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什麼 消毒目錄 【概述】 【消毒的目的的意義】 【消毒的種類】 【消毒方法的選擇及影響消毒的因素】 【具體消毒方法的應用】 【消毒效果檢查】
[編輯本段]【概述】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殺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學的方法來達到消毒的作用。用於消毒的化學藥物叫做消毒劑。 滅菌:是指把物體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細菌芽孢在內)全部殺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來達到滅菌的目的。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用於防腐的化學藥物叫做防腐劑。 無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滅菌的結果。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操作技術稱為無菌操作。 [編輯本段]【消毒的目的的意義】 傳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停留在不同的傳播媒介物上的病原體,藉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和控制傳染的發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體播散到社會中,引起流行發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並發症,發生交叉感染。(3)同時也保護醫護人員免疫感染。 僅靠消毒措施還不足以達到以上目的。須同時進行必要的隔離措施和工作中的無菌操作,才能達到控制傳染之效。 不同的傳播機制引起的傳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腸胃道傳染病,病原體隨排洩物或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范圍較為局限,如能及時正常地進行消毒,切斷傳播途徑,中斷傳播的效果較好。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隨呼吸、咳嗽、噴嚏而排出,再通過飛沫和塵埃而播散,污染范圍不確切,進行消毒較為困難。須同時采取空間隔離,才能中斷傳染。蟲媒傳染病則采取殺蟲滅鼠等方法。 [編輯本段]【消毒的種類】 分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兩種。疫源地消毒是指有傳染源(病者或病原攜帶者)存在的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體外傳。預防性消毒是指未發現傳染源情況下,對可能被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場所和人體進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場所消毒,運輸工具消毒,飲水及餐具消毒,飯前便後洗手均屬之。醫院中手術室消毒,免疫受損嚴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預防性隔離及消毒措施亦為預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二種。隨時消毒是指及時殺滅並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進行的隨時的消毒工作。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住院隔離,痊愈或死亡後,對其原居地點進行的徹底消毒,以期將傳染病所遺留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消滅。在醫院中傳染源停止隔離出院後,對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為終末消毒。 [編輯本段]【消毒方法的選擇及影響消毒的因素】 為使消毒工作順利進行,取得較好效果,須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方法。一般應考慮以上幾個問題。 (一)病原體的種類不同傳染病病原體各有特點,對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細菌芽胞對各種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強,必須用殺菌力強的滅菌劑、熱力或輻射處理,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故一般將其作為最難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結核桿菌對熱力消毒敏感,而對一般消毒劑的耐受力卻比其他細菌為強。真菌孢子對紫外線抵抗力很強,但較易被電離輻射所殺滅。腸道病毒對過氧乙酸的耐受力與細菌繁殖體相近,但季胺鹽類對之無效。肉毒桿菌素易為鹼破壞,但對酸耐受力強。至於其他細菌繁殖體和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一般消毒處理耐受力均差。常見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二)消毒對象的性質同樣消毒方法對不同性質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對油漆光滑的牆面,噴灑藥液不易停留,應以沖洗、擦試為宜。對較粗糙牆面,易使藥液停留,可用噴灑消毒。環氧乙烷薰蒸,對易於吸收藥物的布、紙張效果較好,而對金屬表面,須延長時間。糞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質藥物處理,因蛋白質凝固對病原體可起保護作用,高壓蒸氣殺菌效果雖好,但不宜用於毛皮,塑料和人造纖維制品。環氧乙烷薰蒸賽珞璐制品,高濃度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浸泡綿織品,來蘇液多次長時間浸泡乳膠手套,均可造成損壞。對於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惡臭的消毒液處理。 (三)消毒場所的特點消毒應考慮當地條件。在室內消毒時,密閉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閉性差者應用消毒液擦試或噴灑。通風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風換氣法消毒,通風換氣不良,污染空氣長期貯留處應當用藥物薰蒸和噴灑。人口稠密地區不可用刺激性強氣體消毒。接近火源不宜用環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衛生防疫方面要求不同條件下傳播機會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傳染病流行時,發病嚴重的疫區,應集中應用效力好的藥物與器械。發病少的外圍地區,可采用簡易消毒方法。傳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嚴重,消毒量大,應采用固定設備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屬於臨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簡易措施及方法。飲水應在淨化基礎上煮沸,生活用水淨化後加氯消毒即可。對呼吸道傳染病,強調空間隔離,通風和合理的帶口罩,對腸胃道病應強調用具,糞便、嘔吐物消毒和接觸後洗手。不同病種的消毒,應注意區別對待。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較強含氯消毒劑或氯人劑消毒,不宜應用季胺鹽及來蘇等一般消毒劑處理。 在消毒工作時還須注意影響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劑量(包括消毒的強度及作用時間),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溫度,濕度及酸鹼度,有關化學拮抗物,消毒劑的穿透力及表面張力等。 [編輯本段]【具體消毒方法的應用】 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體,作用緩慢,而且滅菌不徹底,一般不用於傳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應用物理及化學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機械消毒一般應用肥皂刷洗,流水沖淨,可消除手上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細菌,使用多層口罩可防止病原體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應用通風裝置過濾器可使手術室、實驗室及隔離病室的空氣,保護無菌狀態。 2.熱力消毒包括火燒、煮沸、流動蒸氣、高熱蒸氣、干熱滅菌等。能使病原體蛋白凝固變性,失去正常代謝機能。 (1)火燒凡經濟價值小的污染物,金屬器械和屍體等均可用此法。簡便經濟、效果穩定。 (2)煮沸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屬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鐘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則須較長時間。炭疽桿菌芽胞須煮沸30分鐘,破傷風芽胞需3小時,肉毒桿菌芽胞需6小時。金屬器械消毒,加1~2%碳酸鈉或0.5%軟肥皂等鹼性劑,可溶解脂肪,增強殺菌力。棉織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時,不可超過容積3/4,應浸於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對流。 (3)流動蒸氣消毒相對濕度80~100%,溫度近100℃,利用水蒸氣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熱能,殺滅病原體。並當蒸氣凝聚收縮產生負壓時,促進外層熱蒸氣進入補充,穿至物品深處,加速熱量,促進消毒。 (4)高壓蒸氣滅菌通常壓力為98.066kpa,溫度121~126℃,15~20分鐘即能徹底殺滅細菌芽胞,適用於耐熱、潮物品。 (5)干熱滅菌干熱空氣傳導差,熱容量小,穿透力弱,物體受熱較慢。需160~170℃,1~2小時才能滅菌。適用於不能帶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屬器械等。 不同病原體的熱耐受力,以熱死亡時間表達。見附表。 3.輻射消毒有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二種。前者有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後者包括丙種射線的高能電子束(陰極射線)。紅外線和微波主要依靠產熱殺菌。電離輻射設備昂貴,對物品及人體有一定傷害,故使用較少。目前應用最多為紫外線,可引起細胞成份、特別是核酸、原漿蛋白和酸發生變化,導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線波長范圍2100~3280a,殺滅微生物的波長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強。對紫外線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強,細菌芽胞次之,細菌繁殖體最弱,僅少數例外。紫外線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過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氣中塵埃及相對濕度可降低其殺菌效果。對水的穿透力隨深度和濁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對藥品無損傷,故廣泛用於空氣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體能發生皮膚紅斑,紫外線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時人應避開或用相應的保護措施。 日光曝曬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線,但由於大氣層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僅39%可達地面,故僅適用於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須較長時間曝曬。 此外過濾除菌除實驗室應用外,僅換氣的建築中,可采用空氣過濾,故一般消毒工作難以應用。 (二)化學消毒法根據對病原體蛋白質作用,分為以下幾類。 1.凝固蛋白消毒劑包括酚類、酸類和醇類。 (1)酚類主要有酚、來蘇、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氣味,殺菌力有限。可使紡織品變色,橡膠類物品變脆,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故除來蘇外應用者較少。 苯酚(石炭酸)(carbolicacid):無色結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紅色,但消毒力不減。為細胞原漿毒,對細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鐘可殺死,但不能殺滅芽胞和抵抗力強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質,促進其滲透,加強消毒效應,但毒性較大,對皮膚有刺激性,具有惡臭,不能用於皮膚消毒。 來蘇(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鉀皂配成。紅褐色,易溶於水,有去污作用,殺菌力較石炭酚強2~5倍。常用為2~5%水溶液,可用於噴灑、擦試、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細菌繁殖型10~15分鐘可殺滅,對芽胞效果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為雙酚化合物,微溶於水,易溶於醇、酯、醚,加鹼或肥皂可促進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較少,但殺菌力較強。主要用於皮膚消毒。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減少皮膚細菌80~90%,有報告可產生神經損害,故有宜長期使用。 (2)酸類對細菌繁殖體及芽胞均有殺滅作用。但易損傷物品,故一般不用於居室消毒。5%鹽酸可消毒洗滌食具,水果,加15%食鹽於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熱30℃浸泡40小時。乳酸常用於空氣消毒,100m3空間用10g乳酸薰蒸30分鐘,即可殺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類乙醇(酒精)(ethylalcohol)75%濃度可迅速殺滅細菌繁殖型,對一般病毒作用較慢,對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對真菌孢子有一定殺滅作用,對芽胞無作用。用於皮膚消毒和體溫計浸泡消毒。因不能殺滅芽胞,故不能用於手術器械浸泡消毒。異丙醇(isopropylalcohol)對細菌殺滅能力大於乙醇,經肺吸收可導致麻醉,但對皮膚無損害,可代替乙醇應用。 2.溶解蛋白消毒劑主要為鹼性藥物,常用有氫氧化鈉、石灰等。 (1)氯氧化鈉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殺菌力強,2~4%溶液能殺滅病毒及細菌繁殖型,10%溶液能殺滅結核桿菌,30%溶液能於10分鐘殺滅芽胞,因腐蝕性強,故極少使用,僅用於消滅炭疽菌芽胞。 (2)石灰(cao)遇水可產生高溫並溶解蛋白質,殺滅病原體。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洩物,用量須2倍於排洩物,攪拌後作用4~5小時。20%石灰乳用於消毒炭疽菌污染場所,每4~6小時噴灑一次,連續2~3次。刷牆2次可殺滅結核芽胞桿菌。因性質不穩定,故應用時應新鮮配制。 3.氧化蛋白類消毒劑包括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物類消毒劑。因消毒力強,故目前在醫療防疫工作中應用最廣。 (1)漂白粉應用最廣。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ca(clo)2,含有效25~30%,性質不穩定,可為光、熱、潮濕及co2所分解。故應密閉保存於陰暗干燥處,時間不超過1年。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滲入細胞內,氧化細胞酶的硫氫基因,破壞胞漿代謝。酸性環境中殺菌力強而迅速,高濃度能殺死芽胞,粉劑中用於糞、痰、膿液等的消毒。每升加干粉200克,攪拌均勻,放置1~2小葉,尿每升加干粉5克,放置10分鐘即可。10~20%乳劑除消毒排洩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噴灑廁所,污染的車輛等。如存放日久,應測實際有效氯含量,校正配制用量。漂白粉精的粉劑和片劑含有效氯可達60~70%,使用時可按比例減量。 (2)氯胺—t(chloraminet)為有機氯消毒劑,含有效氯24~26%,性較穩定,密閉保持1年,僅喪失有效氯0.1%。微溶於水(12%),刺激性和腐蝕性較小,作用較次氯酸[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