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三角架中柱螺栓如何安裝 1.牆柱上打膨脹螺栓生根用,焊接大一點的角鋼或槽鋼作樓板梁,間距1.2m左右。 2.支模板,綁扎鋼筋,澆築混凝土樓板。 3.抹水泥砂漿平整。 4.粉刷,作木地板。 普米族
懷戀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29657人。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牦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地,與漢、白、納西、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本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信仰道教或藏傳佛教。節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嘗新節等。
農業是普米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之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豆類、薯類等,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懷戀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與我國古代氐羌族系有淵源關系。根據本民族的傳說和歷史文獻記載,普米族先民是原來居住在今青海、甘肅和四川交匯地帶的游牧部落,後來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逐漸向溫暖、低濕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紀中葉,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軍,隨忽必烈遠征雲南。從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漸結束了“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狀態,開始了農耕生活。
千百年過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終懷念著北方。時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習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遠古游牧民族的遺風,能夠體味到他們對民族發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戀。
按照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牦牛尾和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於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線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喪葬活動中,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並牽來一只羊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受,全家吉祥平安。隨後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時,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後為死者念“開路經”:“快收拾行裝吧,由這只白羊為你領路,回到我們祖先居住的北方。那裡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這只白羊是祖先獵獲的野羊的後代,它一定對你忠誠,聽你的話,把你帶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樂的故土。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後,還要具體指點死者應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著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著生者的希望。
【民居】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於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間距離很近,可以炊煙相望,雞犬相聞。各家又自成院落,互為鄰裡。
房屋多為木結構。正房一般長6.5米、寬3米許,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稱“三瑪娃”),被認為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梁,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牆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子”或“木壘子”。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堆放雜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門朝東,靠門右方為火塘,用土石砌成,圍以木板,稱上火塘。兩邊搭寬約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對屋門的後牆下砌一與房屋等寬的大床,高約70厘米,上鋪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燒水做飯之用,習慣上稱下火塘。周圍設鋪位,左為男鋪,右為女鋪,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動的主要場所。平時可坐在旁邊烤火、聊天、唱歌、睡覺。吃飯時全家人也圍坐在它的周圍,由主婦分給飯菜,或大家邊吃邊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紅彤彤的火映照著全家人的臉龐。每遇親友來訪,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將客人導入火塘邊的上座,然後便奉茶獻酒,端上熱騰騰的牛羊肉、豬膘肉和一碗拌有蔥、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湯,熱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飯飽,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門外都懸掛著牛羊的骨頭,據說這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同時也具有驅邪鎮鬼的作用。
【成丁禮】──人生的新起點
普米族少年兒童與成年人的年齡界限為13歲。13歲前,男女兒童均穿長衫。到了13歲,舉行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即成丁禮後,才能改換裝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禮多於大過年(即春節)時舉行。儀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簡樸而熱烈。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圍,懷著喜悅的心情注視著這一場面:成年兒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征財富,糧袋象征豐收,意味著長大後有吃有穿,生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還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征財富,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镯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等,象征著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的勞動義務。接著由巫師向灶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親友們一一叩頭、敬酒致謝,並希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與幫助。此後,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據說普米族為年滿13歲的孩子舉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當年忽必烈攻打雲南,路過川西時,有兩位年僅13歲的普米族少年隨軍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戰,深得忽必烈的賞識。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同時也為了教育後代,便於每年的新年為13歲的兒童舉行成丁禮,祝福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成為有志之士。從此,這種活動便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婚姻】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閒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寧蒗地區保留著古老的“搶婚”習俗。“搶婚”是相愛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種“生米做成熟飯”的結婚方式。男女雙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結婚那天,姑娘仍若無其事的外出勞動。男方則派生辰屬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蹤,看准時機後突然搶奪。搶得之後便高聲呼喊:“某某人家請你去吃茶!”姑娘佯裝反抗,早有准備的親友們聞訊後也迅速出擊,與迎親的人展開激烈爭奪,由於人多勢眾,終將姑娘奪回,然後簇擁她回家,舉行隆重的出嫁儀式。盡管女方家長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好默認,並准備豐盛的食物,為女兒出嫁進行慶祝。
蘭坪、維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禮則是在“對歌”聲中進行的。從新郎去女方家接親,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個過程中,《出嫁歌》、《梳妝調》、《認親調》、《開門調》、《送親調》、《聚會調》等歡樂的歌聲連綿不斷,整個婚禮喜慶、歡樂、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中,還留存著“不落夫家”的習俗。從新婚之夜開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內不能發生性關系。婚後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並長住於此,過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後,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幾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後,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時,新郎新娘方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總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卻仍要設法返回娘家。當她懷孕後,娘家便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舊的習俗,姑娘婚後起碼要三回三轉,甚至七回八轉。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間認為,如果一迎二娶後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種婚俗,當地人稱之為“三回九轉婚”。在這種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即使女方願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規矩辦,否則,就會遭眾人恥笑。
普米族的繪畫主要是用於宗教活動,也只有喇嘛能畫一些簡單的圖畫,如畫老虎、豹子等掛在門上,作為避邪之物。供在鍋莊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繪制的。有經堂的人家,往往在經堂內繪有壁畫;以白灰為底,在上面以黑線條作畫,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顏料有白灰、黑色鍋灰和紅粉等;最簡單的是在牆上畫些白點,表示著天上的群星,象征著吉星高照。a
藝術文化
雕刻藝術,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們經常在門窗和神龛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在經堂的門上,雕刻有花鳥等形狀。他們以黃泥、馬牙石子,海螺等物,塑成宗巴拉(灶神),在裡面放置銅錢,外面塗上白灰,供在火塘邊。
漆器也是普米族的傳統工藝品,遠近聞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壺、酒杯、漆盒等。他們喜愛以黑色為底,配以紅白圖案,小巧玲珑,光潔可愛。
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愛的傳統樂器。普米山村,無論田間地頭,還是幢幢木楞房裡,常常都能聽到純樸、悠揚的四弦琴聲。四弦琴既是普通的樂器,還是小伙子們向姑娘傳情示愛的武器。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阿布的小伙子愛上了美麗的姑娘阿乃,但姑娘絲毫不為阿布的真情所打動。阿布憂傷地砍來木頭,將它的一端刻成人頭形狀,用羊皮蒙住“臉”。又把木頭的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狀,把四根麻線繃在這根木頭上,制成了“四弦”琴。阿布整天憂郁地彈著,彈出了美妙的樂聲。弦聲回響在普米寨的上空。第四天,阿乃終於被阿布的真誠所打動,接受了阿布的愛情。從此,“四弦”便成了普米人吉祥幸福的象征。
“四弦”音質優美,能彈奏出不同的曲調。當游子歸鄉,家人團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來抒發感情。
如今,雖然有了現代化的樂器和音響設備,但普米人仍捨不得放下“四弦”琴。人們用它來贊美新的生活,抒發對家鄉的熱愛,向姑娘表達心中的愛慕。
【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汗歸)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創造了人類和萬物,山神給人以定居和耕種之地,灶神左右家人興衰,龍神釋風降雨,因而把吉凶禍福與神明的好惡緊緊聯系起來,在普米族的潛意識裡和言行裡無不表現出對神明的敬畏和虔誠。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儀式分為“祭山神”、“祭龍神”、“祭灶神”、三種。祭祀時首先向天神祈禱、禮拜、貢獻各種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靈魂不滅,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回到祖先的發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種方式進行祭祀活動,表明對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動有:接祖(除夕)、送祖(從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墳、中元節、祭房頭、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稱之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爭吵多、病多、即家運不好時,常常舉行這類祭祀活動,希望把惡神交給“替神”,讓好運歸自己。儀式一般在家中舉行,全家人參加,要用一整天的時間。
普米族凶吉兆預測: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預兆,有時根據預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預兆有:夢兆,如孕婦夢見刀、槍、劍、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夢見蛇、魚、蝦則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鵲叫為報喜,烏鴉、貓頭鷹、狐狸夜間在房附近叫為報喪;人事活動兆,如上眼皮跳為凶兆,下眼皮跳為吉兆。
[節日] 普米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約2萬多人,主要居住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