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口之上,酷似一雙白鶴翩翩起舞,故泉名白鶴,又名雙鶴。北宋“鐵面御史”趙忭游山盛贊此泉:“靈脈本無源,因禽漱玉泉。自非流異禀,誰識洞中仙。”清光緒三年(1877)糧道夏獻雲建亭護泉,翰林院編修楊翰書《白鶴泉》碑,後亭廢碑存。現在的泉亭系1956年重建,亭頂繪雙鶴翱翔頗引游客注意。白鶴泉處設有茶館,可品嘗白鶴泉水,惜乎“白鶴一去不復返”了。
●黃興墓位於岳麓山雲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坐西向東,系該山大型墓葬之一,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由三層近百級石砌台階進入,墓前矗立塔形碑柱為一整塊四稜形乳白色巖石琢成,高有10米,昂然直立,直插雲天,四面嵌鋼墓碑,上镌“黃公克強之墓”六個大字,光芒耀眼,氣勢雄偉。墓表四周繞以石墓圍護欄桿,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鋪以花崗巖,蒼松翠白,掩映期間,其下建有黃興墓廬,專辟有《黃克強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全面介紹了黃興生平業績,供游人瞻仰。
黃興(1874—1916),字廑午,後改名興,號克強,湖南善化(長沙縣黃興鎮)人。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先生同為中國革命重要領袖。1916年10月31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終年42歲。1917年4月15日,黃興遺體隆重回葬於岳麓山。
●蔡锷墓位於岳麓山白鶴泉左後方山上,亦系該山大型墓葬之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冢、墓碑及整個墓地均以花崗石鋪砌,寬闊的平台基座上建園形尖頂墓塔,正面嵌紫鋼碑心,楷書镌刻“蔡公松坡之墓”六個大字。墓塔四周環以欄桿,墓地周圍均築圍牆,左右均有石梯導入,整個墓區古楓翠柏掩映其間,親臨其境,使人肅然起敬,其下建有蔡锷墓廬,專辟有《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跡展》陳列室,供游人瞻仰。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著名軍事將領。因患喉疾於1916年9月赴日本福岡醫院就醫,因醫治無效,於同年11月8日不幸去世,時年34歲。遺體運回湖南,於1917年4月隆重國葬於岳麓山。
(2)岳麓書院
“書院”一名始於唐朝,原為國家的藏書校典之所,宋時,變為講學藏書之處,清末改學堂。
岳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首,掩映在岳麓山東坡幽深的山水之中,名播中外,代有聞人,翰墨流香,已逾千載。
北宋後期,岳麓書院納入“潭州三學”體制,學生按肄定年限和考試積分,由州學升湘西書院,再升岳麓書院。岳麓書院為湖南最高學府。
與世界古老的大學相比,岳麓書院的創建時間僅晚於摩洛哥的加魯因大學,而遠早於意大利的波倫亞大學、英國的牛津、劍橋和法國的巴黎大學,是全球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岳麓書院是個藏龍臥虎之地,產生了著名的湖湘學派,在我國的文教史上寫下了極光輝的一頁。
毛澤東也曾多次寓居書院,從事革命活動。
書院有一套與官學不同的辦學良規,重視德育,治學嚴謹。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學思並進,博約相須,知行互發,循序漸進,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多思多議,生疑生異。
岳麓書院是文化的搖藍,保存著眾多的碑刻書畫珍品,“實事求是”匾給寓居半學齋的青年毛澤東以深刻影響。
岳麓書院是我國宋代以來教育的縮影,也是革命的紀念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院現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一座坐西朝東,由門、堂、亭、台、樓、閣、軒、齋、祠、廟組成的古建築群。
(3)湘江
自廣西靈川縣海洋山之龍母崖而來,一路萦山瀉壑,穿林越野,接納百川。過昭山,入長沙,又西接靳江、沩水,東納浏河、“撈刀”,浮15洲,淌13灘,煙水雲天,千帆競發。春夏不時波濤洶湧,濁浪排空;夏末秋初常見西水倒灌,水碧如鏡。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樯帆如雲,構成美麗的湘江風光帶。清初劉獻廷(1648—1695)在《廣陽雜記》中贊道:“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長沙是借重湘江而發展的,自古碼頭林立,至1949年,兩岸尚有81個碼頭,解放後貨運碼頭南移,輪渡取代了木船。197
長沙岳麓山 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游覽區面積553.3公頃,最高峰海拔300米,山澗幽壑,樹木蔥翠,風景幽美。 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景勝。此風景區以麓山為主,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動植物圈以及人文景觀組成。這裡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綠蔭濃郁,主峰海拔300米,而湘江就在其足下緩緩流淌,真可謂錦繡山水,風光無限。
岳麓山景觀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部分組成。自然風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個字。奇,是指岳麓山區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種類達幾千種,女貞、銀杏、樟樹、椤木、苦槠、楓香等名木應有盡有,甚至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亦可見到,還有皂莢、白玉蘭等瀕危樹種,而桃花、迎春、玉蘭、臘梅、丹桂、百合、芙蓉、薔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紅中鄉出麓山織錦畫幅。珍,是指岳麓山區野生動物繁衍較旺,林中穿梭歌唱著的有畫眉、黃鹂、布谷、杜鵑,還有啄木鳥、鹦鹉、貓頭鷹等等,而在密林深處若隱若現,時不時露出頭臉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雞,等等。岳麓山占了幽字,幽壑千重,幽泉千縷,若你冬季來此且碰巧奪天工現上岳麓漫天飛雪,一個幽字更會讓你感受入骨三分,那也有個說法,即是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美字更不用說了,岳麓山一年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來臨的時候,不僅眼中看到的美,連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熟了,嘗嘗吧,板栗熟了,嘗嘗吧,南桔熟了,酸棗熟了,嘗嘗吧,嘗嘗吧!還有不能吃的紅葉,它那麼紅,紅得寂寞,紅得凝重,紅得你望到它後眼神就不肯錯開,輕輕撫在掌心,一朵殷紅的夢就握住了。
可別忘記岳麓山的人文景觀,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昭示著惟楚有材,而清風峽內,愛晚亭每每主人想起杜牧,那個留著一縷長髯的夫子,在和煦的陽光下吟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岳麓山的景點太多了,粗粗算來,恐近百數,這之中含自然風光亦含名人遺跡,更兼有佛寺道宮。著名的景點有清風峽、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白鶴泉、飛來石等。 清風峽位於岳麓書院向麓山寺去的谷地,這裡樹木繁茂,綠蔭濃郁,溪澗繞流,三面倚峰,景色美中夾秀,令人游之頓入物我兩忘之境。清風峽內不僅有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一愛晚亭,還有佛寺名截捨利塔,有劉道一墓、蔣翊武墓等等。 愛晚亭位於清風峽內,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原名紅葉亭,後據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意,改名愛晚亭。毛澤東求學時常與學友來此游憩、學習,現該亭匾額"愛晚亭"三字就是毛澤東主席於五十年代初親筆手書。愛晚亭由四根紅柱支撐,單檐歇山頂,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亭內立碑,上刻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詩句。到此一游,收獲絕對會有,而且也絕不止只是留一、二張影那麼簡單。出愛晚亭右行,過小橋上登,未必便可見景,看看清澈的泉水,飲一盅泉水泡出的茶,想一想過去的事,心裡的滋味就不同了。 楓林亭距愛晚亭不遠,是一座看起來相對樸素簡單的一座小亭,附近有清末岳麓書院學監程頌萬所刻"放鶴"及"二南詩刻"詩文。 過楓林亭上行不遠處即是捨利塔。塔前碑刻有"隋捨利塔"字,其背刻有"共建菩提"字。塔側是蘭澗,是一條兩邊崖壁上長滿蘭花的崖溝。過楓林亭後,可見清風峽內有幾座墓葬,分別是革命黨人劉道一、覃理鳴、蔣翊武之墓,辛亥援鄂民五護國陣亡將士公墓,以及肖偉烈士墓等。 半山亭是一座六角形古亭,單檐表瓦,位於覃理鳴墓之上,蔣翊武墓之下,這座亭建於半山,此地段山勢峻峭,風景絕佳。 麓山寺是岳麓山又一重要景點,位於山腰,可由半山亭上行。此寺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屢遭焚毀,又屢屢復建。麓山寺由大門、彌勒殿、大雄寶殿、五觀堂、鐘鼓樓、觀間閣等建築組成。 麓山寺大門為牌樓式,正中之上镌"古麓山寺"四字,門樓兩側镌著名的楹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入大門後可見放生池,隨即為第一進殿彌勒殿,佛台上供彌勒佛像。彌勒殿左有鐘樓,殿右則為鼓樓。二進殿為大雄寶殿,即正殿,居寺內中心位置,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頂,殿內佛台供奉釋迦牟尼佛三身佛像,莊重到極。大雄寶殿左側是五觀堂,用於寺內僧眾就餐。接待宴客的客堂位於大雄寶殿左前方,而高僧講經處位於大雄寶殿的右前方,此即講經堂。觀音閣在寺的後部,又叫藏經閣,是清康熙三十九(公元1706年)復建,距今近300年了。
觀間閣為三開大殿,供奉觀音菩薩三尊。觀間閣前有兩株產朝松,其中之一樹齡已有1700多年。閣前廊柱上镌一付對聯,是詩對杜甫所作,聯曰:"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而閣匾"觀音閣"三字是唐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
到麓山寺,會情不自禁起莊嚴心,而寺外景色旖旎,風光無限,均教人流連往返。 雲麓宮是一道家場所,由山門、關帝殿、呂祖殿、三清寶殿等組成。入山門第一進殿即是關帝殿,位於望江樓的一樓,殿門懸"雲麓道宮"四字匾,殿門兩邊對聯曰:"對雲絕頂為麓,求道安心即是宮"。關帝殿中供奉關對帝君像。關帝殿之上為呂祖殿,設在望江樓的二樓,殿內奉呂洞賓呂祖神像,殿頂繪有太極圖及象數圖。三清寶殿位於關帝殿之後,殿中奉三清尊神像,居中者是元始天尊、居左者是靈寶天尊、居右者是道德天尊。殿之左右設道教四大天師像。道教在岳麓山活動的歷史十分久遠,而明憲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建起雲麓宮後,道教在這一地區就以此為活動中心了。 白鶴泉位於麓山寺上方南側,這是一口奇泉,甘甜味美,歷代寺僧均以其為飲用水。泉上方築有單檐方亭,修有泉台和漢白玉石欄護圍。 白鶴泉南側懸崖有一笑啼巖,是應青年獵人與花仙相愛之傳說而命名。據說,因笑啼巖處於兩峰夾峙形成的瓶頸位置,每山風深拂,就會發出似啼似笑的聲音。白鶴泉的上下方,分別有蔡锷將軍墓及介紹其生平事跡的墓廬,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墓廬,還有譚馥墓、陳作新墓、吳道行墓等。此外,還有"印心石屋"石刻、響鼓嶺等景點。 飛來鐘和飛來石也是岳麓山上有名的景點,飛來鐘懸於雲麓宮附近的一株銀杏樹上,飛來石位於飛來鐘的下方。此處風景獨秀,頗具風花雪月的韻味,端坐石上,聽風吹鐘鳴,心境會特別空澄。 赫石坡是一自然景觀的聚集地,位於湖南師大後山,以巨石、幽谷、清溪和花木為元素組成。此處溪泉淙淙,花草繁茂幽香,野趣盎然。赫石坡內建有岳王亭,六角重檐,亭內有青石碑,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建。附近建有忠烈祠,原為岳王廟,歇山頂覆黃琉璃瓦,外形看上去雄偉壯觀。 禹碑镌於禹碑峰東之石壁,碑文9行,77字,末镌"右帝禹制"4字,碑文難辨。禹碑下面是禹跡溪。禹是傳說中治理洪水的英雄,奉舜命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終於治理好洪水,因功被舜選為繼承人。據說,禹碑就是歌頌大禹治水的功德,而禹跡溪則是當年大禹治水經過的地方。 岳麓山風景多,幾乎步步是景點,岳麓山風景秀,秀到游人常懷念<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百度知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