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巖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後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築群(共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游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琅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檐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於明代的水城蓬萊閣游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周圍約3華裡,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裡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斗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中國四大名樓:鹳雀樓
鹳雀樓建於北周,廢毀於元初。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於1997年12月0日,鹳雀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鹳雀樓景區占地總面積1470畝,樓院占地108畝,主樓建築面積為8362平方米,樓體為仿唐形制,總高73.9米,共七層。鹳雀樓景區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域的中心,是一個集游覽觀光、休閒度假、娛樂餐飲服務一體化的景區。
整個景區分為三大區。北區以鹳雀樓為中心,形成黃河文化游覽區。游客自北進入景區,功能以參觀、購物為主。分為鹳雀樓區、仿古商業步行街。中區以水上公園為中心,形成娛樂、游覽區。功能以垂釣、劃船、康樂為主。分為水上游覽區、垂釣區。南區以北方風俗民居為中心,形成休閒、度假區。功能以住宿、餐飲、休閒度假為主。分為度假村區和植物園區。
鹳雀樓,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山西省永濟市。
鹳雀樓,古名鹳鵲樓,因時有鹳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鹳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鹳雀棲其上,遂名。”樓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將軍宇文護(鮮卑族)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催人奮發向上,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鹳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如李益的《登鹳雀樓》:“鹳雀樓西百尺樯,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暢當的《題鹳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鹳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一開口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鹳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因此,千百年來這首詩不僅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真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裡之勢。”
鹳雀樓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僅占河山之勝,而且據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名播遐迩。鹳雀樓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宏偉壯闊的山川景象,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登臨作賦。擁山河之勝的蒲州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們賽詩的舞台。鹳雀樓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帝都在這裡建都。這裡的文明史源遠流長,距鹳雀樓20公裡的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展示了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開始用火,並且使用打制石器。傳說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黃帝,都在這一帶留下了斧辟刀鑿的歷史痕跡。“華夏”一詞的“夏”指的是歷史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為象征的,活動的核心就在河東一帶。而據《太炎文錄》說,“華”指的是華山一帶,就是黃河西岸這塊地方。西為華,東為夏,鹳雀樓正好坐落在華夏歷史坐標的中點上。這一巧合使鹳雀樓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樓所演繹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不能不為之贊歎。詩因樓作,樓因詩名。滕王閣因王勃而出名,岳陽樓因范仲淹而不朽,黃鶴樓因崔灏、李白而名揚天下,鹳雀樓也因王之渙而名留千古。
關於鹳雀樓的名詩
登鹳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baike.baidu/view/32083.htm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