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皇室蒙娜麗莎朝氣蓬勃賣多少錢正文

皇室蒙娜麗莎朝氣蓬勃賣多少錢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題則迎刃而解。此外,如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桃燈看劍》、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許多詩詞都可用這種方法去分析、鑒賞。

二.咀嚼字詞法

詩詞的情感、內容都需要通過語言這個載體來表達,因此通過反復咀嚼品味字詞,能更好的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用這種咀嚼字詞法,有幾條途徑:1、注意字詞的意義,尤其是古今異義。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其中“坐”,現代漢語是動詞,但在詩中是連詞,是“因為”的意思。此字誤解,則謬以千裡;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可憐”,現代漢語是“值得憐憫”,但在詩中是“可愛”的意思。這個詞既承上,又啟下,貫穿了全詩,表達了對前後兩幅畫的喜愛贊美之情,是理解全詩的關鍵。2、注意字詞的語境。漢語中的一個字詞往往有多個義項,鑒賞詩詞時要根據具體語境去選擇義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閒居少鄰並”的“少”,義項有①數量小。②缺少。③遺失。④暫時,稍微等,而在具體語境中應選“缺少”,整句的意思是“近旁無人家居住”,描寫的是幽居的環境,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又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也不是“鬧”的一般意義。在詩中它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杏花盛開時的成團成簇的盛況及蜂飛蝶舞的繁忙景象,這裡的“鬧”字有充盈盎然的意思。且此字暗用通感,一字妙用而境界全出。3、注意詩詞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之意才能進一步理解作品內容。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封狼居胥”使用了典故,原指漢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之事,於此隱指南宋張浚隆元年北伐兵敗之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處也是用典,作者以廉頗自比,言己不如廉頗,廉頗暮年尚有人問訊,作者卻無人問津,為此壯志難酬,內心惆怅,哀歎連連。典故不解,則何以明了詩詞意蘊?

三.表達技巧鑒賞法

因為詩詞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技巧來表現,因此,從表達技巧入手,思考作品所用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鑒賞詩詞。

1.表現方法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教學中讓學生積累一些必需的術語,如:賦、比、興,虛實結合,用典,聯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對比,抑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志等,並學會運用這些術語去鑒賞詩詞。賦、比、興手法在《詩經》裡運用得最多,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伐檀》主要是“比”,用令人憎惡的大老鼠來比喻統治者的貪婪可惡,《關雎》中“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了興的手法寫相思之情,由鳥及人。在虛實結合手法方面,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可以作典型,上片以實寫為主,下片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戀人之間依依不捨之情。

2.修辭手法

我們要善於用平常學習到的修辭知識去分析、鑒賞詩詞。比喻、借代、對偶、誇張、比擬、排比、設問、反問、頂真、回環等修辭手法常用於古典詩詞裡,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誇張的手法寫愁生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深重。李白寫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大膽的誇張,把瀑布一瀉千裡,末勢猶壯的氣勢呈現在讀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學思維,對這些詩句則一籌莫展。馬致遠的《天淨沙》“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則用排比的修辭,構成典型環境。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運用借代,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見,懂得運用修辭知識去鑒賞詩詞,則往往事半功倍。

3.表達方式

寫作中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常見於詩詞中,鑒賞時須注意。如陸游的《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用記敘的方式回顧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前兩聯則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首聯“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描寫李凝居處周圍的環境,颔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描寫月下的幽靜。而元稹《菊花》後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用了議論,表明作者愛菊的原因,從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贊美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高考詩詞鑒賞題常考查詩詞的表達方式,如前面提及的賈島、元稹詩句,故須加強詩詞表達方式的訓練。

四.誦讀理解法

誦讀理解法就是通過熟讀成誦去學習、去理解詩詞。三國時學問家董遇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名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說明誦讀意義重大。誦讀有助於知識的積累、文化底蘊的加強,誦讀有助於理解古詩的寫作手法、遣詞謀篇的方法,誦讀有助於掌握更多的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誦讀有助於觸類旁通。如2002年高考詩詞鑒賞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折柳”。如果背誦了初中課文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那麼通過聯想,就知道這“楊柳”是《折楊柳》曲調,這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懷遠思鄉之情。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誦讀,通過誦讀來理解、把握詩詞的內容。具體方法如下:1.線索記憶理解。讓學生在理清詩詞線索基礎上進行記憶。如讓學生背《衛風·氓》,先讓他們理清線索——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過程,抓住線索組織材料背誦就容易得多了,這樣,理解詩詞內容就不成問題了。2.名句記憶理解。讓學生抓住詩詞名句,把它作為突破口去記憶。如背誦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抓住其中的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個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呈現於眼前,主人公面對著天高地迥,宇宙無窮,怎能不感慨萬千?於是下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就出來了。這樣,一首詩就記好了,詩詞的內容也銘刻於心了。3.句首記憶理解。讓學生記住詩句首字,從而把整首連接起來。如記憶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用句首記憶法,就要注意每句首字,“歧……崔……正……落……”然後想起整句、整首,前兩句作者回憶他們曾在“歧王宅裡”和“崔九堂前”見面,後兩句寫江南重逢,暮年飄零。這樣容易記得快,記得全,記得牢。總之,熟讀成誦有利於學生文化底蘊的加強、文學修養的提高,自然也就有利於學生詩詞鑒賞水平的提升。
我的參考文檔:<br/>附件:<a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71/90/95/1212719095.6692892.doc&filename=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模式歸類.doc"target="_blank">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模式歸類.doc</a>
 

上一页  [1] [2] [3] 

木地板水性蠟使用方法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