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展示的元素 10月11日晚,2007年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上海閉幕。以溫情的模式,上海特奧會定格在全世界的記憶中。《了望》新聞周刊在采訪中聽到不少代表團嘉賓告別中國時的心聲:“通過特奧會,我們對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更有信心了。”作為奧運三大系列賽事之一,特奧會在北京奧運會即將舉辦之際“提前”來到中國,其意義不同凡響。雖然特奧會的參賽運動員智商在70以下,而奧運會是世界體壇最強者的競爭舞台,但特奧會在中國的成功舉辦,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還是有頗多啟示。開幕式如何展示中國元素10月2日晚,特奧會開幕式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電視轉播,據測算全球有7億觀眾收看,引起廣泛關注。國際特奧會董事奧斯基爾肯尼說,本屆特奧會的開幕式絕對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我個人認為,只有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幕式能和它相比。”奧運會的開幕式一直為世界矚目。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6年多哈亞運會到本屆特奧會,開幕式都非常成功。英國bbc記者科納根在觀看了特奧會開幕式後表示,這給明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策劃出了難題。事實上,負責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制作的張藝謀等人當時就在特奧會開幕式現場。在持續熱烈的掌聲中,這位責任重大的著名導演或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向世界表達中國?特奧會開幕式外方總導演、美國的唐米歇爾給張藝謀提出建議:奧運會開幕式,重要的是創意本身。奧運會要表現競爭,追求卓越、成績和榮耀,而特奧會則強調展示智障人士勇敢嘗試的個人精神。這是特奧會開幕式與奧運會開幕式的最大區別,但兩者也有相通之處,那就是怎樣來表達中國元素。如何讓世界通過演出讀懂自己想表達的中國,在他看來是對張藝謀最大的挑戰。特奧會開幕式采取中方主導,上海、央視以及外方多方合作的形式來創作。唐米歇爾曾制作執導過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開幕式、1997年香港回歸部分慶祝晚會和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等。因為特奧會開幕式,中外雙方創作團隊意見不一,曾經激烈爭吵,焦點就是如何展示中國元素。雙方最終決定用新穎的創意向世界展示中國元素,既要隆重,又不張揚。唐米歇爾表示,在整整9個月的創意過程中,中外雙方對如何表現中國符號產生過分歧,“分歧主要是究竟讓哪部分觀眾滿意:是上海人、中國人還是全世界的觀眾?外國人了解的中國符號有長城、燈籠、京劇臉譜、龍和牌坊等,他們一看到這些符號就會有地域概念。而中方人士認為這些符號已經過多,中國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但最後我們達成了共識,比如長城,不是簡單搭個模型,而是用武術演員的人體構築而成”。特奧會開幕式藝術總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開幕式是中西文化“沖突”的產物,中外雙方經過激烈的爭議,最終達成共識,很有意義。中西方文化真的很不同,外方對中國缺乏了解,而我們對中國的了解以及想展示出來的,外方並不認可,我們也在重新尋找中國文化符號,來感動全世界,也要感動中國。最終,我們在人道主義背景下,尋找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他說,創建終極價值“中國元素”、“民族元素”等在開幕式中是避不開的,但若刻意追求,反顯小氣,這些元素升格為假、大、空的慣常思路,會使整個演出失去獨特的精神目標。其實,特奧會開幕式不乏“中國元素”。風浪中的《擊壤歌》、金龍、少林拳棍、太極等都是“中國元素”。中國元素在這裡只是表達中華民族對世界終極價值的參與和創建,虔誠而謙恭,並不是要展示與眾不同的民族理念。余秋雨表示,一定要摒棄“獵奇”、“獵艷”的審美誤區,例如,中國56個民族是不是必須一個不落地全部出現?最能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符號究竟是什麼?京劇、功夫和旗袍是必須的嗎?……“目前被我們習慣運用、又被國際間熟悉的那幾個有關中國文化的審美符號,是中國文化衰落時期(主要是清代和近代)的遺存,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這些符號誘使中國文化走向外在的形式套路,只會讓國際社會‘獵奇’、‘獵艷’而不是感動;開幕式雖是大場面,但必須有個體性、情節性、細節性的造型亮點,不能永遠陷落在大規模群眾運動式的廣場色彩運動模式裡。”“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流的制作團隊,張藝謀是一個非常有成就、很有創意的導演,肯定能做得非常好!”唐米歇爾說,他表示,對張藝謀制作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頗有信心。預案決定安危細節決定成敗本屆特奧會是北京奧運會之前我國承辦的規格最高的國際賽事,參加人數多,規模大,來賓多,同時又逢國慶黃金周期間,游人集中、各種活動集中。據不完全統計,國慶期間上海市共接待觀光游客462多萬人次,而特奧會上特奧運動員和他們的陪同人員、以及特奧志願者等的總人數也超過8萬人。如此眾多的人員集中,給城市管理和特奧會的順利舉辦增加了很大壓力。此外,特奧會舉行期間,還遭遇了台風“羅莎”的外圍影響,上海一度連續出現大到暴雨天氣,也給特奧活動增加了困難。但由於反復進行了周密細致的部署,對各種可預料到的情況有充分准備,終於克服各種困難,做到了萬無一失。以開幕式為例,共有8萬多觀眾入場。組織者考慮到安檢等因素,提前幾天就宣布開幕式當天從下午四點開始檢票,到晚上六點半開幕式開始前半小時停止檢票。提前檢票的通知廣而告之後,避免了觀眾集中在臨近開幕時湧入場地的問題。而當晚十點多開幕式結束後,包括地鐵列車在內的各種交通工具均空車等候在附近的站台,快速將觀眾疏散出去。特奧會25個項目分別在上海19個區縣的30個場地中進行,接待部門每天要把14個項目的5000多名參賽運動員分別送抵17個比賽場地,比賽結束後再送回駐地。比賽期間,沒有任何運動員上錯車或是走失。國際特奧會競賽部部長李托德對上海特奧會的後勤工作大加贊揚:“本屆特奧會創造了後勤的奇跡。”本屆特奧會執委會競賽部主任、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李偉聽表示,越是大的運動會,越能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此外,大型運動會對突發的事情要有預案。大型比賽的賽程安排不能太緊,要留有一定的調整空間,針對突發事件可以作出預案。比如,特奧會期間正遇到台風“羅莎”來襲,執委會及時對部分比賽項目的賽程和場所進行了調整,160多個代表團,沒有一個提出異議。特奧會的組織工作也受到前來采訪的海外媒體記者稱道,包括《華盛頓郵報》等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作出了積極評價。來自德國廣播協會的記者阿斯翠弗萊亞森表示,“如果明年奧運會也是這樣的舉辦水平,那就肯定會成功!”通過特奧會完成一次人文教育除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賞的賽事組織、後勤保障以及開、閉幕式外,特奧會營建、凸顯的人文、純潔的體育理念,無疑也給“人文奧運”鋪墊了一層鮮亮的底色。上海特奧會共招募了4萬余名志願者,其中66%是高校學生,22%是社區居民,12%是企事業單位員工。志願者可以提供服務的語言達16種,其中小語種志願者就有2000多人。特奧執委會社會動員和志願者工作部部長陳振民介紹說,特奧會的志願者服務崗位多、項目繁雜、區域廣泛。針對這個特點,組織方的總體方針是“開放式招募,整建制使用,規范化管理”。所有學生按學校歸口,其余人員以所在區域為原則歸口,志願者團體整建制與使用區縣、項目“對接”。志願者部門設立了39位總隊長,下設分隊長,區縣和志願者部門之間互派聯絡員。這些措施,就是要保證各項需求和指令上通下達,4萬余名志願者人盡其職。組織方為志願者建立了“數據庫”檔案。被錄用的志願者都要填寫詳細的報名表,特長、外語能力等信息被輸入電子信息數據庫。這個數據庫不僅有利於賽事組委會高效、合理地配置志願者,還為今後的奧運會在滬賽事、世博會活動建立了人才“戰略儲備”。陳振民表示,那些信息技術、新聞通訊、外語服務方面的人才,特別是小語種人才,都是今後舉辦各類活動的寶貴財富,把他們挖掘出來不容易,千萬不能特奧會一結束,就讓他們再“埋沒”在人海裡。特奧會的志願者被稱為“最難做的志願者”,由於特奧選手均為智障人士,對志願者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較高語言能力外,志願者有時還要做保姆、搬運工、心理醫生。他們成功了,以“80後”為主體的志願者們,既作了愛的奉獻,也接受了愛的教育。國際特奧會主席施萊佛在閉幕式上熱情洋溢地說:“如果有誰質疑人性之美,請他來到上海!”特奧會已經結束,奧運會正在臨近。世界通過特奧會認識了一個人文中國,他們期待一個人文的北京奧運;中國通過特奧會,也完成了一次人文教育,習慣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理念”的人們,接受體育運動的另一內涵:體育也是展示弱者風采、彰顯人文關懷的舞台。用愛爾蘭司法、平等及法律改革部國務部長肖恩鮑爾的話來說,經濟騰飛的同時,中國的人文教育與精神文明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表示,對明年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充滿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