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自然音響正文

什麼是自然音響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什麼是自然音響
 
首先確定你的聲卡沒有問題
再就是看你的音響使用年限
再看看你有沒有接話筒~
 
您說的“自然回圈壓水反應堆”不是規范的說法,應該叫“自然循環壓水堆”。
  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自然循環能力是衡量其安全可靠性能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各國都在竭盡全力提高自然循環能力。所謂自然循環能力是指:不用冷卻劑泵推動,僅靠冷卻水的自動對流就能帶走核反應堆堆芯熱量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大越好。
一、提高自然循環能力好在哪裡
1.核反應堆運行時降低潛艇噪聲
反應堆的冷卻劑泵是核潛艇發出噪聲的主要來源之一,影響其航行的隱蔽性。如果在某種航速以下不用啟動冷卻劑泵就可以帶出核反應堆內的熱量,那麼潛艇向外的輻射噪聲會降低不小,必然會改善核潛艇行動的安靜性。自然循環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2.核反應堆停運時自動帶走堆內剩余釋熱
核反應堆停堆後,由於緩發中子的存在和裂變產物的β、γ衰變,仍會形成一個剩余熱源,在停堆後10秒鐘內,緩發中子的發熱是很可觀的,而裂變產物的衰變則要延續好多年。如果有較高的自然循環能力,停堆以後反應堆冷卻水仍會繼續自動流動,繼續冷卻核反應堆堆芯;特別適當核反應堆運行中冷卻劑泵因故障不能運轉時,自然循環能力的作用便尤為明顯,因為反應堆可以靠自然循環能力自動冷卻堆芯,避免燃料元件和堆芯結構可能出現過熱甚至燒毀事故。

二、影響自然循環能力的主要因素
1.反應堆管路流體阻力
早期的潛艇核動力裝置都采用典型的分散布置形式,即把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冷卻劑泵等設備單獨設置,通過很長的管道把它們連接成閉合回路。試驗表明,當整個回路流道越長、形狀和流動方向越復雜、流量越低時,流體流動的阻力也越大,自然循環能力也越低。
2.核反應堆堆芯與蒸汽發生器的位差
蒸汽發生器是“冷源”,位置比堆芯(熱源)高,蒸發器與核反應堆堆芯之間的位差越大,位能就越大,產生的動能也大,自然循環能力也容易提高。簡而言之,相對於核反應堆來說,如果蒸汽發生器的位置越高,那麼冷卻水從蒸汽發生器“傾倒”向核反應堆的“勁”越大,自然循環能力也越高;反之亦然。冷水重,自然向下流,堆芯的水是熱的,比較輕,自動向上升,產生對流。
3.冷卻劑溫差
流經核反應堆內的冷卻劑溫度比流經蒸汽發生器內的載熱劑溫度高。溫度高的水密度也小,反之亦然。溫差形成了密度差,即溫度低、密度大、重量重。這樣,蒸汽發生器內的水會靠重力自動下沉到位置較低的核反應堆中去,核反應堆中的水也會自動上浮,溫差越大,這種推動力越大。
三、提高核動力裝置自然循環能力的途徑
1.減小回路流阻,加大回路流量
一般的辦法是采用“緊湊布置”,即縮短主管道長度、減少彎管,加大主管道直徑,這實際上仍然沒有擺脫分散布置的格局;或者采用“半一體化布置”,即取消閥門,將蒸汽發生器、主冷卻劑泵與核反應堆壓力容器以超短管聯接成為半一體;比較徹底的辦法是殘喲“一體化布置”,把蒸汽發生器置入核反應堆壓力容器中,這樣雖然核反應堆堆芯和蒸汽發生器之間高度差很小,對自然循環不利;但由於完全取消了冷卻劑系統中的管道連結,使冷卻劑阻力大大減小,且完全杜絕了由於管道破損引起的洩漏事故(即核反應堆失水事故),其對自然循環能力和安全的貢獻遠遠大於位差造成的損失;另外還應盡量簡化核反應堆堆芯結構,使流道順暢。
  2.提高核反應堆與蒸汽發生器之間的高度差
在潛艇核反應堆艙空間容許的條件下,盡量抬高蒸汽發生器的高度,減小蒸汽發生器本身的長度;同時盡可能降低核反應堆堆芯的高度。由於潛艇的艙室空間有限,蒸汽發生器與核反應堆堆芯的位差不可能過大,所以在核潛艇上欲以提高兩者位差,潛力不大。
3.拉大核反應堆和蒸汽發生器中冷卻水的溫度差
用加大核反應堆和蒸汽發生器中的冷卻水溫差(即密度差)的辦法,達到提高冷卻劑上浮升力的目的,如:為了使蒸汽發生器中的冷卻水“更冷”,可加大二回路在蒸汽發生器裡的給水量和降低給水溫度,從結構上改善蒸汽發生器熱交換能力等;同時提高核反應堆堆芯平均溫度。
 四、國外潛艇核動力裝置自然循環能力現狀及發展
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布置形式基本走的是“分散布置——緊湊布置——半一體化——一體化”的循序漸進的路子,各國都把提高自然循環能力作為核動力裝置追求的重要指標。目前絕大部分都已發展為緊湊布置或半一體化核反應堆,自然循環能力明顯提高。
法國是最先在核潛艇上采用一體化反應堆的,早在1971年服役的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可畏”號上就使用了pat型半一體化核反應堆(冷卻劑泵在核反應堆內);1982年又在“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上使用cap型一體化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和冷卻劑泵均在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內,自然循環能力達30%),目前法國核潛艇全部是自然循環壓水堆。
美國於60年代研制出s5g型自然循環壓水堆的陸上模式堆,並在1969年服役的“一角鯨”號核潛艇上首次試用。從7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服役的核潛艇均采用緊湊布置的自然循環壓水堆,目前自然循環能力也已達到25-30%。
俄羅斯在建造了100余艘緊湊布置壓水堆核潛艇後,在積累了大量經驗基礎上,於1975年開始研制半一體化壓水堆並用於核潛艇上,據悉,已建成200mw全自然循環的一體化陸上試驗堆,自然循環能力可達100%,即完全取消了冷卻劑泵。
英國從1972年開始研制一體化自然循環反應堆,因技術問題曾一度放棄,現已恢復研制。

<br/>附件:<a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25/45/03/1226254503.9303582.doc&filename=51一體化比較.doc"target="_blank">51一體化比較.doc</a>核潛比隱身中國稍遜美英俄
【大公網訊】「英國海軍一旦擁有‘機敏’,就好比贏得了英超冠軍。我們將成爲潛艇艦隊中的曼聯。」已在潛艇上服役25年的英國海軍上校邁克·馬克斯掩飾不住內心的得意。

5月8日,英國海軍首次向公衆展示第一艘「機敏」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在首批登艇參觀的記者們面前,英國海軍官員們誇耀說,這是近20年來英國新打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也是迄今世界上「隱蔽性最好」的潛艇。接下來,英國海軍計劃建造8艘「機敏」級核潛艇,以取代所有現役「快速」級核潛艇和部分「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

潛艇隱身兩大法寶

由於作戰方式的特殊,潛艇需要長期隱藏在海洋深處遊弋。因此,隱身性能就成爲潛艇能否在複雜殘酷的海洋戰爭環境中生存的主要因素。據軍事專家介紹,潛艇提高隱身性能有兩大法寶,一是降低潛艇自身的雜訊水平,二是減少潛艇對雷達波和聲納探測的反射率以及降低潛艇的紅外和磁性特徵。

據瞭解,將於6月下水的英國「機敏」級核潛艇安裝了噴水推進裝置,是世界上第一種不用螺旋槳推進的潛艇,螺旋槳雜訊的消除大幅提高其反偵察能力,讓其航行時産生的噪音比一條小鯨魚的動靜還小,僅爲90至100分貝。

美俄潛艇隱身技術強

在核潛艇隱身技術方面,美俄一直走在世界軍事強國的前列。

美國潛艇的雜訊一直比較低,「洛杉磯」級核潛艇的雜訊爲128分貝,「俄亥俄」級核潛艇和「海狼」級攻擊核潛艇的雜訊更是降到100至110分貝,已與自然海洋的雜訊水平十分接近。

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爲了提高隱身性,在艇上採用自然迴圈壓水反應堆,即在中低速航行時可以不使用主迴圈泵,從而降低了機械雜訊。潛艇上的機械裝置採用了浮筏減振器,並對艇上其他雜訊大的設備加裝隔聲遮罩;在艇體外面加敷了消聲瓦等。此外,該級艇還採用了消除紅外特徵、消除磁性以及減少廢棄物排放等隱身措施。

由於目前俄羅斯潛艇已經全面實現潛艇消聲瓦化,即所有核潛艇都加裝了俄羅斯研製生産的消聲瓦設備,因此,俄羅斯潛艇的雜訊從20世紀60年代h、e和n級核潛艇的160分貝,逐漸降低到目前「阿庫拉」級的115至120分貝。

而將於明年服役、更爲先進的俄羅斯955級「北風之神」,由於艇體表面敷設了厚度爲150毫米的第二代消聲瓦,並採用了高阻尼材料製造螺旋槳、氣幕降噪、鈦合金鋼製造艇身以及加裝反音響聲源系統等獨特技術,隱身能力更爲強悍,據說可以達到100分貝以下,敵方無論在水中還是太空都很難發現它。

外界關注中國潛艇隱身能力

當然,除了美英俄的潛艇隱身能力較強外,由於近年來強調科技強軍,解放軍的潛艇隱身能力也得以大幅提高。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等國外權威軍事雜誌披露,中國目前的「漢」級改進型核潛艇和最新型的093、094級核潛艇,由於採取了新型動力驅動系統並加裝了消聲瓦,因此潛艇噪音能控制在110分貝左右。

此外,由於中國開發出了一種「艇用外殼表面仿鯊魚皮技術」,即採用仿生學原理製造的、類似鯊魚皮結構的消聲瓦,使得我國新型潛艇不但能顯著吸收潛艇自身産生的噪音,還能吸收和消弱敵方的聲納探測聲波,進而能在潛艇隱身領域與美英俄等軍事強國一較高下。

國際先驅導報15日報道
聽黑鲨的沒錯 傳說她的艇上的軍官 傳說~~~
 

橋架 吊桿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