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惠民聖火燃氣灶單價是多少正文

惠民聖火燃氣灶單價是多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惠民聖火燃氣灶單價是多少
 
衣: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穿著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一句農村裡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當年的真實寫照。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費模式,穿著更加講求舒適大方,服裝變得豐富多彩,並日趨成衣化。各種皮鞋、旅游鞋、休閒鞋等不但式樣新穎,而且穿著舒適,普遍為農民所接受。

食:相信糧票、油票,在很多人眼裡都不會陌生,吃飯必須靠這個去換。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消費水平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人們開始在吃上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麼買什麼。主食細糧化,且逐漸豐富多樣,副食品消費從以追求數量滿足逐漸轉入講究質量。

住:改革開放前,幾乎家家戶戶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時候,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後來用磚磚瓦瓦建了個土磚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現如今,一踏進村莊,一幢幢二、三層高的新樓房,展現在眼前。每戶人家一塊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溝圍起來,溝水清澈,魚翔淺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後,還種上了花果林木,綠樹成陰、鮮花爭妍,家家住的是個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的“農民別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鄉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助下,家家接通了水、電,既可飲上潔淨的自來水,又能用上電燈、電話,還可上網、看電視,過上了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時,戶戶添了三件“寶”:一是修了個潔淨廚房,用上了燃氣灶、電冰箱、微波爐;二是建了衛生廁所;三是造了沼氣池,把糞便、垃圾統統灌到沼氣池裡,經發酵後制成沼氣,供廚房作為清潔能源使用、其殘渣又是農田需要的有機肥料。這樣,既節省了燃料支出,又保護了農村環境,還提供了有機肥料。這在城市裡是無法做到的。

行:過去,從鄉裡到縣城不足40公裡,農民卻要坐車顛簸整整2個小時,終於進城了,灰頭土臉的還不好意思見人。由於路況不好,公交車不願意開辟線路,城鄉道路上跑的數量稀少的出租車,也多是城裡淘汰的破舊車輛,中途趴窩、超員超載現象時有發生。這種長期制我縣農村發展的“行路難”問題,現在有了根本改觀。近年來,圍繞新農村建設,我縣依托國家政策扶持,累計投人資金9000多萬元,大力實施城鄉道路暢通工程,新修鄉村公路總裡程達到448公裡,一條條緞帶式的瀝青路從縣城向鄉村延伸,全縣公路通鄉率達到100%,通村率達到50%。通過招商,縣上先後引進兩家運輸公司落戶,新穎、舒適、快捷的公交車不僅到了全縣所有鄉,還開到了部分鄉村,許多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坐車,直接進城。更大的收益是,過去由於交通閉塞、銷售困難的農副產品,也隨著道路的暢通進軍國內外市場,為農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抵擋到高檔、從單一向全面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始終是低水平的。曾幾何時,人們為了買一台彩電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儉用好幾年;如今,農村居民家裡由“老四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迅速向“新六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組合音響、照相機)和電腦、小洋樓、摩托車、空調、移動電話、小汽車等轉化,生活已經從“基本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

文化事業:改革開放前,全村的中小學校捨設施十分簡陋,文化設施非常落後。如今,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活動中心已在鎮東建立起來,可為本鄉農民提供圖書、影視、歌舞、棋牌,甚至培訓、上網等全方位服務,大大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村裡所有中學、小學現已全都遷移到新民鎮上,新建了寬敞的校捨,更新了教學設備,分別合並成為完中、中心校、幼兒園各一所,並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免學雜費、書簿費的待遇。至於學生上學,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車上學,不通公交的村,由學校設校車接送。這樣,全村學齡兒童、青年,既能充分享受現代化的教育資源,又能保證他們出行安全,家長都感到滿意放心。

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就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開始從單一農業經濟迅速向多種經濟發展轉移,推動了農村經濟全面快速增長。村裡有了企業家、養殖戶。村民萬懷稱得上是村裡的能工巧匠和首富了,他不僅有全村唯一的小轎車,還在自家院子裡安置了車、鉗、刨、鑽為一體的車間。他每天忙得很,業務挺多,村裡人都說他是一個“農民企業家”。村裡還有了專業的養殖戶,如村民田喜,養了幾千只雞。我曾到他的半現代化的雞捨參觀,令人贊歎不已。每天他都忙個不停,一年下來的收入很可觀。村民茂田當年還是個孩子,如今他開大貨車為廠礦跑長途掙錢,漂亮的妻子則是家裡地裡一把好手,種地的畝數甚至超過了許多男人,家裡布置的檔次也很高。村裡還有不少人到外地去工作了,村裡的活兒忙完了,他們就到城裡去打短工,比如到飯店當廚師,給人家安裝修理鍋爐,到私人的加工廠當噴漆工,等等。

農村合作醫療:作為生長在農村的自己,從小便知道了農村人看病的真正難處。城裡人得病有醫療報銷,可是農村人往往因為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時候一般是不捨得花錢去看而導致最後病情惡化轉成比較嚴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必須去醫院看的時候,醫院動辄幾萬元的治療費用令農村大多數農民望而卻步,因此,在農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數農民都表示出無奈的表情。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中國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在近年來在全國推出了農村合作醫療優惠政策,使全國農民朋友興奮異常,農民看病終於可以有醫療保障制度了。作為自己也是受益者,自己的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身體非常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最近幾年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從06年開始便由於高血壓的原因導致連續兩年出現了腦血栓的病情,截止到現在,家裡共計花費了幾萬元的醫療費用,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可以說是花費頗大,但是父親填報了農村合作醫療,看病的時候能報銷百分之五十,這樣一來,我們家就能報銷花費藥費的一半,使家裡損失大大減少。看著報銷回來的醫藥費,看著父親日益漸好的身體,我們全家感謝黨和國家的好的惠民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另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老無所養,意思就是城裡人年紀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國家的退休金來保障,而農民待到年齡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兒女來養活,不但給兒女造成了不小的負擔而且生活質量也急劇下降。現在好了,黨和國家在全國農村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個月都將領到國家發給的200元養老金,200元錢對於沒有什麼花消的農民來說基本可以維持日常生活了。看著村裡年滿60周歲的長輩們從村委會領到錢後的喜悅表情、看著他們在議論著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為我們晚輩也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改革開放三十年了,農村的各方面建設和發展日新月異、發展迅猛,但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農民百姓心的政策。

總之,在三十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著“包產到戶”、“土地承包”、“鄉鎮企業”、“市場調節”、“種植結構調整”、“農村增收”、“稅費改革”、“新農村建設”……這些改革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農村在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已經從教15年,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教師,我深切地體會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近幾年隨著全國義務教育的實施,全民文化素質又有了明顯的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中階段教育也一定會被納為義務階段教育,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記得我在博客中對家鄉變化有詳細的描寫。。想知道去那看看,太多了。
 

求主臥裝修圖片?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