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坊家具在鄭州有賣嗎 文化路歐凱龍外面有一家明清家具店,裡面有出售老榆木的桌椅,但是一般定做都是雞翅木,酸枝木的多一些,可以去問一下。 烏魯木齊閱微草堂的由來
民國十二年(1923),楊增新曾在鑒湖公園(即今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鑒湖亭南、西側建了一排兩廊出水、琉璃瓦頂、坐北向南紀念紀曉岚的“閱微草堂”。
在經歷75年後的1998年,由於屋頂垮塌,政府撥款在今湖心亭南,重建了一排坐南向東的“閱微草堂”。
講起“閱微草堂”很容易使人與紀曉岚所著《閱微草堂筆記》聯系在一起。其實烏魯木齊的“閱微草堂”與紀曉岚撰著的《閱微草堂筆記》毫無關系,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既不是紀曉岚當年撰著《閱微草堂筆記》的地方,也不是紀曉岚遣戍烏魯木齊的住所,而是後人在乾隆時代秀野亭附近為紀念紀曉岚建造之附會性的建築。當年選擇此處建築,仍有其一段歷史。
乾隆中期,在迪化城西,曾有一片風景秀麗、稱作“樹窩子”的地方,樹木綿延烏魯木齊河長達數十裡。紀曉岚筆下形容其環境:“城西深林,老木參天,仰不見日”,約乾隆廿九至卅年(1764至1765)期間,清朝烏魯木齊辦事處大臣伍彌泰和坤某曾在此深林中建一亭,伍彌泰題名“秀野”。當時迪化舊城(屯城)建起不足七年,迪化新城剛剛建起,紅山上下坊塔寺廟尚未建成,因此秀野亭在當時就成為迪化一處游人活動的勝地。據紀曉岚筆下記述:“每年二三月後,游人載酒消夏,官員在此筵宴散步(紀亦散步其間)。紀曉岚充軍抵戍的當年八月十五,昌吉屯官賞月強迫屯民妻子歌唱,引發屯民積憤,殺死屯官。數百名屯民從昌吉前來迪化,行經“樹窩子”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清軍殺死百余名。從此,此處陰森恐怖,紀氏謂:“有黑氣數團,夜行者遇之辄迷……”這個秀野亭給紀曉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紀曉岚在遣戍新疆前,有個叫董文恪的人曾贈送他一幅《秋林覓句圖》,畫上面的景色就很像秀野亭。紀曉岚認為他的遣戍充軍是命運的安排。遣戍當年春天,有人求他在一幅《蕃騎射獵圖》上題詩,紀曉岚在詩中曾提了一句“一上天山打雪圍”的字,卻不曾想到秋季時,就被發配到了能夠見到天山的西域。這些偶然之事,他認為都有預兆。於是不論他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釋還途中賦詩,還是18年開始纂著的《閱微草堂筆記》,他都濃墨重彩地記述了秀野亭所發生的舊事。
鹹豐以後,烏魯木齊宗教上層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步加劇,又兼國外入侵者介入,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迪化經歷一度戰亂,屯民被卷入這場災難相互殘殺逃亡殆盡。據光緒時期統計:(新疆北疆)東自巴裡坤之鎮西庭起,西至伊犁以東,綏來縣境址,山北之地綿亘千裡,民不過三千戶,而商戶及漢、回在內不過千數百戶耳。尤其是官方檔案無存,由乾隆進軍屯墾戍邊到光緒左宗堂收復新疆其間的120余年,歷史形成空檔,於是紀曉岚所記述乾隆時期的民俗、風土、典制、物產、名勝以及諸多傳聞就成了唯一的歷史參考史料。至今歷史學家了解乾隆時期的歷史,仍須參考紀曉岚的著作。於是,紀曉岚曾引起烏魯木齊人特殊的敬慕。因此迪化人尤其是知識界均在搜尋紀曉岚在烏魯木齊的活動場所,然而除了紀曉岚在《烏魯木齊雜詩》物產類詩注中提到:“余建新居”四字之外,別無所述。據一些資料可以分析,紀曉岚住所當時在迪化新城或迪化屯城內外。當時鞏寧城未建,宣仁堡雖已建成,那是只有百余名兵屯人員的小堡。其中官員不具有向皇帝呈奏奏章的身份,分配紀曉岚在那裡“草奏草檄”似乎不太可能。有的老前輩記:“因為他(指紀)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地方官自然要特殊看待,便在九家灣地區給他修建了一所臨時的‘閱微草堂’,讓他繼續過他的文人生涯”。這些揣測缺乏根據。一、紀曉岚在新疆時九家灣是戈壁,還沒人家也無此地名。二、紀曉岚在獲罪前僅僅是個知府,翰林院侍讀,並不是個很出名的人物。他的出名是在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以後,而這是在釋還以後的事。後來由於紀曉岚出了名,光緒時迪化人才根據清代文獻《烏魯木齊事宜》、《輪台雜記》中的方位找到秀野的位置來憑吊紀念他。光緒七年,劉錦棠開鑿方形鑒湖,並在鑒湖南建亭一座以紀念乾隆時代辦事大臣吳彌泰(伍彌泰)與紀曉岚。辛亥革命後楊增新重修鑒湖,在鑒湖南東側由迪化道尹李溶、商會會長楊紹周、苗沛然、迪化知縣張景山出面斂錢建楊增新生祠。民國七年(1918)開始營造,民國十一年(1922)建成朝陽閣。民國十二年(1923)建成鑒湖公園後,改為“同樂公園”。於此同時,依鑒湖亭建附會性之“閱微草堂”,其用意明確——假借清代名流之“閱微草堂”牌匾及《閱微草堂筆記》之著作,以烘托“補過齋”及《補過齋文牍》樹楊增新之碑。這也是楊增新的目的。“閱微草堂”之建,果然起到將紀曉岚同楊增新聯系的作用。
民國三十六年(1947)“新疆文化運動委員會”陳希豪主編的《瀚海潮》2、3合期中趙琦《明園七首》就有“閱微堂下草猶香,補過齋前木未荒”之句,在鞭撻盛世才及其岳丈邱宗浚的同時,借紀曉岚襯托歌頌楊增新。
至於紀曉岚撰著《閱微草堂筆記》的書齋是在北京宣武門虎坊橋地方。這是新疆大學教授魏長洪曾於1985年4月在《烏魯木齊晚報》上發表《閱微草堂訂疑》一稿中記載的。紀曉岚在烏魯木齊服刊期間沒有著作,也沒有詩作。他自述:“鞅掌薄書、未遑吟詠”。乾隆三十五年賜環,乾隆三十六年成為自由人之後,他在東舊巴裡坤、哈密寫下160首詩,即《烏魯木齊雜詩》,這時他47歲。他離開新疆18年後,才開始了《閱微草堂筆記》中《消夏錄》的寫作,這時他已65歲,《閱微草堂筆記》最後部分《灤陽續錄》寫成他已74歲,這時已到了嘉慶三年(1798)。他的《烏魯木齊雜詩》及其注釋雖系舊途中的偶然之作,然實系他在烏魯木齊兩年六個月時間搜集極為完整的見聞實錄,以雜詩的形式表現的述事詩。當時是為了消磨時光,然而它卻成為記述乾隆時代開發烏魯木齊的一段難得的歷史史料。
1918年,楊增新為紀念流放來烏魯木齊的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曉岚,在烏魯木齊人民公園修建了一排長廊平房,命名為“閱微草堂”(1995年重建)。
紀曉岚(公元1724-1805年),河北獻縣人。公元1768年,兩淮鹽運使司虧空1000萬兩白銀,乾隆皇帝准備追究歷任兩淮鹽運使,然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曉岚卻私下將此絕密轉告已作還鄉的兩淮鹽運使之一曾盧見(盧見曾是紀曉岚大女婿的祖父),因此被乾隆皇帝流放新疆烏魯木齊。《烏魯木齊雜詩》和《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岚有關新疆的著作。
紀曉岚在烏魯木齊寫的《閱微草堂筆記》是中國清代三大著名小說之一(另,兩部是《石頭計》和《聊齋志異》)。 烏魯木齊閱微草堂的由來
民國十二年(1923),楊增新曾在鑒湖公園(即今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鑒湖亭南、西側建了一排兩廊出水、琉璃瓦頂、坐北向南紀念紀曉岚的“閱微草堂”。
在經歷75年後的1998年,由於屋頂垮塌,政府撥款在今湖心亭南,重建了一排坐南向東的“閱微草堂”。
講起“閱微草堂”很容易使人與紀曉岚所著《閱微草堂筆記》聯系在一起。其實烏魯木齊的“閱微草堂”與紀曉岚撰著的《閱微草堂筆記》毫無關系,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既不是紀曉岚當年撰著《閱微草堂筆記》的地方,也不是紀曉岚遣戍烏魯木齊的住所,而是後人在乾隆時代秀野亭附近為紀念紀曉岚建造之附會性的建築。當年選擇此處建築,仍有其一段歷史。
乾隆中期,在迪化城西,曾有一片風景秀麗、稱作“樹窩子”的地方,樹木綿延烏魯木齊河長達數十裡。紀曉岚筆下形容其環境:“城西深林,老木參天,仰不見日”,約乾隆廿九至卅年(1764至1765)期間,清朝烏魯木齊辦事處大臣伍彌泰和坤某曾在此深林中建一亭,伍彌泰題名“秀野”。當時迪化舊城(屯城)建起不足七年,迪化新城剛剛建起,紅山上下坊塔寺廟尚未建成,因此秀野亭在當時就成為迪化一處游人活動的勝地。據紀曉岚筆下記述:“每年二三月後,游人載酒消夏,官員在此筵宴散步(紀亦散步其間)。紀曉岚充軍抵戍的當年八月十五,昌吉屯官賞月強迫屯民妻子歌唱,引發屯民積憤,殺死屯官。數百名屯民從昌吉前來迪化,行經“樹窩子”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清軍殺死百余名。從此,此處陰森恐怖,紀氏謂:“有黑氣數團,夜行者遇之辄迷……”這個秀野亭給紀曉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紀曉岚在遣戍新疆前,有個叫董文恪的人曾贈送他一幅《秋林覓句圖》,畫上面的景色就很像秀野亭。紀曉岚認為他的遣戍充軍是命運的安排。遣戍當年春天,有人求他在一幅《蕃騎射獵圖》上題詩,紀曉岚在詩中曾提了一句“一上天山打雪圍”的字,卻不曾想到秋季時,就被發配到了能夠見到天山的西域。這些偶然之事,他認為都有預兆。於是不論他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釋還途中賦詩,還是18年開始纂著的《閱微草堂筆記》,他都濃墨重彩地記述了秀野亭所發生的舊事。
鹹豐以後,烏魯木齊宗教上層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步加劇,又兼國外入侵者介入,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迪化經歷一度戰亂,屯民被卷入這場災難相互殘殺逃亡殆盡。據光緒時期統計:(新疆北疆)東自巴裡坤之鎮西庭起,西至伊犁以東,綏來縣境址,山北之地綿亘千裡,民不過三千戶,而商戶及漢、回在內不過千數百戶耳。尤其是官方檔案無存,由乾隆進軍屯墾戍邊到光緒左宗堂收復新疆其間的120余年,歷史形成空檔,於是紀曉岚所記述乾隆時期的民俗、風土、典制、物產、名勝以及諸多傳聞就成了唯一的歷史參考史料。至今歷史學家了解乾隆時期的歷史,仍須參考紀曉岚的著作。於是,紀曉岚曾引起烏魯木齊人特殊的敬慕。因此迪化人尤其是知識界均在搜尋紀曉岚在烏魯木齊的活動場所,然而除了紀曉岚在《烏魯木齊雜詩》物產類詩注中提到:“余建新居”四字之外,別無所述。據一些資料可以分析,紀曉岚住所當時在迪化新城或迪化屯城內外。當時鞏寧城未建,宣仁堡雖已建成,那是只有百余名兵屯人員的小堡。其中官員不具有向皇帝呈奏奏章的身份,分配紀曉岚在那裡“草奏草檄”似乎不太可能。有的老前輩記:“因為他(指紀)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地方官自然要特殊看待,便在九家灣地區給他修建了一所臨時的‘閱微草堂’,讓他繼續過他的文人生涯”。這些揣測缺乏根據。一、紀曉岚在新疆時九家灣是戈壁,還沒人家也無此地名。二、紀曉岚在獲罪前僅僅是個知府,翰林院侍讀,並不是個很出名的人物。他的出名是在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以後,而這是在釋還以後的事。後來由於紀曉岚出了名,光緒時迪化人才根據清代文獻《烏魯木齊事宜》、《輪台雜記》中的方位找到秀野的位置來憑吊紀念他。光緒七年,劉錦棠開鑿方形鑒湖,並在鑒湖南建亭一座以紀念乾隆時代辦事大臣吳彌泰(伍彌泰)與紀曉岚。辛亥革命後楊增新重修鑒湖,在鑒湖南東側由迪化道尹李溶、商會會長楊紹周、苗沛然、迪化知縣張景山出面斂錢建楊增新生祠。民國七年(1918)開始營造,民國十一年(1922)建成朝陽閣。民國十二年(1923)建成鑒湖公園後,改為“同樂公園”。於此同時,依鑒湖亭建附會性之“閱微草堂”,其用意明確——假借清代名流之“閱微草堂”牌匾及《閱微草堂筆記》之著作,以烘托“補過齋”及《補過齋文牍》樹楊增新之碑。這也是楊增新的目的。“閱微草堂”之建,果然起到將紀曉岚同楊增新聯系的作用。
民國三十六年(1947)“新疆文化運動委員會”陳希豪主編的《瀚海潮》2、3合期中趙琦《明園七首》就有“閱微堂下草猶香,補過齋前木未荒”之句,在鞭撻盛世才及其岳丈邱宗浚的同時,借紀曉岚襯托歌頌楊增新。
至於紀曉岚撰著《閱微草堂筆記》的書齋是在北京宣武門虎坊橋地方。這是新疆大學教授魏長洪曾於1985年4月在《烏魯木齊晚報》上發表《閱微草堂訂疑》一稿中記載的。紀曉岚在烏魯木齊服刊期間沒有著作,也沒有詩作。他自述:“鞅[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