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為10個月。各級軍官最高服役年限,將官為60歲,上校為58歲,中校為56歲,少校為54歲,尉官為52歲。
軍銜
分5等24級: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7級(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二級下士、一級下士),兵6級(五等兵、四等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列兵)。
駐外兵力
駐波黑北約穩定部隊2369人,駐格魯吉亞聯合國觀察團軍事觀察員10人,駐伊拉克/科威特聯合國觀察團14人,駐科索沃北約維和部隊5300人。
外國駐軍
比利時駐軍2000人,法國駐軍2700人,荷蘭駐軍3000人,英國駐軍20600人,美國駐軍57580人。
軍工生產
德國擁有現代化的富有競爭能力的軍事工業,具有自行研制和生產各種常規兵器的能力,其生產的主戰坦克、常規潛艇等兵器在世界上屬領先地位。今後德國在總體上仍將繼續保持較高的軍事技術水平和生產潛力,在個別項目上將維持世界一流水平。德國軍事工業的研究和發展重點已放在了系統技術和尖端技術上,特別是在指揮系統和武器使用系統方面強調應用傳感技術和電子技術。德國統一後,軍事工業訂貨日趨減少,從事軍工生產的人數下降,整個軍事工業處於新的調整之中。目前,從事軍工生產的人員從原20萬人減少到10萬人。軍工生產總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6%,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加工工業總產值中平均約占3.4%,在車輛工業產值中占1-2%,在造船工業中占10%,但在航天工業中卻占了50%以上,而在其他大多數工業部門產值中所占比例均不到1%。
軍火貿易
由於歷史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德國對軍火輸出歷來持比較審慎的態度。軍工產品的80%以上行銷於國內市場,即主要為本國國防建設服務。軍工產品的出口在德國出口總額中僅占1%。德國歷屆政府均堅持“不向局勢緊張地區輸出軍火”這一原則規定。2000年1月,德政府通過了新的軍品出口准則。今後在決定出口軍品時必須考慮軍品接收國的人權狀況。同時將所有國家分為兩類,對第一類國家,包括北約、歐盟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瑞典等國不作軍售限制,對其他所有國家將采取比較嚴格的軍品出口政策。德國軍工生產較發達,技術比較先進,軍火貿易額也屬世界各國前列。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1999年8月5日公布的年度武器銷售報告,在1998年全球簽署的230億美元的軍火銷售合同總額中,德國簽署的對外軍火銷售合同額占55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字,1999年德國武器出口總值達28.44億馬克,占外貿出口總額的0.3%,其中向北約成員國出口武器總價值為15.7億馬克,向北約以外的國家出口總價值為12.7億馬克。
軍隊節日
德國的建軍節為11月12日,但一般不舉行大型的慶祝活動。各軍種均無自己單獨的節日。 縱觀中國汽車工業60年發展歷程,如果沒有1953年中國第一家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破土動工,沒有上世紀60年代各省市汽車工業的紛紛上馬,中國汽車產銷量自然不會形成從1956年的1654輛到今年預計1200萬輛的規模。
當然,中國汽車工業也不會完成從60年前的一窮二白到今天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蛻變。初創期的艱苦時間回撥6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民族工業幾近崩潰,中國汽車產業就像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1949年共和國開國大典過後,毛澤東主席曾感慨地說:“我們會造什麼?除了桌子椅子,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於是,為了建立中國的汽車工業,當年10月,中央重工業部機器工業局著手籌建新中國的汽車工業,這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開始步入發展的軌跡。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第一代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汽車工業建設,親自參與制定中國汽車工業的重大決策。1950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在莫斯科同前蘇聯政府領導人會談並商定,蘇方援助中國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包括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工廠。1952年8月,中央撤銷重工業部,成立第一機械工業部。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同年7月15日,位於吉林長春的第一汽車制造廠舉行奠基典禮,正式破土動工。如今樹立在第一汽車集團一號門外的漢白玉大理石奠基石上,“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毛澤東”這兩行紅字依然剛勁清晰。1953年7月15日這一天,也被後人公認為是中國汽車工業的起點。在建廠階段,全國各地為一汽輸送了大量干部和技術工人,前蘇聯也為中國提供了全套的產品設計和圖紙資料,並派遣一批有經驗的專家到廠指導。由於沒有任何生產經驗,一切都是從模仿開始。“地上擺了一大堆,我記得當時我抱了這麼大的一個東西,那時候沒人知道是什麼,實際是自動變速箱的變流器,就拿回去照著樣子做。”1954年,年僅22歲的陳光祖從北京被派到了正在建設中的長春第一汽車廠。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4噸載貨汽車在第一汽車制造廠下線,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自主制造汽車的歷史,第一汽車制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標也如期完成。次年5月,一汽開始仿照國外樣車自行設計轎車,1958年先後試制成功ca71型東風牌小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紅旗ca72第一批共生產了10輛,1959年國慶節送去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慶典,並用作國家領導人乘坐的慶典檢閱車。成長中探索經過第一個5年計劃,國民經濟取得較大發展,但是一汽剛剛投產,汽車品種和數量一時不能滿足各方面需求,於是從1957年起,一些其他地方省市也開始制造汽車。上海汽車裝配廠試制的中高級轎車命名“鳳凰”牌,參考波蘭的華沙轎車底盤,美國的順風轎車造型,裝用南汽nj050型發動機。1958年9月試制出樣車,後決定提高檔次,新一輪試制以1956年奔馳220s型轎車為樣車。1959年9月30日,新“鳳凰”牌轎車誕生。同年,與北京汽車制造廠研制的“井岡山”轎車一並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禮物面世。到了1963年,全國共有汽車制造廠18家,改裝車廠45家,當年生產各類汽車約2萬輛。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汽車工業出現了新的構造體系,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和濟南四個較有實力的汽車生產基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濟汽五個老廠分別承擔了包建和支援三線汽車廠(二汽、川汽、陝汽和陝齒)的建設任務。當時,地方發展汽車工業,幾乎全部仿制國產車型重復生產。1965年,國家出於經濟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在湖北十堰籌建二汽。但二汽的建立並沒有解決經濟模式上一直給中國汽車工業所帶來的制約。但無論如何,這一歷史時期已經形成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雛形,為今後發展大批量、多品種配套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