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固結的全名實什麼啊 姜尚,姜子牙,是齊國的開國之君。不過這齊國為春秋五霸之首,和姜尚的關系並不大,這功勞是齊桓公姜小白和他的相國管仲以及當時追隨他的一班文臣武將的。至於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就更加與姜太公沒關系了,因為這個時候的齊國已經不姓姜了,姓田,是當年齊國稱霸時小國陳的公子田敬仲完的後人。田仲完五世其昌,齊太公田和把太公後人齊康公姜貸攆到海上去,自己做起齊侯來。 要說姜太公對這些事情的功績,那就是他治國有方,他的子孫遵循他的國策,把齊國建設成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為齊桓公稱霸和田氏齊國跻身戰國七雄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姜尚,名牙,或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他的稱謂很多,但每一個稱謂都有一段傳奇。 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後裔,伯夷之後,“東海上人”。《呂氏春秋·首時》雲姜尚乃“東夷之士也。”先祖被史稱為東夷人。《綱監易知錄》雲:“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宛縣西一帶)”。故,姜尚又有了:呂尚、呂望、呂牙等稱謂。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韬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這充分說明了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歷史考證 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b.c.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b.c.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km;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纣,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關於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於縣西,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於公,號曰淳於國。”《水經注·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裡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裡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裡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裡),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二、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薮。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韬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诏,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谒。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裡,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韬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韬》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韬》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韬》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華,太公的文韬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於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姜太公思想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聖。 姜太公作為中國韬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韬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韬》論著中《文韬·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韬·龍韬·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韬·龍韬·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韬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准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韬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韬》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韬》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謀思想。《六韬·文韬·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韬》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