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科榜翁成齋的兒子尚勃,尚進,分居台南的義竹(今嘉義縣義竹鄉),成為科榜翁氏在台灣的開基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揮師東渡,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采取各軍分區屯墾,寓兵於農的措施;並大力招募因清廷"遷界"而流離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開墾.其子鄭經繼位後,又繼續推行墾殖政策.據統計,鄭成功,鄭經父子治理台灣期間,先後移入的官兵,眷屬和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至少淨增6萬人.據族譜和其他材料的不完整統計,這時期從閩南各地有30多姓移民進入台灣.其中泉州各縣就有鄭,侯,劉,魏,黃,范,陳,蘇,姚,楊,錢,吳,王,許,丘,莊,何,肖,施,沈,柯,石,顏,李,曾,薛,林,柳,郭等20多姓的眾多族人移民入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平定台灣後,清廷開放"海禁",但仍限制移居台灣.康熙五十一年,下令嚴拿偷渡台灣之人.雍正年間(1723~1735年)暫寬,並允許大陸居民攜眷前往,移台泉州人日眾.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開放晉江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閩南人移民台灣再次出現高潮.據調查,康熙二十二年至嘉慶年間(1683~1820年),從泉州各縣移居台灣新增張,蔡,謝,洪,廖,賴,徐,周,葉,羅,潘,朱,詹,余,趙,盧,梁,孫,戴,方,杜,傅,溫,馬,馮,董,紀,歐(陽),連,汪,康,白,嚴,阮,夏,雷,褚,章,單,甘,彭,穆,呂,伍,倪,尤,丁,粘等50多姓.施琅平台不久遷台的有晉江東石白沙周氏一族遷居嘉義縣布袋咀,晉江衙口施世榜招募移民往彰化縣東螺,石獅洋坑蔡姓族人遷居台北小洋坑村,南安縣康美玲蘇村蘇士尾率族人開發蘇澳港的蘇澳村.有的村莊如晉江東石附近的永湖村村民不過數百人,雍正後期至道光初年(約1732~1830年)移居台灣的有126人,其中兄弟聯袂移居台灣的有17家.乾隆四十九年以後移台的有晉江羅山蘇內村曾瑞卿等人率族遷台,開發桃源縣笨港村;又該村曾源仰等7人赴台,開發台南縣狗咬竹村;池店潘湖村黃光淵,光長兄弟在艋舺開發潘湖渡頭;龍湖粘厝埔粘粵,粘恩兄弟往台灣彰化縣,開發福興鄉粘厝村(現分為頂粘村,下粘村);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編查戶口統計,全台漢族人口24.1萬馀戶,200.3萬馀人,來自泉漳一帶的占十之六七. 清道光年間至光緒二十年(1821~1894年),受出國潮影響,泉州地區移居台灣的人數明顯減少,但移民仍持續不斷.如南安英都的洪光交,洪光清,洪文玉,洪文就,洪文侯,洪文定,均在道光年間(1821~1850年)移居台灣;德化上徐村李曾溉於鹹豐年間(1851~1861年)遷居台灣府(今台南市),並率克貌,克成兩子及大嫂劉巧娘和侄兒克陽,克延,克河同行.反抗日本入侵台灣的台灣北部義軍領袖許冀公的父輩和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的祖輩,也系這一時期分別從泉州城和晉江蚶江移居台灣.據陳曉亮,萬淳慧就查閱過的泉州和台灣譜牒文獻進行的統計,清代以前泉州至少有101個姓氏的7849人遷台開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至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台島光復,往台灣的泉州人遠少於返回大陸的人數,在台灣的泉州人增多系原有移民人口的自然增長. 民國34~38年,有不少泉州人往台灣尋親,謀生,或被抓壯丁,或隨國民黨黨政軍機關撤往台灣.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1953年,泉州沿海也有一些漁民,船員被台灣當局擄往台灣補充兵源.據不完全統計,1945~1952年,泉州地區共有1.6萬人往台灣,其中泉州市1398人,晉江縣4411人,惠安縣5330人,南安縣2107人(未包括1950~1952年數位),安溪縣1199人,永春縣1216人,德化縣276人.1948~1952年,惠安縣崇武大有120多人往台,逐漸匯集在基隆市三沙灣,至1988年已繁衍為逾千人的新聚落,被稱為大新村.1950年以後,也有不少泉州人從香港,澳門和國外轉赴台灣定居. "銀同"是現在福建省的福建廈門市同安區.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