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叫李建軍的經理。我很喜歡他的管理方式。能不能查到他的一些資料。我想了解一下他 給了是誰都會非常生氣的. 我覺得消費者就是一個弱勢群體,對我們買入的東東,不是自己擅長的方面又怎麼會知道東東的質量放心嗎? 別生氣再氣壞了身體不是還得喝藥打針不成. 《永不回頭》●《放手去愛》●《江湖祭》●《大櫻桃》... 和珅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官至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他權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今天人們從熒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頭滑腦、阿谀逢迎、機關算盡、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有人說,和珅沒有什麼才能,只會阿谀逢迎,所以他不斷遭到像劉墉、紀曉岚這樣正直大臣的反對 。其實並非如此。
歷史上的和珅既沒有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學歷,史書記載:和珅“少貧無藉,為文生員”。
和珅生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歲,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門內驢肉胡同,父親曾任福建副都統。和珅十來歲時,有幸進鹹安宮官學(地點在皇宮鹹安宮),學習儒家經典和珅滿、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歲參加了順天府鄉試,沒有考中舉人。但和珅因為出身滿洲,做了宮廷三等侍衛,開始出入宮廷。這個差事給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機會,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
乾隆的侍衛很多,為什麼會欣賞一個低等侍衛和珅呢?野史筆記中有三段記載:
(1)薛福成《庸(ān)筆記》記載: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儀仗用的黃傘蓋,就問這是誰的責任?很多侍衛嚇得不敢吭聲,和珅在一旁說:“管此事者,當負此責。”這件事給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
(2)《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有一次乾隆在轎子中邊行進邊背誦《論語》,突然忘了下文,轎旁跟班的和珅脫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歡他。
(3)《歸雲室見聞雜記》記載: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臨幸山東,和珅扈從。乾隆喜歡乘一種騾子駕馭的小車,“行十裡,一更換,其快如飛”。有一天,碰巧和珅跟這種小騾車隨侍,於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這段交談:
上問:是何出身?
對曰:文員。
上問:汝下場乎?
對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舉。
上問:何題?
對曰:孟公綽一節。
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隨行隨背,(qiáo)捷異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這次乾隆同和珅的談話,成為和珅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和珅聰明伶俐,又干練潇灑,乾隆皇帝越來越器重他。野史和珅筆記中的這些記載,可能是他進入仕途的一個重要的機緣。從此,和珅得到乾隆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
和珅在朝20多年間,重要的升官和珅封爵就達50次之多。其原因之一,是和珅對乾隆能揣摩其旨意,迎合其所好,滿足其欲求,博得其歡心。
(1)和珅與乾隆和珅詩。乾隆一生喜愛作詩,和珅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學詩、寫詩,並造詣很深。
(2)和珅仿乾隆書法。乾隆愛書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書法,他寫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筆。乾隆後期有些詩匾題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筆。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故宮重華宮內屏風上的詩文是乾隆書寫,而掛在故宮崇敬殿的御制詩匾,據考證就是由和珅代筆的。從中可以看出和珅書法之造詣。
(3)和珅體貼侍奉乾隆。乾隆是老人,喜歡別人奉承、照顧,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對皇上服侍照顧,體貼周到。從朝鮮《李朝實錄》中可以看到:和珅雖貴為大學士、軍機大臣,但每當皇帝咳嗽吐痰的時候,他就馬上端個痰盂去接。
(4)和珅滿足乾隆侈欲。乾隆晚年生活奢華、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了寧壽宮及花園(乾隆花園),以作退閒頤養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宮,花費巨大。乾隆80歲大壽,舉行萬壽大典和珅千叟宴。和珅總管這件事,需要大量銀子,當時國庫拮據,銀子從哪裡來呢?和珅用各種手段聚斂錢財,比如侵吞、賄賂、索要、放債、開店、收稅、盤剝鹽商等。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員都要進獻,在京各衙門長官要捐出俸銀,兩淮鹽商要捐銀400萬兩。和珅很快滿足了乾隆80大壽花費的需要。和珅還用“議罪銀”,就是讓有過失的官員,以交納罰銀代替處分,少則數千兩,多的幾十萬兩。這些“議罪銀”不入國庫,交到內務府,入乾隆私囊。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來入不敷出、需要戶部補貼的內務府,沒有幾年就扭虧為盈。乾隆能夠隨意享樂,當然對和珅就更加依賴。同時,和珅也中飽私囊。 乾隆年齡愈來愈老,執政時間愈來愈長,宮女、妃嫔、太監都沒有文化,不能同他交談詩文、書畫、佛經,也不能幫他處理軍國大事、進行多種語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對老年乾隆來說,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替代的。由於乾隆的寵信,和珅的官職扶搖直上,在清朝近300年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和珅升官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挖掘墳墓。和珅靠乾隆寵信發跡,也必然隨乾隆升天而自斃。
嘉慶早在做皇子嘉親王時,就對和珅不滿。嘉慶繼位後,乾隆還在,他投鼠忌器,而沒敢動手。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嘉慶帝琰在乾隆死日親政。嘉慶在辦理大行皇帝乾隆大喪期間,采取斷然措施,懲治權相和珅,舉朝上下,大為震驚。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緊緊地把持著實權。這時的和珅依然受寵,但是畢竟形勢發生了變化。和珅在乾隆與嘉慶間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緊緊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討好嘉慶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慶皇帝的權勢,第四手是防止嘉慶日後對自己進行懲處。所以他在乾隆和珅嘉慶之間、在嘉慶面前和珅背後,都是“兩面派”表現。
琰當皇子時,被定為儲君。和珅密知此事,於乾隆公布嘉慶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給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對嘉慶繼位有擁戴之功。嘉慶笑在臉上,恨在心裡。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寵臣,老奸巨滑,朝廷上下,各種關系盤根錯節,不便動手。嘉慶在乾隆死後短短的15天裡,就把一個被先帝恩寵30年的“二皇帝”加以懲治,舉措得體,干淨利落,取得勝利。嘉慶采取的辦法是:
第一,欲擒故縱。嘉慶繼位後,太上皇還健在。他面對一個老謀深算、並深受太上皇寵愛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和珅的一舉一動,他看在眼裡,不動聲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評和珅,嘉慶說:“我還准備讓和珅幫我治理國家呢!”嘉慶向太上皇奏報的一些軍國大事,也經常讓和珅去代奏、轉奏,以此表示信任,穩住了和珅。
第二,調虎離山。乾隆駕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經逼近。當天,嘉慶一方面任命和珅與睿親王等一起總理國喪大事,一方面傳谕他的老師安徽巡撫朱來京供職。初四日,嘉慶發出上谕:譴責在四川前線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將帥玩嬉冒功,並借此解除和珅死黨福長安的軍機處大臣職務。嘉慶命和珅與福長安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切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系。這實際上削奪了和珅的首輔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的軍政大權。
第三,突然出擊。正月初五日,給事中王念孫等官員上疏,彈劾和珅弄權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慶宣布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慶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如初八日,嘉慶命令從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報,軍機處不得再抄錄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將上奏的內容事先告訴軍機大臣。並命宗室睿親王淳穎、定親王綿恩、儀親王永璇、慶郡王永等分別掌握軍政大權。
第四,制造輿論。嘉慶命各直省和珅在京大員,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態。直隸總督胡季堂首先表態,他在奏折中指責和珅喪心病狂、目無君上、蠹國病民、貪黩放蕩,真是一個無恥小人,請求將其“凌遲處死”。“凌遲”就是千刀萬剮。嘉慶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員討論這個意見,若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實際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見定下基調,並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都表明態度。
第五,懲辦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遺诏的同時,將和珅、福長安的職務革除,下刑部大獄。命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等,負責查抄和珅家產,並會同審訊。初十日,嘉慶御批“實力查辦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審訊後,嘉慶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狀:主要有欺騙皇帝、扣壓軍報、任用親信、違反祖制、貪污斂財等。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請將和珅凌遲處死,將同案的福長安斬首。嘉慶四年正月《上谕檔》中記載:嘉慶谕示“和珅罪有應得”,就是說怎麼嚴懲和珅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領班軍機大臣,為了朝廷體面,賜他自裁。
第六,講求策略。嘉慶說,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喪期間,處治這個先皇的罪臣。和珅被誅後,其黨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窮追其余黨。嘉慶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後,馬上收兵。對和珅的親信,除伊江阿、吳省蘭、吳省欽等人給予處分外(和珅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舉升官者或給和珅送賄者,概不追究。嘉慶宣谕:“凡為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鹹與自新。”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穩定。
嘉慶對和珅的懲治,動作迅速,干淨利索,寬嚴適當,十分成功。這是嘉慶皇帝一生處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為精彩的一筆,也是他作為政治家的惟一傑作。 應該說歷史上的和是一個很體面很有政治能力的人物.要不然也不會受到乾隆的賞識.歷史上的和珅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岚》、《夢斷紫禁城》播出以來,和這一歷史人物以戲劇化的面目出現在屏幕上。那麼,真正歷史上的和是一位什麼人物呢?我們應讀者的要求特刊發柯愈春先生的《歷史上的和》一文,告訴你一個真和。
大貪官和珅的出現,是清朝康乾盛世轉向衰敗的一個重要標志。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退出皇位但仍在訓政的太上皇乾隆帝,走完了89年的人生旅程,突然離開人世。嘉慶帝親政,開始實施他整肅朝政的計劃,其中一個重大步驟就是逮治和珅及其黨羽。乾隆帝禅位期間,和珅以擁戴自居,出入宮廷意頗狂傲,嘉慶帝恭敬相待,聽到王公大臣議論和珅的不是,就揚言“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老皇帝歸天的當日,考慮到穩定局勢,嘉慶帝在谕旨中將和珅的姓名列在滿漢大臣的首位,讓他與幾位親王共同總理喪事。正月初四,突然宣布和珅及其黨羽福長安“守直殡殿,不得任自出入”,暗指和珅是帶來朝廷危峻形勢的罪魁禍首。正月初五,給事中王念孫、大學士劉墉等,領會嘉慶的旨意或接受密旨,連續上疏彈劾和珅貪縱枉法。正月初八,嘉慶帝宣布革除和珅的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軍政職務,命令刑部將他逮捕法辦。正月十八,賜白練一條,令和珅自盡。 和珅看到白練後,在衣帶間寫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前幻夢真,今朝撤手撇紅塵。他時睢口安瀾日,記取香煙是後身。”和珅告別人間時,剛好50歲。 由轎夫官至宰相 和一生中的關鍵官職,是他23歲時授三等侍衛,從此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 在此之前,他的境況如何,最早是怎樣引起乾隆注意的?民國初年佚名所作《杌近志》說:“乾隆中葉,和珅以正紅旗滿洲官學生,在銮儀衛當差,舉舁御轎。一日,大駕將出,倉卒求黃蓋不得,高宗雲:‘是誰之過欤?’各員瞠目相向,不知所措。和珅應聲雲:‘典守者不得辭其責。’高宗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乃曰:‘若輩中安得此解人?’問其出身,則官學生也。和珅雖無學問,而四書五經,則尚稍能記憶。一路舁轎行走,高宗詳加詢問,奏對頗能稱旨。遂派總管儀仗,升為侍衛。”他小時候聰明伶俐,提拔到北京西華門內鹹安宮官學讀書。由於一次特殊的機遇,得到乾隆的賞識。《清史稿》有和珅傳,載他早期履歷說:“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少貧無藉,為文生員。乾隆三十四年,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尋授三等侍衛。”“少貧無藉”,說的是他出身貧寒而無依靠。 擢升侍衛後,和珅一路順風。乾隆四十年升為御前侍衛,相當於現代[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