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買了一塊瓷版畫,內容是周總理坐像,大約86x55,具說瓷版畫分手工繪和帖花式,手工繪明顯較帖花的貴,但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查到帖花式是什麼意思 您好!我也沒找到,只查到一點關於瓷版畫的資料您看看吧!!!
瓷版畫,又稱瓷畫,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端於瓷都景德鎮,由景德鎮燒瓷藝術演繹而來,形成於南昌,主要流傳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鎮、九江等及鄰近省市。是瓷器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傳承了贛文化的歷史。 【歷史淵源】瓷版畫發展的百年之路編輯本段始於清朝末年 南昌市東湖區文化館館長舒筱玲說,雖然瓷版畫始於清朝末年,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淵源,還得從唐朝說起。據其介紹。瓷版畫是從我國傳統瓷器基礎上演變而來。最初瓷器只是為滿足實用,到了唐朝才逐漸向裝飾方面發展。明代中葉,西方琺琅傳入我國,於是就增加了斗彩和五彩,為陶瓷繪畫藝術增加了不少顏色。清代以後,彩瓷色釉發展到五彩兵分的境界,一批文人開始介入繪瓷藝術。 自釉上彩繪在清代流行之後,許多大城市的瓷器店在經營景德鎮彩瓷的同時,為滿足當地客戶的要求,也購買景德鎮的白胎瓷,並聘請高手彩繪,自設紅爐燒制。江西境內的南昌、九江、吉安等城市的瓷器店很早就開始自設紅爐加彩,尤其是南昌的瓷繪一人最多,規模最大,瓷上肖像畫的發展重點也轉移到這裡了。 梁兌石帶入南昌 民國初年,南昌人梁兌石在現金的中山路繁華地段開設了麗澤軒瓷莊,招收學徒,聘請藝人按照顧客要求繪制肖像和粉彩瓷器,開創了瓷版畫在南昌發展的先河。當時麗澤軒聘請的藝人中,工於瓷上肖像畫的畫家有梁燮亭、吳月山、楊樹藩、游家發等人,他們培養了許多學徒,在瓷上肖像畫藝術方面卓有成就。後期影響很大的楊厚興、鄒昆侖、楊知行等也是在麗澤軒開始學藝的。他們所畫的每一幅肖像畫都寫有梁兌石監制字樣。 在梁兌石的帶領下,南昌市陸續開有解放前西大街的“中華瓷莊”、子固路的“肖廬瓷像館”、“麗芳瓷像館”等陸續開設,一大批此版畫家也隨之誕生。如:吳月山、梁燮亭、楊厚興等。抗戰時期,日軍逼進南昌,繪瓷藝人被迫四處逃難,為了糊口謀生,客觀上也將肖像畫藝術傳播於各地。但不少藝人死於逃難,梁兌石即在逃往四川途中遇難,楊厚興的師傅吳月山也在逃往黎川時病亡。 上世紀40年代走向世界 抗戰勝利後,藝人們陸續返回家鄉,南昌又多了幾家瓷像館。如劉春華、夏道爽二人重開規模較大的“新中華瓷莊”、梁兌石的兒子梁少石“新麗澤軒”、楊厚興開的“最明軒瓷像館”、陳信高的“麗影瓷像館”等。 新中國成立後,瓷像藝人先後組建成南昌市瓷繪合作小組、南昌瓷像工藝社、南昌工藝美術廠,在政府的重視關懷下,藝人們的生活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瓷版畫發展在藝術層面上有了新的飛躍,瓷版畫一人也由當初的組建瓷像工藝社的30人發展到數百人。 上世紀40年代始,南昌瓷版畫便走出國門,遠走東南亞。改革開放以後,香港攝影家仇永平與南昌瓷版畫藝人聯合創作了一大批瓷版畫精品,向世界各地推介南昌瓷版畫,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藝人也來昌學習瓷版畫藝術,奠定了南昌瓷版畫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傳承譜系】瓷版畫歷經六代傳承編輯本段鄧壁珊,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1892年,隨著西方攝影技術的流入,鄧壁珊在吸取中國傳統瓷器彩繪的同時,不斷創新,開創了瓷上肖像畫的藝術領域。他在景德鎮最早用九宮格畫瓷像,為之後瓷版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九宮格仍是瓷上肖像畫的必備工具之一。 之後,新建人王琦,是從鄧壁珊,更加完善了瓷上肖像畫技藝,成為第二代傳人。民國初年,南昌梁兌石成為瓷版畫第三代傳人。在他的帶領下,南昌市陸續開設了多家瓷版畫店,鼎盛時期彩繪一人多達300余人,專畫瓷上肖像的有20余人。直到現在,這一民間藝術一直傳承了六代。 代表性傳承人譜系: 第一代:鄧壁珊(宗師) 第二代:王琦(師從鄧壁珊) 第三代:梁兌石(師從王琦)、梁燮亭(師從梁兌石) 第四代:吳月山(師從梁兌石)、鄒昆侖(師承梁兌石)、楊知行(師承梁兌石) 第五代:楊厚興(師承吳月山)、徐細奎(師承楊厚興)、蔣根水(師承楊厚興) 第六代:馮傑(師承楊厚興)、梁少石(師承梁兌石)、王躍林(師承陳信高、馮傑)、李春敏(師承馮傑)、鄒武(師承鄒昆侖、陳信高)、王躍祖(師承陳信高、馮傑)、吳江華(師承徐細奎)、武育侖(師承徐細奎、楊厚興)、楊平(師承楊厚興)【制作工藝】繪畫與陶瓷藝術的完美融合編輯本段南昌瓷版畫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又兼容了中國瓷器藝術的特點,它不僅可以畫出逼真的攝影、古典油畫的效果,又能隨心所欲地表現各種繪畫流派的藝術風格,是繪畫藝術和燒瓷藝術的巧妙結合,二者缺一不可。據舒筱玲介紹,南昌瓷版畫的制作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景德鎮的白胎作為成品瓷版畫繪畫的材料。 二、勾輪廓:用料半筆和艷黑料筆勾勒出瓷版畫的輪廓和線條。 三、彩底子:行為俗稱“彩像”,用拓筆在瓷版畫上上彩勻顏色。 四、修畫:對彩好的瓷版畫進行修改加工,以求達到傳神的藝術之境。 五、燒制加彩:瓷版畫修畫定稿之後,進紅爐燒制,瓷彩在燒制過程中,顏色會發生變化,需燒制後加彩描繪,如此反復燒繪,以求達到最好的藝術效果。 舒筱玲說,完成的瓷版畫可以永久保存,具有典型的中國陶瓷藝術的一切特征,是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要價值】贛文化歷史在這裡傳承編輯本段歷史價值 瓷版畫可追溯到明清年代,延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瓷版畫有“瓷畫百年”的美譽,具有濃厚的贛文化元素和民族風格,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 工藝價值 瓷版畫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工藝生產難以比擬的。從材質的選擇、藝術加工,會之前的乳香油煉制,顏料的調制,毛筆的處理至慧智的具體步驟和技法,都十分嚴謹、細致,這些生產技藝是江西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代替。 經濟價值 上世紀50-70年代,瓷版畫一直是南昌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瓷版畫的發展,能解決當地相當數量的人員的就業問題。其次,瓷版畫原料取自於景德鎮的白胎,可有效地促進瓷都經濟的發展。再次,除滿足本國需求外,瓷版畫還受到日本、澳洲等國人民的歡迎,可以大量出口創匯。 學術研究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畫法,陶瓷彩繪汲取西方攝影文化的精華,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傳承歷史,在我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實屬罕見,對研究明清的傳統手畫、陶瓷彩繪和歷史文化背景等有著很高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