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王陳靜怡 珍珠的英文名稱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它的另一個名字margarite,則由古代波斯梵語衍生而來,意為“大海之子”。 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海邊覓食時,就發現了具有彩色暈光的潔白珍珠,並被它的晶瑩瑰麗所吸引,從那時起珍珠就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並流傳至今。 【其它名稱】 真朱,真珠,蚌珠,珠子,濂珠 【化學成份】 主含碳酸鈣。珍珠的化學組成為:caco391.6%、h2o和有機質各4%、其0.4%。 並含有多種氨基酸: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acid),天門冬氨酸(asparticacid)等。另外,還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牛磺酸、豐富的維生素、肽類。 【外形特征】 珍珠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梨形、蛋形、淚滴形、紐扣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圓形為佳。非均質體。顏色有白色、粉紅色、淡黃色、淡綠色、淡藍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色為主。白色條痕。具典型的珍珠光澤,光澤柔和且帶有虹暈色彩。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0-1.686,雙折射率0.156。無色散現象。硬度2.5-4.5。天然淡水珍珠的密度一般為2.66-2.78g/cm3,因產地不同而有差異。無解理。韌性較好。在短波紫外光下珍珠顯白色、淡黃色、淡綠色、藍色熒光,黑色珍珠發淡紅色熒光;x射線下有淡黃白色的熒光。遇鹽酸起泡。 【性狀鑒別】 天然珍珠呈圓球形、橢圓形、不規則的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6毫米。表面類白色、黃白色、淺粉紅色、淺藍色等,具美麗的彩色光澤,平滑。作過裝飾品的珍珠,中央多數有穿孔。質堅硬,難破碎,斷面呈層狀。用火燒之有爆裂聲。氣無,味微鹹。 養珠形狀與天然珍珠相似,但表面光澤較弱,斷面中央有圓形的砂粒或石決明碎粒,表面有一簿的真珠層。入藥僅用真珠層。氣無,味微鹹。不過現在合浦生態珍珠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養珠的質量! 以顆粒圓整、光澤透明、有寶光、質地堅硬者為佳。 【采制】 全年皆產,通常以十二月較多,潛到海底,自水草或石頭上取下海蚌,從其中取出珍珠。肉可食用。 【藥材及產銷】 該品為蚌類中得到的顆粒狀珍珠。 [編輯本段]形成原理 1.外圍 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2.內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發生分離,隨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形成珍珠。由於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現在人工養殖的珍珠,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從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無核珍珠,是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細胞小片,經細胞增殖形成珍珠囊,並向囊內分泌珍珠質,生成的珍珠。[2] [編輯本段]產珠貝類 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pteriamartensii(dunker)、或蚌科動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褶紋冠蚌cristariaplicata(leach)等雙殼類動物。
1.珠貝母
別名:真珠貝。 暖海底棲貝類,殼左右大小不等,常左殼比右殼大,殼之長寬略相等。前耳突大而短,後耳突長 erosari(ravitrona)caputserpentis(l.)-軟體動物門mollusca,瓣鰓綱lamellibranchia,假瓣腮目pseudolamellibranchia,真珠貝科pteriidae 為暖海底棲貝類,具二枚介殼,左右不等,左殼比右殼略大,且凹陷較右殼為深。殼之長度與高度差不多相等,通常長高為6~7厘米左右,大者可大於10厘米。前耳突大而短,後耳突長。殼面黃褐色,具黑色放射條紋。生長級明顯。具有密生鱗片,易碎斷,近殼頂處較為平滑。殼內白色或帶淡黃色,富有珍珠光澤。殼緣較薄,呈黃褐色,鉸合處平直有1~2個主齒。韌帶細長,褐色。閉殼肌痕大,略呈耳形,幾乎位於殼之中央。殼頂位於前端,距離近。足小,能生足絲線,於右殼前面之小孔伸出。附著於巖礁砂。當珍珠母貝和蚌貝在水中生長時,若偶然遇有細微的砂粒或較硬質的生物竄入殼中外套膜內,外套膜受到刺激後,殊感不適,遂分泌真珠質逐漸包圍由外竄入之砂粒或生物,並日益增大成為珍珠。 養珠亦系利用此原理,一般選用3齡左右個體,施行插核手術,有意識地放入砂粒,讓外套膜感覺不適而分泌許多真珠質來包被這些進入的砂粒,因而形成了人工珍珠,甚至人為地將投入物作成各種形狀,結果所得的養珠也是各式各樣的。產於暖海1~10米深處。幼體棲息地區較淺,長大後漸向深海區移動。主要分布於海南島及廣東其他沿海地區。
2.褶紋冠蚌
淡水底棲貝類。殼近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狀突不明顯,後背緣向上斜伸出...為大形的冠。殼頂有數條肋脈 cristariaplicataleach--蚌科unionidae 淡水底棲貝類。殼厚大,外形略似不等邊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後部長高,後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後背部自殼頂起向後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後緣圓。腹緣長近直線。殼頂位於距前端殼長約1/6處,殼頂有數條肋脈。成體的冠常僅留殘痕,幼體的貝殼一般完整。殼表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失去表層顏色。鉸合部強大,韌帶粗壯,位於冠的基部。左右兩殼各具有一高大的後側齒。前側齒細弱,後側齒下方與外面相應有縱突和凹溝數個。前閉殼肌痕大呈楔狀,伸足肌痕圓形,前縮足肌痕小而深,後閉殼肌痕大而淺,外套肌痕寬,真珠層有光澤。生活在江河、湖沼的泥底,行動緩慢。 分布於全國各地,黑龍江省的鏡泊湖和松花江,安徽省的寧國,江蘇省的武進,北京等地,都有發現。此種蚌可用來產生真珠,貝殼為制造紐扣的原料。 注: 構成珍珠和貝殼的物質,大部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隨結晶時條件的不同而形成方解石、霰石等,珍珠是由霰石構成的,而貝殼是由方解石構成的稜柱層。因此,它們雖然同是碳酸鈣結晶,但由於結晶系的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的物質-珍珠和貝殼。 [編輯本段]形狀分類 ⑴圓珠: 指形態為圓形的珍珠,按圓度分為三種,即正圓珠、圓珠和近圓珠。 正圓珠是指圓度最好的,商業上也俗稱為走盤珠,最大直徑和最小直徑之差與平均直徑之比小於百分之一;圓珠是之形態很圓的珍珠,其直徑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之間;近圓珠三之形態上比較接近圓珠的珍珠,其直徑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之間。 ⑵橢圓珠: 指形態為橢圓形狀的珍珠,長短直徑比大於百分之十。可進一步按長短直徑差百分比為短橢圓和長橢圓,短橢圓長短直徑差的百分比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長橢圓直徑差的百分比大於百分之二十。 ⑶扁形珠: 指形態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兩面的近似平面狀,如扁圓形、扁橢圓形、餅形、菱形、方形等。 ⑷瑪比珠: 是一種半邊珍珠,也稱mabe珠、饅頭珠和半圓珠,也稱瑪貝珠。一般在采集完已養殖好的珍珠後,將預制的半邊形的珠核插入貝殼的內壁,使凸面朝向珠母貝的套膜,平面貼緊珠母的殼壁,插好後再放入水中喂養,日積月累,珍珠層將外珠核一層一層地包起來形成半圓形,采集時將其同部分珠母貝殼壁一起提取出來拋磨成一件飾品,故其個體碩大。瑪比珠實質上是一種再生珍珠,在此之前,每個珍珠貝可先生產兩粒圓形珍珠,而後可再養殖3-7粒瑪比珠,尤以澳洲瑪比珠的產量和質量都很高,其特點是顆粒大、具極出色的光澤、純淨的銀白色以及光滑的表面。最小的也有10mm,大的可至17mm或更大,並以圓形、水滴形、橢圓形及心形等各種形狀。目前世界珠寶市場十分流行瑪比珠首飾,不僅是淑女貴婦們的佩飾寵物,而且用瑪比珠創作的獨特而優雅的珠寶飾物也受到了紳士們的特別青睐。 ⑸異性珠:(也叫異型珠) 除圓珠、橢圓珠、瑪比珠以外的其他形態各異的珍珠也為數不少,梨形、水滴形、米形、土豆形、豆形及其他形狀的珍珠商業上統稱為異性珍珠。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書禹貢》中就有河蚌能產珠的記載,《詩經》、《山海經》、《爾雅》、《周易》中也都記載了有關珍珠的內容。珍珠按照成因分為天然珍珠和人工養殖珍珠兩種,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貝、蚌的體內自然形成的珍珠;習慣上人們把珍珠又分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種類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產出的珍珠。我國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產於華南各省的湖泊,浙江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鄉。珍珠有白色系、紅色系、黃色系、深色系和雜色系五種,多數不透明。珍珠的形態以正圓形為最好,古時候人們把天然正圓形的珍珠稱為走盤珠。珍珠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並稱我國古代傳統“四寶”。 目前我國的珍珠養殖技術已非常成熟,珍珠價格也相應大眾化。 【皇翔珠寶】力所能及把珍珠項鏈推廣給我們全國的婦女同胞們,最大限度發揮珍珠的價值。 [編輯本段]炮制相關 用布包好珍珠,放入豆腐漿中,煮約3小時,取出洗淨,研成極細粉即成。 一、淨制洗淨(《藥典77》)。 二、切制制粉 1.取淨珍珠,加水適量共研細,再加多量水,攪拌,傾出混懸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次,除去雜質,合並混是液,靜置後,分取沉澱,干燥,制成最細粉(《藥典85》)。 2.取珍珠,洗淨泥垢,用布包好,加豆腐與水共煮約2小時,取出,用水洗淨,搗碎,加水少許研成極細粉,干燥即得(《藥典63》)。3.取淨珍珠粉,置乳缽內,加入運量水研細,再加多星的水,攪拌,傾出混懸液,干燥,研散。或取淨珍珠,搗碎,研成極細粉(《規范》)。 三、炮炙 1.豆腐制 (1)淨取品,裝入布袋或紗布包裹,與豆腐或豆漿同煮2-3小時,取出,洗淨,搗碎,水飛成極細粉。每珍珠1kg,用豆腐2kg或豆漿5kg(《寧夏》)。 (2)取珍珠用布包好,挾入豆腐塊內,蒸約3小時,取出,洗淨,晾干,研成極細粉(《內蒙》)。 2.煅制取淨珍珠,大小分開,置鐵鍋內,上面扣一碗,用中火煅至爆炸聲盡,取出,晾涼,水飛或研成極細粉,干燥(《山東》)。 [編輯本段]產地銷售 珍珠主產於廣西合浦(海水珍珠),浙江諸暨(淡水珍珠)、江蘇渭塘、湖南洞庭湖,黑龍江慶安、安徽宣城、南陵、當塗,台灣等地,銷全國各地。 攝影胡骁鵬根據鳳凰衛視的珍珠專刊,世界上98%的淡水珍珠產自中國,而中國80%以上的淡水珍珠來自浙江諸暨。2008年中國的年珍珠總產量達到1400噸(根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公布數據)。 因為珍珠的天然養殖特性,養殖出產的淡水珍珠中真正能達到珠寶級的不到10%。以往20%左右才能做成珠寶飾品,80%左右只能他用,如做成珍珠粉等,現在,隨著飾品設計能力的更新和人們時尚品味的多樣化,異形珠、小顆粒不規則珠,也通過精巧的設計理念、染色、上光等工藝,更多珍珠成為了飾品。 目前,珍珠飾品的主要消費地是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雖然中國原珠和珍珠飾品的出口量已經占到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但是大部分是以原珠供應日本或珍珠串等半成品的方式經由香港深加工,另有部分直接分銷到全球。 國內消費者對於珍珠的消費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消費量也較小。但是珍珠粉銷量基本還是在國內,國外普遍沒有珍珠粉的消費習慣,目前國內唯有“國家火炬計劃”珍珠項目單位浙江長生鳥藥業的納米珍珠粉以成品形式出口過歐[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