裡就是有名的流杯渠。北京只有四處有流杯亭,這裡是其中之一。“茂林修禊”,所以禊賞亭四周欄桿上畫的都是秀竹。亭子的旁邊有小井,太監從井裡用辘轳打上水來,倒在兩只大缸裡,缸水利用地勢通過管子流到亭內水渠裡,象征著“曲水流觞”。古華亭右邊是露台,台不高,但通過崎岖的山道盤旋而上,所以顯得有些險峻。台上只有三四平方米面積,配上很矮的欄桿,看起來似乎就開闊了,顯然這裡有園林專家的一番苦心。
穿過古華亭,進入乾隆花園的第二部分。這是個三合院,正廳叫遂初堂。乾隆皇帝25歲登基,做了60年的皇帝,到85歲退位,89歲死去。歷代帝王中在位這麼長久的皇帝沒有幾個人,這促使他更加致力於自己的享受,於是他從乾隆三十六年起用了很長時間修建這座花園。當時正當乾隆盛世,他躊躇滿志,就給庭院取了“遂初堂”、“符望閣”等這些顯示封建帝王雄才大略的名字。這個院子似乎沒有什麼特色,倒是院中那只用碧玉雕琢的盆景引人入勝。三只小羊低著頭在山道上走著,顯然也是取“三羊開泰”的意思,從前富貴人家愛取這樣的題材,圖個吉利。
從三合院退出來,打開旁門,走完一條狹長的甬道,就進入乾隆花園的第三部分。
這裡有聳秀亭、延趣樓、翠賞樓、符望閣等古老的建築。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假山頂上那座小亭子,亭子的5根柱子呈梅花形,亭頂的藻井、欄桿上的浮雕都是梅花圖案,亭頂用紫醬、孔雀藍兩色琉璃瓦築成,雖然有些褪色,看上去還是素雅別致。
亭頂上還有個石綠色的寶頂,上面畫的還是梅花。走完假山上彎曲的石階來到亭前,上面有乾隆御筆親題的匾額:“碧螺”。
當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巡撫宋荦把洞庭東山碧螺峰產的野茶貢給皇帝喝,康熙為茶葉取了個文雅的名字:“碧螺春”。
乾隆是以繼承他祖父的事業為己任的,起這個名字既有紀念他祖父的意思,又有取法江南名勝的意思。
高山頂上翹立一座亭子,正像湖中田螺悄悄地爬上了水面石頭一樣。這是春天的景色。“碧螺”是春天的名詞,梅花報春,取這個名字,既有皇帝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遐想,也有園林專家模仿南方園林勝趣巧妙的構思。
乾隆花園假山重疊,玲珑剔透,曲徑通幽,生氣盎然,不落俗套,完全是值得一看的。
---------------------------------------------------------
坤寧宮是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朝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仿盛京清寧宮,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余各間的棂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棂吊搭式窗。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檐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棂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裡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缤紛,鮮艷奪目。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時,太皇太後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卺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皇帝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後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清朝坤寧宮改作為祭神的場所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這也是皇帝皇後的重要職責之一。在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後進行的,而且地點就在坤寧宮中。滿族是一個極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對於滿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滿族的居住設計有著不同於漢族的特色,根據滿族傳統風俗,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由於滿族人以西為上,故西牆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為大,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
由於以上的原因,在順治十二年,清朝對坤寧宮進行了改建,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裡舉行慶賀禮。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裡舉行慶賀禮。
自此以後,坤寧宮就成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也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當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經結婚的話,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
因此說,清朝真正在坤寧宮裡住過的皇後並不多,皇後們大多在東西六宮有自己的住所,比如說順治孝惠皇後住在寧壽宮,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生前住在長春宮等等。
坤寧宮的故事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祯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缢身亡的。
清代重建時,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照滿族的習俗,將正門開在偏東的一間,改菱花格窗為直條格窗,殿內西部改為三面環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內外裝修都不同於其他宮殿。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釋迦牟尼、關雲長、蒙古神等畫像15—16個。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裡舉行慶賀禮。
清代,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裡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缤紛,鮮艷奪目。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
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湉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現在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
坤寧宮原狀陳列的布置
坤寧宮是明清兩代皇後的中宮。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宮,所以坤寧[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