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富佰得的關東師傅服務態度很好,在為我的廚房吊頂時, 遇到問題都幫助出主意,一一化解,整整八個小時,始終耐心地、 認真地工作,直到完成。非常感謝。 長壽秘訣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喜歡,女也喜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閒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轉貼: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怎樣修身?讀書,就是一個好渠道。以書為鏡,可以修身立德。哲學可以使人明智,歷史可以增加良知。讀修身養性的書,就如同與聖賢交談,可收到“玩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豎起了一面晶瑩透亮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日積月累,既開心明目,利於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榮辱,辨丑惡。正如法國大作家雨果所說:“種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逐漸熔化。”所以,我認為讀書要讀修身養性的書。
我國歷史悠久,學派眾多,講修身養性的名典格言數不勝數,儒家講博愛,墨家講兼愛,道家講無為,法家講霸道,兵家講策略,雖各家言論不同,但各有千秋,閃耀的都是人性的精華,是流傳千古的經世哲學。讀諸子百家這類富含哲理的書,能使人明白人生的價值。對一個人來說,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麼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大有益處的。從我多次讀過的《論語》來看,裡面大到齊家治國、小到日常起居,講的都是很實用的東西。比如交朋友,《論語》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教導我們要和正直的人,誠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這樣才能有助於發展。如果與逢迎谄媚的人,與當面恭維、背後毀譽的人,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就會受到傷害。這些對我們處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時候聽老師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老師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課文。其實是囫囵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後便什麼都忘了。在大學時,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部書是人生的百科全書,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黨校學習時買到了一套《古文觀止》,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222篇,但這些文章卻經天緯地,氣壯山河,品在竹之間,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潔韻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反復通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真知灼見,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如果背誦,就猶如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通過對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對待勝利與失敗,逆境與順境,幸運與磨難,榮譽與羞辱,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沉淪與奮起,做官與卸任的正確態度和人生哲理也傳達了出來。讀這本書,獲得的是一種放達的人生感悟,覺得應該像他那樣,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過任人評說。讀了全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此外,我還讀過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寥寥數十字,但字字擲地有聲。讀後,都會被他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所感染。像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說,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
讀哲學書,學點哲理慧語是修身養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讀書時,從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常識》課本中得到了啟發,就喜歡愛讀哲學著作。後考進湖北大學政治系,哲學是一門主課,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也養成了讀哲學書、買哲學書、藏哲學書的習慣。我認為,哲學是關於智慧的學問。哲學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維嚴密、胸懷博大、見解精深。文學以其富於感情和形象的語言感染人們,哲學則以概念與理性的思辨啟迪人們。前者重形象思維,後者重邏輯思維。哲理,正是感性與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聯姻”,也可以說,是文學與哲學邊緣的相交。哲理不僅面對一個豐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聯系於復雜的人們的內心世界。這兩個世界又氤氲化生,變幻無窮。過目難忘的哲學慧語啟迪智慧。閃光的哲理淨化人的心靈,通過開掘真、善、美的內涵,鞭撻了假、惡、丑。哲理佳句無不具有熾熱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較新的角度、優美的言辭,讓人們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悅,在啟迪後得到美的享受,啟示理性,開拓視野,觸發讀者作高一層次的聯想。不在乎的東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哲理是某種情感體驗濃縮物。但是,由於經過開華,便不只是表達一種感情而已,它留給讀者積極的思考余地。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無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應成為空洞無物的說教,干巴巴的口號,而應讓人們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悅,在啟迪後得到美的享受,啟示悟性,開拓視野,觸發讀者作高一層次的聯想。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個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讀書,要少讀一些空談大話的次品。如果說幽默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閃光”,那哲理是人類智慧更耀眼奪目的閃光。所以,我認為,面對精神產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麼?當然不是電視片、電影、甚至也不是戲劇,而是哲學、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們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質。
修身養性,要讀一些真正能影響人生的勵志書。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而選擇的讀書,也正因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寫出了一部又一部對人的修養與處世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書,我稱之為勵志書。此類書中閃爍著哲學家睿智的語言和絕妙的思想,心頭湧動著的是感激與快樂。比較著名的像我們中國的《菜根譚》、《幽夢影》、《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國外的如英國培根《人生論》,共收入58篇短文,探討了包括哲學、倫理學、做官秘訣、處世之道、治家准則、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等方面的問題,充分顯示了英國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嚴謹又演有想象力的審美情趣。全書見解獨到,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歷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譯為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與《蒙田隨筆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都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發。我在上個世紀60年代讀過一本《怎樣培養堅強的意志》,書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後來無論是生活多麼艱辛,還是遇到生活中的難關,都有一種堅強的意志在支撐著我。書中寫道:“只有意志信念堅忍者,才能牽著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毀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兩張面孔,善於與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會在你面前閃現出希望的火花”;“我們應當明白:消除錯誤的思想和行動,注入快樂,比割除身上的腫瘤和膿瘡還重要。它像一盞明亮的燈,始終為照亮前進的路。要想得到快樂,就必須培養快樂的心理,不為別人的批評而不快樂。”多麼深邃的哲學思想!讀罷,便於不知不覺中被哲理的語言所打動,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來,這一類勵志的圖書越來越多,如暢銷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細節決定成敗》(100-1=0的故事)等等。這也充分反映了一點,人們越來越重視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個人修養。現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來歲已經開始讀如何致富、怎麼化妝的書,真讓人覺得擔憂。我覺得青少年要讀一些勵志的書,這些書對人一生的價值,遠遠超過賺錢和美容。我們要認真學習,發揚光大。
在修身養性方面,我還喜愛品讀名人家書。家書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自身的史料價值和文學欣賞價值,歷經時代風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發顯示出內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從影響中國千余年的《顏氏家訓》、《朱氏家訓》,到後來的《曾國藩家書》、《左宗棠家書》,再到解放前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聞一多家書》;解放後的《傅雷家書》、《沈從文家書》等等,可謂淵源流長,由來久遠。古人雲:“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真是再生動不過了。我品讀名人家書,時常被書中蘊涵的殷殷關切、希望與愛所感動和折服,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如:讀聞一多留美期司的家書,我明顯感到落後國家的公民在他國受到的歧視和屈辱。我原來總以為魯迅先生是個面目嚴肅的鐵骨戰士,讀了魯迅給許廣平的信後發現魯迅先生有柔情、可親的一面。在許多人眼裡,柳亞子先生是一個詩人,寫的家書一定會充溢著詩性的浪漫氣息。其實不然。譬如他寫給兒子柳無忌的家信:“我禮拜三的寄四本帖,禮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禮拜五、禮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張,你都收到了嗎?覺得太多了纏不清,有些討厭嗎?如果討厭,不妨來信告訴我。仍舊接到你一信,再發一信,好嗎?這幾天冷嗎?熱嗎?吃的東西快完了嗎?有人來過嗎?身體好嗎?功課不吃力嗎?望你告訴我。”一個因服犢倩深而絮絮呵叨、沒完沒了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現代翻譯家傅雷1954年到1966年寫給長子博聰的書信。該書自1985年初版後,已再版5次,發行數已超過100萬冊,至今暢銷勢頭不減。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為這本家書並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讀了這些家書後,我就想,一個人,在社會上可能是這個“長”,那個“家”,但在家裡,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親。柳亞子、傅雷就是這樣一個個真實的人。我明白了命運是如何將崇敬和愛慕連在一起的,為了讓家人幸福美滿,我飽經歲月風雨、人世滄桑,吃苦耐勞而終身不悔。退休後,我很有興趣地讀了曾國藩的家書,驚奇地發現這位權傾一時、大紅大紫的欽差大臣,竟會發出“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的感慨。我覺得這位古人主張的讀書的境界,對於今日的讀書人是有很好的啟發作用的。曾國藩的家書中多處談及讀書,自然其中有些內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關於讀書的精義,比如讀書重在領得讀書之趣、變化氣質、陶冶性情、豁達襟懷……比如讀書需要有志、有識、有恆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從其終生讀書體驗悟出的。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想事業成功,就必須勤於讀書,善於思考。以上這些家書都煥發著奇異光彩,閃耀著真知灼見,不僅滋潤了一個家庭的成長,而且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座“潔白的紀念碑”。所以,我喜愛讀家書,也愛收藏書信,在我的郵集中就有幾箱實寄封信。 參考資料:九九知網任何事情都以一個平常心對待!程門立雪,修身笃學聞雞舞;當仁不讓,齊家治國平天下。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