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還有諾貝爾瓷磚w18102嗎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諾貝爾概述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alfredbernhardnobel,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在他的遺囑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外文名:phradbenhardnobel 別名:諾貝爾 國籍:瑞典 出生地:斯德哥爾摩 出生日期:1833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896年12月10日 職業:化學家,發明家 主要成就:諾貝爾獎創始人
目錄[隱藏]
【簡介】 【生平】 【自傳】 【發明家】 【工業帝國】 【詩人夢】 【愛情】 【遺囑】 【財產】 【家族】 【年表】 【名言】 【諾貝爾獎】 【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簡介】 【生平】 【自傳】 【發明家】 【工業帝國】 【詩人夢】 【愛情】 【遺囑】 【財產】【家族】【年表】【名言】【諾貝爾獎】【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編輯本段]【簡介】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而成為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魯德貝克的後裔。他從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像父親一樣具有發明才能。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聖彼得堡的父親團聚。 諾貝爾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就成為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語言。1850年離開俄國赴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後又赴美國在j.埃裡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聖彼得堡後,在他父親的工廠裡工作,直到1859年該工廠破產為止。重返瑞典以後,諾貝爾開始制造液體炸藥硝化甘油。在這種炸藥投產後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於危險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只好在湖面的一只船上進行實驗,尋求減小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以安全運輸。上述發現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藥和必要的雷管。黃色炸藥在英國(1867年)和美國(1868年)取得專利之後,諾貝爾進而實驗並研制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於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後,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他曾要求彈道炸藥的專利權要包括柯達炸藥,但遭到法庭否決。諾貝爾在全世界都有炸藥制造業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國巴庫油田的產權,所擁有的財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諾貝爾本質上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希望他發明的破壞性炸藥有助於消滅戰爭,但他對人類和國家的看法是悲觀主義的。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托,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 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掖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聖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於克裡米亞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制造木輪的機器、設計制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⒌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勳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諾貝爾在聖彼得堡長大和求學後去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藥的研究與發明。諾貝爾父子在斯德哥爾摩市郊建立試驗室,首次研制出解決炸藥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藥,由於液體炸藥容易發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藥“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後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藥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明使諾貝爾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