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式吸舒使用方法 筒式吸舒
l 為什麼要使用吉納筒式吸舒
患者單獨使用定量氣霧劑須掌握很高的吸入技巧,即噴藥與吸入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步,但吸入的速度卻要慢而深。由於吸藥時機與吸入速度難以協同,常使吸入速度過快,造成氣道瞬間負壓增高而導致病變狹窄的氣道閉合,藥物很難深達病灶,正確使用率很低。
gina吉納®筒式吸舒可與市售各種定量氣霧劑配合使用,原理是將藥物釋放進筒式吸舒內部,藥物顆粒懸浮於其中,噴藥與吸入分開進行,避免了同步配合時吸氣過快的錯誤,患者易於掌握。同時還有以下優點:
1增加吸入藥量,提高療效。
2未吸入的藥物殘留在而不是口腔,可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3將使用定量氣霧劑的患者年齡組擴大至嬰幼兒。
l 與眾不同的吉納系列筒式吸舒
mt200小面罩筒式吸舒(筒圖2)
小面罩專為嬰兒設計,柔軟的貼面軟邊盡顯關懷。
l 吉納筒式吸舒三大優勢
1、可完全拆洗設計病菌無處藏身
經過“非典”的洗禮,人們的健康衛生意識普遍提高,吸藥用具的消毒成為哮喘患者的關注焦點。市場上普通儲霧罐的吸氣膜片部分不能拆卸,很難清洗,成為病菌的藏身之所。患者吸藥時,氣流通過吸氣膜片則有可能將病菌帶入呼吸道。
gina吉納®mt200筒式吸舒享有專利保護的可完全拆洗設計,拆裝方便、消毒徹底,是健康理念的儲霧罐,安全使用無隱患。
2、超小機械死腔設計
普通儲霧罐(筒圖6)
普通儲霧罐吸氣活瓣位置遠離面部,患者吸藥時先吸入不含藥的空氣,才能吸入含藥的空氣。機械死腔大,患者呼吸非常淺表時吸到的藥會很少,甚至是死腔內換氣。吸氣活瓣。
吉納筒式吸舒(筒圖7)
充分考慮到生理需求,吸氣活瓣的位置靠近面部,將機械死腔減到極小,避免
患者吸不到藥的情況發生。
3、靈巧的吸氣活瓣設計,
很小的潮氣量即可啟動
l 容積對療效的影響
單獨使用定量氣霧劑時,因口腔很小,藥物噴射後未散開即附在口腔、喉頭,藥物吸入小氣道少而殘留量大,導致療效低副作用大;使用gina吉納®筒式吸舒配合吸藥時,筒式吸舒內部空間大,藥物充分均勻地在散布其中,吸入量大而殘留量小,且未吸入的藥物殘留在筒式吸舒內而不是口腔,可達到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的滿意效果。
選擇科學容積的同樣重要,實驗證明儲霧罐直徑與藥物損失量負相關,當直徑小於40毫米時,藥物損失量明顯增大,過小的儲霧罐只起“通道”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義的儲霧罐。gina吉納®mt200型筒式吸舒直徑是50毫米,容積為200毫升,是兼顧吸入效果與攜帶方便性的最佳設計。
l 筒式吸舒使用方法
圖使用1 圖使用2 圖使用3
1除去氣霧劑護蓋。 2將氣霧劑搖勻。 3將氣霧劑與筒式吸舒連接好。
圖使用5 圖使用6 圖使用7
4面罩適用於嬰幼兒。使用時將面罩覆住口鼻,噴一噴藥物,吸藥 5如需數噴藥物,等候30秒
20至30秒;口器適用於兒童及成人。使用時緊含口器,噴入一噴藥 後重復步驟4。
物,先盡力呼氣,再慢而深地吸氣。每次吸氣後屏息數秒效果更好。 結腸癌治療 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並可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它支持治療。 藥物治療
1.化學藥物治療手術後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藥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霉素、環磷酰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藥,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欲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藥。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藥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
用藥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藥物。
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2.免疫治療可以提高病人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3.中藥治療 可改善症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藥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用藥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面的藥物。
結腸癌
一、病理
(一)大體形態分型
1.腫塊型結腸癌2.浸潤型結腸癌3.潰瘍型結腸癌
1.腫塊型(菜花型、軟癌)腫瘤向腸腔內生長、瘤體較大,呈半球狀或球狀隆起,易潰爛出血並繼發感染、壞死。該型多數分化較高,侵潤性小,生長較慢,好發於右半結腸。
2.侵潤型(縮窄型、硬癌)腫瘤環繞腸壁侵潤,有顯著的纖維組織反應,沿粘膜下生長,質地較硬,易引起腸腔狹窄和梗阻。該型細胞分化程度較低,惡性程度高,出現轉移早。好發右半結腸以遠的大腸。
3.潰瘍型腫瘤向腸壁深層生長並向腸壁外侵潤,早期即可出現潰瘍,邊緣隆起,底部深陷,易發生出血、感染,並易穿透腸壁。細胞分化程度低,轉移早。是結腸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好發於左半結腸、直腸。
(二)組織學分型
1.腺癌大多數結腸癌是腺癌,約占四分之三,腺癌細胞可辨認,排列成腺管狀或腺泡狀,按其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ⅲ級分化最差,細胞排列為片狀或索條狀。
2.粘液癌癌細胞分泌粘液,在細胞內可將細胞核擠到一邊(狀似戒指,有稱作印戒細胞癌),在細胞外可見間質內有粘液以及纖維組織反應,癌細胞在片狀粘液中似小島狀。分化低,予後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細胞小,形狀與排列不規則,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潤明顯。分化很低,予後最差。
(三)臨床分期
ⅰ期(dukesa期):癌局限於腸壁內
a0期:癌局限於粘膜
a1期:癌局限於粘膜下層
a2期:癌侵及腸壁肌層未穿透漿膜
ⅱ期(dukesb期):癌侵潤至腸壁外
ⅲ期(dukesc期):伴有淋巴腺轉移
c1期:近處淋巴轉移(腸旁)
c2期:遠處淋巴轉移(系膜)
ⅳ期(dukesd期):已有遠髒轉移
(四)擴散轉移
1.大腸癌擴散的特點一般沿腸管橫軸呈環狀侵潤,並向腸壁深層發展,沿縱軸上下擴散較慢,且累及腸段一般不超過10公分。癌侵及漿膜後,常與周圍組織、鄰近髒器及腹膜粘連。
2.結腸癌的淋巴轉移淋巴轉移一般依下列順序由近而遠擴散,但也有不依順序的跨越轉移。
(1)結腸淋巴結位腸壁脂肪垂內。
(2)結腸旁淋巴結位鄰近結腸壁的系膜內。
(3)系膜血管淋巴結位結腸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間淋巴結組。
(4)系膜根部淋巴結位結腸系膜根部。
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後淋巴轉移的機率增多,如漿膜下淋巴管受侵,則淋巴轉移機會更大。
3.血行轉移一般癌細胞或癌栓子沿門靜脈系統先達肝髒,後到肺、腦、骨等其它組織髒器。血行轉移一般是癌腫侵犯至毛細血管小靜脈內,但也有由於體檢時按壓瘤塊、手術時擠壓瘤體所致,甚至梗阻時的強烈蠕動皆可促使癌細胞進入血行。
4.侵潤與種植癌腫可直接侵潤周圍組織與髒器。癌細胞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粘膜上,脫落在腹腔內,可種植在腹膜上,轉移灶呈結節狀或粟粒狀,白色或灰白色,質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水等。
二、臨床表現
(一)早期症狀
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後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
(二)中毒症狀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三)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四)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五)晚期表現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征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左半與右半結腸癌腫,由於二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異,其臨床特點也表現不同。
右半結腸癌右半結腸腸腔較寬大,糞便在此較稀,結腸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癌腫多為軟癌,易潰爛、壞死致出血感染,故臨床表現以中毒症狀為主。但在病情加重時也可出現腸梗阻表現。
左半結腸癌左半結腸腸腔相對狹小,糞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該部多為侵潤型癌,腸腔常為環狀狹窄,故臨床上較早出現腸梗阻症狀,有的甚至可出現急性梗阻。中毒症狀表現輕,出現晚。
三、診斷
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多不為病人注意,就醫時也常以“痢疾”、“腸炎”等病處理,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或梗阻症狀以及觸及腹塊時已非早期,因此,如果病人出現貧血、消瘦、大便潛血陽性以及前述早期症狀時,需作進一步檢查。
(一)x線檢查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對結腸腫瘤病人以後者為宜。其病變征象最初可出現腸壁僵硬、粘膜破壞,隨之可見恆定的充盈缺損、腸管腔狹窄等。對較小病灶的發現還可腸腔注氣作鋇氣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效果更佳。
對有結腸梗阻症狀的病人,不宜做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因鋇劑在結腸內干結後排出困難,可加重梗阻。
(二)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直筒式,最長30公分,檢查方便,可直[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