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嘉有氛圍燈嗎 世嘉有氛圍燈 世嘉有氛圍燈 你好!你看象不象?呵呵~~~
甘肅風俗
姑娘追 在遼闊的阿克塞草原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骠悍的小伙子在前面飛馳,美麗的姑娘揚鞭策馬在後面緊追不捨。這就是哈薩克牧民特有的文化節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薩克語中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青年男女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舉行這項活動時,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發出賽馬邀請,而後兩人雙雙騎馬向指定地點緩步並行。途中小伙子可以向姑娘調笑逗趣,姑娘卻不能生氣。但一到達指定地點,小伙子就迅速舉鞭策馬向回跑。此時,為了“報復”小伙子的戲谑,姑娘亦揚鞭回馬,緊緊追趕小伙子,被追上的小伙要接受姑娘輕輕的鞭打。這種活動,往往會促成青年男女的愛情。 甘肅的哈薩克族是本世紀30年代從新疆遷來的,現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游牧於祁連山下的哈薩克族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風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項饒有風趣的文娛活動。
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蓮花山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素有“花兒故鄉”之稱。這裡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吸引著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萬的男女歌手和群眾。每年從農歷六月初一在蓮花山下的足古川聚會開始,經過游山對歌進入高潮,再轉入王家溝門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別,整整六天五夜。這期間歌手們風餐露宿,相互賽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極一時之盛。
臨夏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幸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征。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藏傳佛教文化與藏族民間風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區,現為藏傳佛教文化發達,藏族民俗風情濃郁,政治氛圍寬松,交通相對便捷的神秘的旅游區。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藏區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別,為廣大虔誠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寧瑪派(紅派)、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義思想、學習方法和修持重點。現由格魯派執掌藏區政教大權,尊宗喀巴為開山祖師。教義上大小兼容而以大乘為主,顯、密宗兼備,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古老民族,以游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現以藏傳佛教為主。藏族穿藏袍,住帳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藏族藏傳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為中心,樂善好施。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豪邁粗放,有獨特的歌舞藝術。甘南州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
曬大佛 “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農區。各地活動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甘肅拉卜楞寺的曬佛活動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上舉行。 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效拉薩祈願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初三晚開始,到十七日至。其間舉行多項法事活動。“曬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稱“亮佛”。拉卜楞寺曬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咯巴,佛像寬12丈,長30丈,將要曬的佛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曬佛台展開後,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贊佛陀功德。整個曬佛活動場面宏大,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隴東的民間藝術 慶陽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由於交通不便,更多的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樸的傳統民間藝術。慶陽民間工藝寶藏極為豐富,有剪紙、刺繡、皮影、石刻、臉譜、蠟雕、草編、粘貼藝術、燈彩、紙扎、民族服飾、藝術壁畫、農民畫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巧奪天工的剪紙、絢麗多彩的刺繡、古拙逼真的雕刻、千姿百態的面塑並稱慶陽民間藝術四絕。慶陽剪紙古拙質樸,天然渾厚,圖案繁雜,體現了中華先民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郭沫若贊為"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刺繡樸實敦厚、粗犷寫意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之感,浸透著古樸哲學的神韻。雕刻品種繁多,尤為皮影雕刻、石獸雕刻為最。皮影制作以環縣最佳,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渾然天成。石獸雕刻又名"瑞獸",是先民們把避災降福,鎮邪祈安的圖騰崇拜意念通過雕鑿印入動物形體之中的奇特藝術,以"人面獅子"、"人頭虎"、"獸臉"等面具為主。面塑起源於犧牲祭祀,以表面捏塑代替動物,表現一種祈福的精神追求。各種飛禽走獸、果品花卉,應有盡有,是大寫意的誇張作品,體現了黃土地人民的粗犷美、廣柔美和渾厚美。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制後,經充氣扎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游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 陝西——民俗文化
秦腔 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邦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它發祥與陝西關中,流傳於西北地區。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 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戲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是一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萌芽於漢,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為全國之冠.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樸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游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扎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閒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制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馍。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制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馍,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馍。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制品也日漸成為中外游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游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游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閒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游紀念品。
山西民間節日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借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
添倉節
添倉節,這是山西特有的節日。添倉節的具體日期是在每年舊歷正月的二十五日。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裡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