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貝爾斯德國罪過問題
雅斯貝爾斯(k.jaspers)在上個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和思想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於他在二戰後對批判和去除納粹極權意識形態的貢獻,他的政治觀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的重要不只表現在純思想的成就,而且更體現為他以思想者身份進行的公共政治參與。雅斯貝爾斯並不天生就是一個民主公共政治的先行者。是他那個生活時代的特殊經歷使他不能不在戰後把推動和參與民主公共政治當作自己的首要公民責任。 在雅斯貝爾斯生活時代的特殊經歷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納粹極權對人性和人的思想的極度蹂躏和摧殘。雅斯貝爾斯見證了這個空前的人性災難。他以一個哲學家的睿智和思考能力來見證這場災難。對極權統治的性質、毀滅對象、和摧毀程度,雅斯貝爾斯有比一般人更深入的認識。對極權災難後的人性重建,包括國家群體反思和大學人本建設,雅斯貝爾斯更是有比一般人緊迫的要求。思想者的睿見也許本身就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但是,雅斯貝爾斯的貢獻還不止於此。他積極投入戰後德國的公共生活,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型的思想者。他以徹底拒絕極權的政治行動來見證極權災難。這種見證方式幫助塑造了一個至今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政治角色,那就是一個直接參與推動民主和憲政體制建設的公民知識分子。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jaspers,karl 德國哲學家,精神病學家。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 [編輯本段]生平 1883年2月23日生於奧登堡。早年學習法律和醫學。 1909年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 1916年任海德堡大學心理系教授 1921年受聘為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 1948年受聘為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此後一直居留瑞士並取得該國國籍。 1969年逝世。 [編輯本段]哲學思想 雅斯貝爾斯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描述人的存在的意義,認為人的存在有4種形式,即“此在”、一般意識或意識本身、精神、生存。他強調只有生存才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形式,而唯一能達到生存的途徑是顯示生存,即發現人的各種可能性。他承認個人的生存和自由受到限制,但又認為通過“超越存在”的追求可達到無限和完滿,並指出要想達到超越存在,只有借助非理性的內心體驗以及信仰。這就使他的存在主義直接通向了宗教信仰主義。 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哲學是流行於20世紀西方的哲學流派,它起源於19世紀的丹麥,一戰後在德國獲得發展,代表人物有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他們認為,人與生存環境相脫節,處於孤獨與痛苦中,而擺脫這種局面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死亡,要麼皈依上帝”[2]海德格爾還認為哲學應該是研究個人的主觀“存在”,這裡的“存在”是指“意義之在”,而人的存在本質上指“意義之在”的歷史性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拋在時空中並不得不與他人共同存在的具體個人,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他還注重“此在”之“此”(時間空間、社會歷史)作為人生存在基本結構機制對人的自由的限制,二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其中又分為基督教存在主義和無神論存在主義,其中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薩特。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的哲學,他把“存在”“自我”這個人人都要面對,都要思考的哲學意念引入文學,綜觀他的哲學論述,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主要是由“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於本質”和“自由選擇”這三大論題組成。 節選自《掙扎著沉淪》文/失落部落代表人物是薩特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薩特(jean-paulsartre)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論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識、概念、本質的傳統哲學,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現實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理意識(往往是焦慮、絕望、恐懼等低覺的,病態的心理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
克爾凱戈爾
克爾凱戈爾,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出生於可本哈根一個笃信基督教的暴發的羊毛商人家庭。由於擔心上帝的懲罰,一家人籠罩在焦慮、憂郁的氛圍中,克爾凱戈爾一生也是在憂郁中度過,終身隱居。當時丹麥是德國的附屬,生活在落後的農業國丹麥的資產階級,非常害怕革命,他們害怕當時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並且被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驚慌失措。克爾凱戈爾在哲學著作《恐懼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義思想體系。基督教存在主義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也否認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認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只能是存在於人個內心中的東西,是人的個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實在,是萬物的尺度,人即是個人的主觀意識,但這不是感性、思維的意識,而是非理性的意識,是個人的心理體驗。當個人處於心理體驗這種意識中時,最直接、最生動、最深切體驗到的是痛苦、熱情、需要、情欲、模稜兩可、暖昧不清、荒謬、動搖等的存在,它是純主觀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
一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一次大戰後,德奧失敗,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義、武裝斗爭等等,嚴重威脅著德國資產階級生存,在他們之中充滿了憂慮、煩惱、恐懼以及悲觀失望等陰暗情緒。然而他們又不甘心失敗,時刻企圖東山再起,復仇雪恥,為發洩他們的陰暗情緒並把這種情緒引上自我奮斗的道路,從而把知識分子中的悲觀、消沉頹廢情緒納入到資產階級的復仇軌道,存在主義哲學就應動而生了。而當希特勒的納粹黨正式上台,德國大資產階級再次得勢時,他們對存在主義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頹廢思想便不那麼特別愛好了。
雅斯貝爾斯繼承克爾凱戈爾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主張追求上帝,認為哲學應從"存在者"-"人"出發,關心其在危機中的生存問題。海德格爾是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他宣揚無神論存在主義,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義這一稱謂,並促使存在主義理論系統化、明確化。對於"人是如何存在"的問題,他指出,作為"存在"的人,面對的是"虛無",孤獨無依,永遠陷於煩惱痛苦之中。他認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條件相脫節,面對著的是一個無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個荒誕的世界,人永遠只能憂慮和恐懼。正是憂慮和恐懼,才揭示人的真實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控制的自由,憂慮、恐懼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談得上自我選擇的自由,它與光明和快樂相聯系。
薩特
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戰友據重要地位,確立了基督教存在主義。一些作家,通過文學創作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為兩大派:以西蒙娜·魏爾、加布爾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以讓保爾·薩特、阿爾貝·加缪、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它又稱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
法國在二戰中充滿消極頹廢、悲觀失望情緒,知識分子中形成一種由於苦悶、孤獨、被遺棄、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蕩不羁的風尚。於是,標榜個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受到極大歡迎,被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當作最時髦的哲學。至50-60年代,它成為全歐最流行的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都薩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拋棄了克爾凱戈爾的宗教神秘主義,繼承並發展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此,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自我"先於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認為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采取何種行動,如何采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亞健康是指處與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機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是人從健康到疾病的中間階段。調查人員將人體的精力充沛、處是樂觀、睡眠良好、適應能力強、能力抗一般性疾病等10個標准和“亞健康的渾身乏力、容易疲勞、失眠多夢、頭昏頭痛等34中表現印發給被調查對象。結果顯示,除患病人員外,僅有19.6%的受訪者表示無“亞健康”征兆。在52.7%的自認為健康的人中,按照標准衡量,完全健康的比例僅占17.37%;另有73.31%的人處於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
醫學家把健康稱為人體“第一狀態”,把身患疾病稱為“第二狀態”。亞健康的特征是患者體虛困乏、易疲勞、失眠、休息質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心理上的具體表現為: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困倦、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易驚等。亞健康狀態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人們如果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的工作學習環境中,常會感到壓力很大,覺得無法承受,這種狀態久了,會使人意志消沉,產生無聊感,因此,必須掌握調試的方法。
首先,必須學會科學的休息和調控情緒,這可以使人從容不迫的處理在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敢於正視自己,用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行動去面對客觀現實。如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前提下,獨自靜思,做一次“精神旅游”,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交談;或找一個可信賴的朋友傾訴內心的疲乏與煩躁,在友人幫助下分析、接受現實、要用於調整工作和生活方式,張弛有度。人之所以感到疲勞,是情緒是我們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松,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
其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這是提高和放松情緒的良藥。可以制定一個鍛煉計劃,或慢跑,或騎車,或體操等等,通過軀體運動來轉移疲勞。
另外,還可以在閒暇時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愛好當中,如聽音樂、聊天、旅游及收藏,和朋友去[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