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在家具造型設計中如何利用和矯正錯覺正文

在家具造型設計中如何利用和矯正錯覺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增長:服務業通過提高價格,制造業則依靠降低成本。這就導致了價格的變向分化:汽車價格的下降與保險費用的上漲;家具價格的下降與維修費用的上漲;鞋帽價格的下降與球賽門票的上漲;玩具價格的下降與托兒費用的上漲;餐具價格的下降與餐飲價格的上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制造業價格的下跌抵消了服務業費用的上漲,既同時增加了兩類沒類型公司的盈利,又化解了通貨膨脹滋生的隱憂,可謂是一種“奇妙的和諧”。那麼制造業何以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收益呢?答案之一就是將產品生產轉移到成本低、人才多、條件好的中國大陸。因此中國在經濟危難中拯救了眾多的美國公司,成全了美國制造業的轉型與重組,對當前美國經濟的良好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經濟越是不景氣,公司削減成本的壓力就越大,遷往中國的公司也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的陰影非但沒有籠罩到中國大陸,反倒是加速了外國資本向中國的轉移,間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通過資本轉移來降低成本的經營策略使眾多美國公司在經濟蕭條的漩渦中幸免於難,也使其股票在美國股市中獲得了一絲慰藉和一線生機。然而過於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來說,這些不速之客的來臨恐怕只是在其身邊添加了一個更具競爭力與威協性的龐然大物,自己未必能夠親身貪圖到它們所帶來的資金、技術、或市場上的優勢。因此,隨著資本技術與產品制造向中國的轉移,生產成本的降低會使外資公司在本國股市中的所得遠遠超過中國上市公司在中國股市中獲取的利益。換言之,外資投入所帶動的那部分經濟增長未必會使中國上市公司乃至中國股市直接受益,二者之間並無等號、或者約等號的關系。

因此,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如政府投資和外國資本等,未必就一定能夠敦促中國股市的上漲。若用統計學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經濟增長是股市上揚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鍵還在於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國民經濟的充分代表性,以及它所構建的傳輸機制能否正常運作。這就是國民經濟、公司盈利、股票市場三者之間關系的微妙之處所在。

其五,枯燥的經濟數據與敏感的投資心理。

經濟數據通常只為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所關注,平民百姓並不了解或關心數據背後的真實含義。而且即使經濟多長或少長了一個百分點,人們往往也無所察覺。然而,股市卻與他們的財富和生活息息相關,促使他們對股市變化的警覺十分敏感。自1790年費城股票交易所誕生以來,證券文化與股市傳統在美國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加之共同基金今天的社會化與大眾化,股市暴跌之所以給投資者帶來刻骨銘心之痛也就不足為奇了。

投資者在牛市時通常會將經濟數據忘之腦後,將投資風險置之度外。千奇百怪的學說也會應運而生,為股市泡沫的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可一旦熊市降臨,人們便會對股市與經濟之間的影像反差感慨萬分。當人們紛紛怨股市在過去三年中未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時,他們似乎早已忘卻了昔日的股市又曾帶給過他們多少溫馨的回憶和無限的憧憬。遙想九十年代後期,有誰關切、甚至在意經濟的成長步幅?投資者就像股市一樣揚起了高傲的頭顱。試問,美國經濟何曾有過那斯達克指數在1999年時高達86%的年成長率?所以,投資者在股市超越經濟時是沉醉的,而到股市滯後時卻又清醒了。

就投資心理學來說,“記憶固化”是金融投資中最常見的流行病之一。它使投資者的記憶凝固、硬化,總把股市的歷史峰值永久地印刻在大腦皮層深處,將其鑄為恆定不變的坐標軸和參考系。股市泡沫破裂之後,投資者通常都會領悟到投資理念的陶冶與凝練,並從心底萌生一種如夢初醒之感。但記憶固化卻阻斷了人們反思、追索的思維通道。其實記憶固化並非新奇之事,唐代詩人元積早在1200多年前就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不朽絕句。處理感情之事是否應當如此,我們姑且不論,但就投資而言,它卻是大忌之一。

首先,記憶固化曾無情扭曲投資者的邏輯思維與市場判別。如果你把思緒和視野凝聚和鎖定在股市的歷史峰值上,並總是以此為度量衡來判定股市價位的高低,那麼你就會為障眼法所凝,失去客觀、准確的判斷能力。殊不知,頂峰時的股市或許只不過是泡沫期的病態和錯覺,暴跌時分寸是其歸真反璞的開始。只有歷盡滄桑才能還其本來面目,才能回歸於其應有的合理價位。試問,就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而言,究竟是當年的5000點過高了呢,還是今天的1850點太低了?

其次,記憶固化會使得投資者無法審時度勢,根據經濟形勢、公司盈利、投資氣氛、市場環境來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掌控期望的目光。他們耿耿於懷的總是今天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依舊從其頂峰暴挫了65%,而不是今年以來它已經上揚了38%,或是已從去年十月九日的深谷飙漲了65%。所以他們將會依據股市的歷史印跡運籌出“守株待兔”式的投資決策。試想,如果納斯達克指數從1971年2月5日一路和緩走來,從未經歷過5000點的歷史高峰,那麼今天有誰會去留戀它三年前放遠的腳步聲?又有誰會去祭奠它那往日令人目眩的輝煌?人們都會為其三十年來平均9.42%的年增長率而歡欣鼓舞。

股市與經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分析了理性經濟與感性股市的矛盾與沖突之後,有人會問,那麼股市究竟是不是經濟的晴雨表呢?答案很簡單,既是,也不是。從理論上講是,就現實而言可能不是;從長期來論是,就短期而言可能不是;在某些時候是,在其它時候則可能不是。而且是與不是,同經濟自身的發展狀況並無任何直接或必然的聯系。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關聯就是這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既明且暗、欲斷又連。

在中國也不例外。經濟與股市間的離散處處留下了上述五大成因的印跡。在經濟穩定高速成長的同時,諸多因素卻使得股市顯現出劇烈的波動性和濃重的情緒化色彩。眾多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與經濟成長嚴重脫節或明顯滯後。這就使得人們對公司未來的收益展望不像對宏觀經濟前景那樣樂觀、自信。同時上市公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重極其有限,缺乏足夠的代表性。所以,“經股背離”雖然在中國存在,但卻不是中國的特色。同時,美國股市曾經連續二十三年落後於經濟成長,而中國股市到目前還只有十三年的歷史。因此任何結論或推測都有待於時間的考驗。

本文不是要為中國股市的邊緣化討論指點迷津,也不是要為某些誤解正本清源,而只是力圖揭示股市運行中若干不以投資者主觀意志為轉移、同時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規律。股市與經濟的關系既不是亦步亦趨、難解難分,也不是我行我素、漸行漸遠,而是若隱若現、亦真亦幻。經濟成長與股票市場之間的恩恩怨怨向我們提供了兩點啟示,即股市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趨勢。

第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股市可能會展現出狂躁不安的神情,時而楚楚動人,時而郁郁寡歡,因為市場氣氛與投資情緒對於股市運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投資者不能根據經濟指標的高低來判定或預測股市的短期行為,否則就會落入股市陷阱,無論你是股市的觀潮客,還是股市的弄潮兒。從這一點來說,與其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毋寧說它是投資氣氛與股民心情的晴雨表。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何近幾年來,“行為投資”學說(behavioralfinance)會在美國金融學術界中風起雲湧、大行其道,與傳統的主流“有效市場”理論(marketefficiency)並駕齊驅、難分伯仲。

第二,就長期趨勢而言,股市運動雖然會偏離經濟成長於一時,但卻無法超脫經濟成長於永遠。經濟成長與股市運動具有一致性,即所謂的“經股同一”。股市在短期內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誤導,但最終仍要受制於經濟成長的約束。如果說“葉落歸根”的話,那麼經濟成長就是股票市場的根基所在。缺乏經濟成長的依托與支撐,股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時的熱情與行動只會伴隨著泡沫的破裂而煙消雲散。正可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當然,長期究竟是多長,無人知曉。詩人墨客們昨天在默誦著三毛的遠行絕句:“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投資者們今天也在翹首向長天索問:“長期有多長,誰能告訴我”?

經濟與股市的背道而馳並非只是中國或過去幾年中的特有現象,它在全球股市的歷史長河中比比皆是。以上圖表都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了二者之間那種維妙維肖、若即若離的互動關系!從這一點上講,不存在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差別。非理性的投資者總是在以非理性的心理,去揣摩非理性的股市,從而致使他們在貪欲與恐慌之間永不停頓地漫步徘徊。這些經驗教訓即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也依然會爍爍閃光。理性的經濟與感性的股市仿佛就是財經生活中的一個永恆主題,二者之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股市自身的內在結構和交易特點已經先天注定了這一怪象的客觀性與必然性。過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後也依然如此。中國美國如此,日本香港如此,所有股市皆是如此。(美國道瓊斯公司全球指數開發與研究資深總監高潮生)
 

上一页  [1] [2] [3] 

高斯貝爾gsr s80f能接收中星9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